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2156 条
2023年
2156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2156 条
专题知识
313条
交通
141条
公文
19条
区域
843条
医疗
6条
姓氏
1条
数据统计
15条
景区
410条
民俗文化
311条
物产
93条

颗粒列表

共 2156 条 132 / 144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1966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专题知识
耧是旧时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一次种一垄或多垄,传统的最多达5垄。其农作工具为现在播种机的前身,用耧种。耧也叫耧犁。耧车有独脚、二脚、三脚、甚至四脚数种,以二脚、三脚较为普遍。 两脚耧的具...
1967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专题知识
用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耙,由木把、耙头组成,耙头装有铁齿,农村中的铁匠、木匠都能制作,多用于平地碎土、耙土、耙堆肥、耙草、平整菜园等。翻地时,农民手握木把的一端,把耙举过头先往后,再往前甩,铁齿由于甩劲插入泥土...
1968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专题知识
碾子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渣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这种工具在境内解放初期很常见。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己经很少用它了。碾子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 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子,多以人...
1969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专题知识
碌礴又称“碌轴”,农业生产用具,是一种用以碾轧的畜力农具。总体类似圆柱体,中间略大,两端略小,宜于绕着一个中心旋转。用来轧谷物、碾平场地等。旧时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境内大量使用。 一般而言,光有碌碡是不完整的。必须有配套的木框才算完整。碌...
1970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专题知识
砘子,是播种覆土后用来镇轧以利出苗的石制农具,拉砘子就是播种后用碗子把松土轧实。 砘子是石头做的,有两种:一种重20斤左右,和现在的举重杠铃比较相似,不过中间连接的是木头,两边是专门打做的圆石头,每片直径20厘米左右,宽约6厘米,根据播种...
1971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专题知识
铡刀由两部分组成,一块中间挖槽的长方形木料(一般是用榆木),一把带有短柄的熟铁刀,此刀的刀尖部位插入木槽里固定。铡刀是专门给牲畜铡草的,一人把草平铺到木铡板上,另一人握住刀柄向下用力,草就齐刷刷的切断了。铡刀属于传统农具,工作原理十分简单,...
1972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专题知识
农民常用的一种农具。用紫穗槐编成,可运垃圾、拾粪、背草、割猪菜、割牛草、拾庄稼等。因其主要用途在于拾粪(在过去,农村没有无机化肥时,农民经常背着粪箕拾庄子里的狗、牛、马、驴等家畜排泄的粪便,来作为庄稼的有机肥)。形状似簸箕又似筐子,比簸箕深...
1973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专题知识
锄头,传统的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收获、挖穴、作垄、耕垦、盖土、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业皆可使用,属于万用农具,是农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使用时以两手握柄,做回转冲击运动。 锄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锄刃”,就是用来松土、除草的地...
1974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专题知识
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用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耙,由木把、耙头组成,耙头装有铁齿,农村中的铁匠、木匠都能制作,多用于平地碎土、耙土、耙堆肥、耙草、平整菜园等。翻地时,农民手握木把的...
1975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专题知识
别名:三齿,三齿耙子,三齿子。三齿耙一头是铁制的,一头是木制的。木制部分是用双手前后分开同时握住的把柄,就像我们所拿的铁锹或镢头的后部;铁制部分一头有一个圆环或方孔扣在木制部分上面,或者是个可将木柄一头削尖后插入其中的圆筒鞘,铁制部分的另一...
1976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专题知识
镰刀俗称割刀,呈月牙状,刀口有斜细锯齿,尾端装木柄,用以收割稻麦。50年代受苏北、山东大镰刀影响,刀体、刀柄稍有加长,为今收割常用工具之一。 镰刀是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一般用来收割稻谷,在境内...
1977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七月十五,民间称“鬼节”、“孝亲节”,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早年间,北运河两岸有在这一天“放河灯”的习俗。
1978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民俗文化
放河灯又称放荷灯,放河灯之俗,古己有之,是一种汉族民间祭祀及宗教活动,用以对逝去的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的祝福,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动常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全国各地-般是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后举行。明代人王象春在...
1979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专题知识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游者的遗憾。刚出屉的热气腾腾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狗不理包子好吃关键在于选料、配放、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是有一定的绝招儿,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
1980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 类型: 民俗文化
天津人有句俗谚叫“到天津不尝一尝‘狗不理’包子,就等于到北京没登上八达岭长城”。“狗不理”包子,不仅是天津,也是全国闻名的传统风味小吃。而这闻名中外的“狗不理”包子的创始人就是武清人。说到它的来历,这里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传说,清朝咸丰...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