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4594 条
2021年
76 条
2022年
1273 条
2023年
3245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4594 条
专题知识
873条
交通
15条
其他
88条
动物
57条
区域
68条
医疗
1140条
医药处方
383条
姓氏
144条
数据统计
43条
景区
51条
植物
363条
民俗
264条
民俗文化
904条
水果
12条
物产
7条
粮食
12条
美食
9条
艺术
46条
10条
蔬菜
11条

颗粒列表

共 4594 条 245 / 307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3661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末民初时期,大多数地区的畲族女性服饰以“阔领小袖”为主,而景宁一带则沿袭传统,以极具民族特色的花边衫为主。花边衫以青、蓝为主色调,腰间系以拦腰,上衣下裙。这种服饰传统一直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只有少部分畲族老年...
3662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霞浦妇女发型又称为“盘龙髻”,将前部一撮头发梳拢于左耳上,后部盘于头顶,以红绒线和大量假发夹杂扎成盘龙状高髻,发髻用红色或紫红色头绳捆扎约寸许长的发带,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发式犹如苍龙盘卧,昂扬屈曲,独具一格。霞浦少女的凤凰头式与福安式大体...
3663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浙江的凤冠“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凤凰冠以竹片、石珠和银器制成,多以竹筒、银牌和红布饰于发顶,额前两鬓缀珠串数股,坠以刻花银牌。清光绪年间丽水一带“畲妇戴布冠,缀石珠”,民国时期浙江括苍(今浙江丽水东南)“妇女以径寸余...
3664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福建的凤冠以竹片、红布为构成主体,装饰着珠子和银牌。福建各地的新娘凤冠样式也不尽相同,但都以竹壳为骨架,外包红布缝成长方形的头冠。冠上缝一片片四方方的錾有凤凰、蝴蝶等图案的银牌,轻薄如纸,再缀上红线穿起一串串的五色料珠,垂挂到冠的四周。同时...
3665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畲族童帽的形式多样,制式多来源于汉族成人帽或童帽。不论浙闽,畲族儿童的帽子样式繁多,制作精美,上面大多饰以彩绣,童帽主要的种类有虎头帽、兜帽、风帽、圈帽(无顶帽)等,材质多为棉布或细麻布,有单层的、夹层的和夹棉的。童帽佩戴场合不受限制,畲族...
3666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畲族围嘴也是儿童服饰用品中常见的一种,畲族儿童围嘴多以蓝黑色或月白色棉布为底,做成花瓣形,花瓣形式主要为左右两瓣式或一圈六瓣式,花瓣上绣有精致图案纹样,中心领圈为圆形,用以固定在脖颈处,后中心多有一粒至两粒扣袢用于固定,或用暗扣进行固定。由...
3667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福安式凤冠形似梯形,前高后低,冠身使用毛竹、笋壳作为骨架,外圈使用红底花布或红布包裹形成长方体。冠前(即凤冠正面)正中饰有半径约2厘米的圆形银质竹箩筛,内有微型照妖镜、剪刀、书、算盘、尺等,称“挡煞”,镜下饰一宽3~4厘米的银牌,饰有吉祥龙...
3668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霞浦式凤冠与蕉城八都镇一带的凤冠相仿。凤冠尖顶圆口,戴于发髻上,以红绸带或料珠串扣于下颊。冠身采用笋壳圈制为骨架,外蒙黑布或深色花布,帽正中饰一精致银质竹箩筛,内配有微型照妖镜、剪、书、尺等物件。冠顶以竹篾编织成金字塔形骨架,沿边蒙红布,红...
3669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福鼎式凤冠由冠身和冠尾两部分组成,冠身用竹笋壳编成,外蒙黑布再裹以红布,冠尾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一宽的红绞。冠身形同圆锥,似半截牛角,沿冠边镶两块长方形银片,饰有乳钉纹及花鸟纹样,尾端还系有一块长约11厘米的木簪。福鼎式凤冠区别于其他凤冠的...
3670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蕉城的飞莺式凤冠与福州市连江、罗源式凤冠相仿。飞莺式凤冠冠身以圆柱形竹筒制成,长约15厘米,直径约5厘米,冠身裹以红布,外裹银匾。银匾是轻薄如纸的长方形银片,宽约15厘米,长约16厘米,下端有一长为8厘米、宽为5厘米的弧形开口,上面刻有各种...
3671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簪是古代发饰。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镂花及盘花等,盘花是用细银丝编结而成。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
3672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钗是古代发饰的一种,为古代妇女用于结束头发的一种首饰。多由两股合成,形如叉,故名。银钗的基本结构是将银丝两端锤尖,对折弯成两股。弯折处锤打成几何形,或缠成花纹,或焊接其他形状的花卉、动物、人物造型,或镶嵌珊瑚、玛瑙等,多采用模压、雕刻、剪凿...
3673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步摇是古代发饰中的一种。又称“珠松”,是附着在簪、钗上的一种银饰。始于春秋战国,汉、唐时期在贵族妇女中颇为流行。步摇的造型多样,多有珠花下垂,行则动摇,故名。
3674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项圈以铜、金、银、竹、绳等制成,可分为圈形和链形两种。圈形以银条直接焊制,亦有双股粗银丝相互缠绕结成麻绳状,总体成圆环状,定型之后不可活动;而链形则以链环相连,更接近现代的项链,具有灵活性,可活动变化;亦有少数项圈将圈制和链制结合。传统上,...
3675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长命锁又称“长命镂苎”“百家锁”,始于汉代。是由人们为了避免不详,于端午节在手臂上系以五彩丝线的传统演变而来。至明以后,逐渐演变成儿童青少年专用的一种颈饰。传统的长命锁多为银制,上部为项圈,下部挂坠饰物。坠饰的形式、种类丰富,造型不一,有传...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