任务年份

全部
4594 条
2021年
76 条
2022年
1273 条
2023年
3245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4594 条
专题知识
873条
交通
15条
其他
88条
动物
57条
区域
68条
医疗
1140条
医药处方
383条
姓氏
144条
数据统计
43条
景区
51条
植物
363条
民俗
264条
民俗文化
904条
水果
12条
物产
7条
粮食
12条
美食
9条
艺术
46条
10条
蔬菜
11条

颗粒列表

共 4594 条 282 / 307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4216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连环拳在浙江景宁一代流传,自称源于祖宗大相师的拳花、棍花等。拳花有四门拳、五步拳、七步拳(如图5-20)、金子拳、拌子拳五个环节。棍花有四门棍、双头棍、交子柴、折花棍四个环节。
4217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雍正年间,泉州少林寺惨遭劫难,寺被焚毁,僧侣被杀,逃难的武僧林铁珠几经辗转,孑身逃到福安,善良的畲民将铁珠收留于地势偏僻、山峦险峻的金斗洋。为报仇雪恨,铁珠卧薪尝胆,收徒习武,当时畲民雷朝宝已练了祖传武功,在铁珠指教下,如虎添翼,高师一筹...
4218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有四步、削竹、龙车水、云肩、中拳等套路,拳貌为马低腰低,手住力聚,脚来手到,能守善攻,硬如钢珠,软如糯糕。
4219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流传于福建罗源县的八井村,当地人称练武为“打拳头”。传说明成化年间,从广东迁来的雷安和、雷安居兄弟擅长武术,父子相承,演变成俗。八井拳攻防套路完整,特点鲜明,有半龙虎、虎装、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动作,每个动作有攻有防、攻防结合、节奏分明、...
4220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内文拳属南拳中的一个拳种,在北方称一路拳。该拳术系清末民初福建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杨忠忱所创,流传至今已延承四代,蔡作潘系第三代弟子。相传杨忠忱自幼聪明伶俐,喜爱习武,四处拜师求艺。在民国初年,他结合五祖拳、罗汉拳、龙桩拳、虎桩拳等拳术及北脚...
4221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流行于霞浦的民间武术,又称齐眉杖。柴槌有两种:一种长一丈二尺,单人耍弄,称中栏;另一种长七尺,双人对打,叫盘槌。盘槌的每个动作都有攻有拦、攻拦结合,攻时以击对方,拦时以防对方,保护自己,步伐稳健,有快、猛、活的特点。(如图5-25)
4222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是将许多小竹子扎捆成把,竖靠于墙,习者用掌尖往里插,插入后迅速抓住少量小竹26)这种练习需具有一定的铁砂掌基础。待练到一定程度,可逐渐扎紧竹把以提高练习的难度。这种功法可练掌指“插”的难度和插入往外“拉”的力量,它是畲家拳所独具的指、掌硬功...
4223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打板凳技术要领:上动不停,左脚上一大步,步型成弓步,同时,左手向上向左侧,后拉回到左上角;右手向腰间左侧伸出,使板凳竖在体侧,在左脚落地的瞬间,两手用力使板凳把端向前左下方斜戳(如图5-27)。
4224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畲族杖流行于福建省福安市金斗洋。畲族传统武术杖法所用的棍子俗称为杖,属南杖流派,迥异于北棍。一是长度不同,南杖低于使杖者身高,一般与眉同高,故又称为齐眉杖;二是口径不同,南杖口径粗为5~6厘米,大大粗于北棍;三是木质不同,不是用北棍所使用的...
4225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儿童娱乐竞技项目,流行于福建宁德。以厅堂梁柱作为目标,也可在平地上标明位置进行活动。主要动作是奔跑、追逐、闪避,锻炼灵敏性。其游戏规则是:在有四扇(榀)以上木架结构的较大房屋,5人、7人或9人一起,首先围在一起,采取手心手背亮掌淘汰,最后剩...
4226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赶野猪亦称打篾球,最早因畲族居民种植的农作物经常被野猪破坏,于是畲民集中起来赶、打野猪,后来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就成为现在畲族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它以篾球(即用藤条编织的球类)代替野猪,两个队在一块两端各有两个球门的长方形场地上,按照一定的规则...
4227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稳凳起源于上古时代,原名问凳。由于当时处于愚昧时期,人们身染疾病,家受灾难,故以问凳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以期消灾驱邪保全安宁。具体活动是支撑三脚架横放一条长板凳,两端各坐一人,上下翘动板凳,同时左右旋转,边问边答,告知除病的消灾方法,故称为...
4228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竹卜是用竹子制成的一种响器。执竹者利用竹的弹性,借助手腕的爆发力,使之发出“卜卜”的声音。竹节长短、大小不一的竹卜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在旷野之外,其声可传很远。每逢收获季节,山坳里不时会传来“卜卜”之声,这是山村畲民用竹卜驱赶雀兽,守护庄稼。
4229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擦红脸源于畲家婚礼中的擦乌脸。此项活动犹如击剑,规定脸部为有效部位。比赛时,进攻方可抓住对方的手争取主动或用躲闪、扭头等动作摆脱对方,跑过安全线得1分。守方互相配合,或抓住进攻者一只手,在有效范围内给对方抹上红脸而得1分。最后各队派一名队员...
4230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即团土为丸,而和弓弹出。弹弓是畲族男孩的心爱之物,他们凭各自的想象和爱好而制成不同规格式样的弹弓。《吴越春秋》记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说明最早的射击器械很可能就是弹弓。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至今仍很流行弹弓,但其制作方法与畲族弹弓有较大差...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