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2526 条
2023年
2526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2526 条
专题知识
538条
交通
674条
区域
201条
医疗
30条
基础设施
31条
姓氏
44条
数据统计
74条
景区
153条
民俗文化
683条
物产
43条

颗粒列表

共 2526 条 124 / 169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1846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孝子率送葬人列队顺时针绕葬所三圈后开墓门,用芝麻杆点火烘墓穴称“暖圹”。将青毛竹对剖后并置穴底作滑轨,棺头朝里推入墓穴。封墓门、立墓碑、铺铭志、复土墓顶后,罗拜墓前,倚丧棒于墓侧,脱丧服,凡草冠、草带及纸仆婢等皆在墓前焚化。
1847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一般亲友送葬路途即回,至亲送至墓地。回程皆循原路至丧家,进门须跨门前所堆草堆。送丧者回家主客不送别,待后择日致谢,称“谢孝”。孝子穿素服,坐素轿,按对方地位高低、人情厚薄送衣料等物志谢。孝子候于轿中,由当差用盘托礼物入内,对方收发后发“谢贴...
1848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自移尸中堂后,丧家每日以羹饭待客,凡戴白者皆可就餐。出殡中餐多为正餐,晚餐称“上堂饭”。
1849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服丧期间,孝子剃两次头,一次在出丧前,一次在“五七”时,称“剃孝子头”。
1850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人死后每隔七天行祭奠礼,上夜香,供羹饭,称“做七”,至“七七”(又称断七)止。以“五七”之祭最为隆重。
1851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百日人死后满百日供羹饭纪念,称“百日”。
1852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人死后一周年称“周年”,二年称“二周年”、三年称“三周年”,三年内每逢死者忌日,办羹饭祭奠亡灵。
1853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凡死者非病故而在外因水、火、刀、木、土、石或中毒而亡称“五伤”,尸体不能进屋,在屋外搭棚进行丧殓,称“天外落材”。
1854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士绅见面多作揖致礼,作客则主人迎于门外,三揖而入阶,再揖而就坐。席间宾主屡屡作揖,席罢宾主揖让如前,至门外揖别。此俗建国后废。
1855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亲友熟人相见或告辞,双方用右手相握。初见须经熟人介绍再握手;遇尊长或妇女,须对方先伸手再相握,如戴手套须脱下再握。握手越紧越长,表示越亲热。此俗今最为流行。
1856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亲友或熟人相逢,互相致意问候,旧时多问:“吃过吗?”或“忙吗”?近时多说“您好”、“您早”等以示礼貌。
1857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客人忌带中草药、纸钱香烛、白布等物进门,以避不祥。雨具须放门外。如遇其他客人,则一一招呼或握手。旁坐妇女一般不吸烟。主人不请不进卧室。坐谈一会应告辞,主人坚请可再稍坐。告辞互祝“再会”。主人送至大门口为上礼,至房门口为小礼。客人应致意“免送...
1858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客人进门,主人起身相迎,敬茶敬烟等,均须用双手以示礼貌。客人在场,不打骂孩子,不看钟表,免受“下逐客令”之嫌。
1859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谈话时,目光注视对方,频频点头,表示赞同或理会,不随意打岔或插话,静默时另找话题免遭冷场,不让孩童插嘴,忌不听对方所讲之事而抢话题。
1860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民间婚嫁酒宴,男方称“好日酒”,取此日为好日子之意;女家以此日新娘开面而称“开面酒”。赴宴前,亲友多送贺礼,男方送现钱居多,俗称“人情”。60年代前送2至8元不等,70年代10至30元不等,80年代后40至200元不等,至今上千动万元的也有...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