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析出资源
图表
人物
机构
事件
地名
专题
作品
实物
片段
任务年份
全部
4594 条
2021年
76 条
2022年
1273 条
2023年
3245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4594 条
专题知识
873条
交通
15条
传说、奇闻
5条
其他
88条
动物
57条
区域
68条
医疗
1140条
医药处方
383条
姓氏
144条
工业产品
5条
数据统计
43条
景区
51条
植物
363条
民俗
264条
民俗文化
904条
气候、水文
4条
水果
12条
渔业资源
3条
物产
7条
神话、宗教
53条
粮食
12条
经济作物、农作物
24条
美食
9条
艺术
46条
茶
10条
蔬菜
11条
颗粒列表
共 4594 条
243
/
307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3631
牛歇节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畲族人与牛有特别深的情感,牛作为农耕时的重要生产资料在畲族人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四月初八是畲族的“牛歇节”,相传这一天是牛的生日,这天清早畲族人就把牛赶到山上去吃草,梳洗牛身,做牛栏的卫生,还以泥鳅、鸡蛋泡酒喂牛,或用米粥、薯米粥等精饲料喂牛...
3632
尝新节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在闽东畲族地区,七八月水稻开镰后即过“尝新节”。开镰收割必选吉日,把头一趟收割下的稻谷碾成米,煮成白米饭,请亲邻一起品尝新米饭,饭后还要盛一碗米饭留在桌上,称“剩仓”。
3633
做福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即祈福,又称“合福”“吃福”,是中国东南汉族的习俗,畲族做福的习俗应该是来自客家。闽东畲族做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要做祈福法事,期盼农作顺利、五谷丰登。正月初一至初四为“开正福”,二月初二为“春福”,立夏日为“夏福”...
3634
弩矢敷毒药射兽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畲山有一种植物叫“草乌”,用此药汁敷箭,射兽立毙。形式有两种:一是把毒弩置在猛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弩上系一条活动针,针上引一条线,畲语称“郎线”,猛兽路过时,一碰上这条线,活动针受震,竹箭就脱弩而出,箭矢上的毒箭即射向猛兽的身体,只要兽身破皮...
3635
竹枪杀兽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畲族人将毛竹劈成长短不一的竹片,把两头削尖,投入油锅里煎炸。等竹尖颜色发黄时,捞起冷却,使其锋利坚硬,造成竹枪,畲语叫“竹冲”。竹枪多插在番薯地或花生园里,野兽来糟蹋番薯或花生时,会被竹枪刺死。
3636
竹吊栓兽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在野兽经常来往的路口,挖个30~40厘米见方的小洞,洞口放一活动圈,圈沿置一活动针。而后,将长在洞边的毛竹弯下一株,在毛竹尾吊上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活动针上,当野兽路过这个地方时,踏到活动圈,活动针即刻弹起,野兽的腿或身躯就会被绳子拴...
3637
囚笼框兽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主要用来捕捉虎、豹等大动物,用直径5~6厘米的硬木做成木笼,木笼分前后两间,前间安一块活动踏板,后间缚一头小家畜作诱饵。当野兽入笼捕食家畜时,一搭上活动板,木笼的门就自动关闭,而被活捉。
3638
陷阱塌兽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在野兽出没之处,设陷阱捕捉。陷阱的宽度为50~60厘米,长2~3米,深2米,上面用树枝、树叶、杂草覆盖作为伪装,并放上野兽喜欢吃的香饵,引诱野兽踏上。野兽一踏上即落入陷阱,不能出来。
3639
石磕压兽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畲语称“拗”,大的叫“大拗”,小的叫“小拗”。在野兽经常路过的地方,用100~200千克的石板一端着地,另一端搭在扁担上,扁担下置一根树杈,树杈上拴一根活动的机关小横柴,拴上饵。野兽吃引饵时触动机关,石板即落下压住野兽。
3640
累刀刮兽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用来捕野猪等大野兽,尤其捕野猪群更为有效。在木槽上设刀,刀刃朝天,放在野猪等大野兽经常出没的路上,使野猪奔跑时撞在刀刃上。
3641
土铳打兽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是最常见的狩猎方式。畲族人一般是自制土铳,到山上挖一株树龄10年左右的柏树,制成木杆,根留20厘米长,做成一个勾,作为手把。请铁匠打一根前小后大1米多长的铁管,后头封闭,边上留一小孔,以引火用。铁管捆绑在木杆上,就成了土铳。一般男子都有一支...
3642
洞居与树居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畲族人早期利用天然的岩洞作为避风雨、躲外敌的栖息之所。 树居需选择枝繁叶茂的巨树,上横枝为梁,树干、竖杈为柱,树丫处架横木,木上架数根木头为楼板,周围及上部用茅草或其他树叶覆盖,人上下爬树或使用梯子。后来的半干栏、干栏式房屋是对这种树居的...
3643
草寮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草寮是畲族人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居住方式。广东的畲族人因在山里搭棚居住,而被当地称为“輋”民。“輋,巢居也”,将輋作为族称是出于对居住形式的考虑,“輋”的本意就是居住在山里的人。輋和畲虽然在含义上存在差别,但仍是指同一个民族以及这一民族的同...
3644
土库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土库又称“泥间”“土寮”,是畲族人明清之际的主要居住形式。土库比草寮更为先进,是以黄泥筑成围墙和间隔墙,架上横木,铺上竹片或小木条,垫上实土为楼。墙上竖起半截柱,再架上梁。屋顶盖上茅草、稻草、树皮或瓦片。
3645
瓦寮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代,畲族人的住宅逐渐向土木结构的瓦房发展,福建畲语称之为“土墙厝”“木寮”,浙江畲语称之为“瓦寮”。 瓦寮、土墙厝为土木结构。四方筑墙,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屋顶呈“金”字形,盖以瓦片,俗称“人字栋”,有四檐、六檐、八檐之分。为了便于对盗...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