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22056 条
2023年
22056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22056 条
专题知识
2581条
习俗
142条
交通
4310条
人口
26条
公文
1343条
其他
15条
军事区
17条
农作物
61条
制度
511条
动物
196条
区域
4701条
医疗
124条
古迹遗址
36条
商业区
18条
器物
3条
国家
3条
基础设施
148条
处方
2条
天文
7条
姓氏
82条
官职
184条
居住区
8条
工业产品
23条
工业区
1条
工程
14条
技艺
1条
数据统计
3005条
景区
746条
植物
191条
民俗文化
1220条
气象
1条
渡口
18条
烟草
1条
物产
1785条
税收
130条
粮食
5条
经济作物
33条
自然景区
19条
自然资源
16条
药物
1条
财政支出
125条
资源
149条
驿站
10条

颗粒列表

共 22056 条 1461 / 1471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21901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俗称“破五”,此后,过年的一切禁忌全打破了,所以叫破五。在民间视为过小年。这一日,家家多吃肉馅水饺,剁馅寓为“剁小人”,包饺子意为“捏住小人的嘴”,免一年口舌是非。因为在中国,人际关系最不好处,常有“小人”在各种场合搬弄是非、制造矛盾,小则...
21902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初七为“人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
21903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按旧例,为买卖开张日子,家住外地的店员都在这天赶到。初八日各店铺门面要刷洗一新,放鞭炮,明牌匾,挂旗幌,张灯结彩,意寓开张大吉生意兴隆。掌柜的要安排吃一顿好饭,宴请店员。旧时居民吃合子,谓之“合子加八,越吃越发”。
21904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早晨看天晴天阴。天晴,下半年风调雨顺;天阴有雪,下半年气候不正常。
21905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二十五,民间有“老鼠娶亲”的传说。这天人们很早就上炕睡觉,是为不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这天,妇女皆不可动针线。农户寅时在自己的院内以草木灰画成一个个圆形仓囤,还有上仓囤的梯子,名曰“打囤”。同时,在住宅屋里的地当中,...
21906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年九节”是火神爷生日。是正月里继春节、元宵节之后的热闹日子。芦台、潘庄、丰台、宁河等乡镇都要组织“火会”(相当于现在的消防队)在正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三天向“火神”献祭。家家户户和各商号要悬灯结彩三昼夜。民间花会也都要向“火神”献技。...
21907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龙抬头”。此时天气渐暖,正值惊蛰,春分节气,被说成是龙王抬头的时节。这天早起,家家用簸箕装草木灰一边走一边撒成线,名曰“引黑龙出门”,也称“引懒龙出窝”,然后再用白灰引龙进门,名曰“引钱龙”,示意引龙回家后,蛇蝎等百虫不敢出来伤人,且生活...
21908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的诞辰。在旧时丰台镇都要举办为期三天的庙会活动,庙会的主要活动是花船游街、男女信士进香、烧花船等项活动。烧花船,是为恭送观音大士返回南海洛伽山探家,同时也作为庆祝观世音菩萨万寿,也是为镇民们纳祥祈福的一项民俗活动。游...
21909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有“春打六九头”的谚语,因此这天又叫“打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唱的是岁月轮回,唱的是四季交替。二十四节气里,立春是排在第一位。它之所以与众不同,主要还是立春都是在每年...
21910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诞辰日。民间多作“蟠桃会”庆贺寿诞。境内善男信女均赴庙进香、上供。道士对施主以“供尖儿”相赠,谓之“带福还家”。这天妇女停做针线营生,不然的话孩子坐胎(难产)。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芦台、潘庄、丰台、宁河后,民生凋敝...
21911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俗称“寒食”。此节多在二月底三月初,立春之后的六十天左右,因民间有“春到寒食六十日”的说法。这天妇女不做针线活,说做了受穷。另外,这天不许吃饽饽和粥,民间有“寒食吃饽饽,穷得满屋踱踱”的俗谚。民俗有踏青扫墓之习。当日,民众带纸钱、香烛和祭品...
21912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明节后半个月。这天人们早起望天下雨,以便耕种。妇女停做针线营生,不然的话箍瞎眼。
21913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据说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的诞辰日,因他出生时有9条龙吐水为其浴身,故民间将每年纪念他诞辰的活动日称为“浴佛节”。届时,城镇各大小寺庙都要举行诵经法会,用各种名香浸水盥洗佛像,僧、尼都聚集寺院参拜,士庶妇女也扶老携幼到寺...
21914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当五”、“五月节”。在本地民俗观念中,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所以人们要请钟馗驱鬼除瘟,使人在春末夏初的转变时期不会染上瘟疫。过节时,家家包粽子(粽子是以粘米、枣、豆馅,用芦苇叶包成的尖角形食品),互相馈...
21915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 类型: 民俗文化
民间传说此日为关公磨刀准备赴会日,滴下的水点便形成大雨,故宁河俗谚又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就是说到了这天,多少要下点儿雨,若还不下就旱了,人们会把关公的铜像抬出来求雨。1949年后,此俗渐渐消失。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