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22056 条
2023年
22056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22056 条
专题知识
2581条
习俗
142条
交通
4310条
人口
26条
公文
1343条
其他
15条
军事区
17条
农作物
61条
制度
511条
动物
196条
区域
4701条
医疗
124条
古迹遗址
36条
商业区
18条
器物
3条
国家
3条
基础设施
148条
处方
2条
天文
7条
姓氏
82条
官职
184条
居住区
8条
工业产品
23条
工业区
1条
工程
14条
技艺
1条
数据统计
3005条
景区
746条
植物
191条
民俗文化
1220条
气象
1条
渡口
18条
烟草
1条
物产
1785条
税收
130条
粮食
5条
经济作物
33条
自然景区
19条
自然资源
16条
药物
1条
财政支出
125条
资源
149条
驿站
10条

颗粒列表

共 22056 条 1410 / 1471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21136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相亲同意后,男女双方就可以互约相会了,即俗称“走动”。这段时间是双方进一步互相了解、亲身体会的黄金时段,同时也有考察、考验的内容。时间长了无话不谈时,两人还可以商定订婚事宜并着手准备工作。当然如不如意,只有分道扬镳了。如是男方提出分手,钱、...
21137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婚事后,订婚前的一种仪式。男方父母将见面礼(钱)及金饰品用手绢包裹起来,当着女方父母或亲属的面,由媒人当场清点后,放入男方买的红皮包或红皮箱内,交给女方。女方父母将几百元或几千元用手绢包裹起来,经过媒人当着男方父母或亲属的面...
21138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时叫送“小帖”。提婚同意后,双方各把写有生辰八字的庚帖互换,以备‘合婚’使用。媒人选吉日先把男帖送到女家,女家同意、将所要彩礼写于帖上,回复男家,如同意,即可订婚。解放后,订婚己不再写帖,但彩礼还是有的,彩礼的数额和物件也随时代形势起着变...
21139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也叫“下礼”。男女双方到了法定结婚年龄,去县民政局领结婚证。男方看好下礼和结婚的吉日,即修鸾书一封放在拜匣中,拜托媒人带着男方的兄长或叔、伯,携“八色礼”到女方家去送日子。女方要置酒席热情招待,席上一是告之结婚日期,二是征询女方意愿和要求,...
21140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婚礼的前一天女方要送嫁妆。上午十二点以前,女方要派平辈年轻人带孩童押车送嫁妆到男家,把嫁妆抬进新房后,女方家押嫁妆的人(通常是女方的弟弟或者晚辈)负责挂门帘、点灯等,男方需给押嫁妆的人喜钱。男方还要准备果茶、酒席招待。
21141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男家正婚日,由新郎率迎亲人员带着“四色礼”到女家迎娶新娘,俗称“迎亲”。女家于迎亲人员来到之前紧闭大门,新郎和迎亲人员不停地朝屋内丢红包,直至门开。 陪送新娘出嫁曰“送亲”。送亲人谓“亲家”,亲家乘坐的车到新房时,男家要鸣放鞭炮,还须请对等...
21142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新娘迎娶来,男家先把大门插上,人曰闭性,即压压新人的小性。新娘掏红包先叫开门,进新房后“坐福”,坐福后即有人领新娘认大小。送亲宾客出代表带女方亲友的礼单到账房去上礼,账房按九一拿头比例回赠给上礼人(现今可能二八)。由陪客人带领给事主道喜并安...
21143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男家正婚日晚上临睡前,新郎嫂子辈要给新娘、新郎铺被,放一些枣、花生、栗子,意思是“早立子”。男女孩“差花”生。还要唱一些喜歌,甚是有趣,如:被头压被角,早生一个大胖小;被头压被头,两口子打架不记仇等。稍后婆婆煮一碗饺子端给媳妇(新娘)吃,嘴...
21144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结婚第二天,娘家爹要去新郎家接闺女、女婿。进入21世纪,小两口开车或打出租车回娘家,俗称回姑爷、也叫会姑爷,一是姑娘带姑爷回娘家喻为回门,二是姑爷到岳父家拜见长辈和与老少姑爷相会、认大小意为会姑爷。女方家要设宴席款待所有来宾。日落以前,新郎...
21145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婴儿降生,在民间被称作“添喜”或“添丁”。宁河俗语还将孕妇生孩子唤作“坐月子”“占房”。80年代至90年代末,乡村孕妇生产一般都在家中由乡村接生员接生,乡村接生员俗称“接生婆”“收生婆”“姥娘”。胎盘俗称“衣胞子”,一般是先用草纸包上,再用...
21146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婴儿出生后,还需等其排出胎便后,才能给他喂人奶。在此之前要给他口中用细布沾煎开的甘草水,俗称“开口药”。婴儿排出那黑绿色的胎便后,家人要请一位正在哺乳的妇女为他喂奶,称“开口”。男婴,要请哺女孩的妇女来开口;女婴,则要请哺育男孩的妇女来开口...
21147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婴儿生后先要有个乳名,一般多由产妇的婆婆给取。过去在民间,都期望孩子好养活健康成长而常取“狗剩”“铁蛋”“石头”“狗不理”等贱名;另外还有取“拴住”“留住”之类。带有祈盼意义的,如“来福”“有福”“福旺”“福来”“福贵”等;若头胎是女孩,往...
21148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新生儿出生后第三天,由“姥娘”为其洗澡,称为“洗(喜)三”。给婴儿洗时,姥娘嘴里念念有词,尽说吉祥话的顺口溜,如“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之类喜歌。这天,亲朋邻里都携带贺礼前来道喜,生子之家设宴款待客人。贺礼送红糖、鸡蛋...
21149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婴儿出生后三天至十二天内,产妇的婆婆还要打发人到产妇娘家和亲朋好友家送信儿,产妇娘家多派其姐、妹或嫂子先送来鸡蛋、小米、红糖、鱼之类的礼物前来道喜,俗称“送粥米”“送祝米”。过后其母还要亲自来看望女儿和外孙(女),照顾产妇,俗称侍候“月子”...
21150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产后第七天,产妇母亲给产妇捏合身体,称“捏骨缝儿”,使产妇日后不会落下月子病。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