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2561 条 157 / 171
2341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苯(本)教俗称黑教(黑派),来源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信仰的一种巫术(祈福、驱鬼、消灾、祭祀、除病)。由于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戎和以后的羌氐先民部落物质生活的原始性和局限性,于是产生超自然的多神的崇拜,出现信仰天地、山林、水泽等神。本县新石器遗址墓...
2342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舟曲县境拱坝乡坎坎坝遗址地层(上层)遗存大面积残砖瓦析:此为唐时期佛寺遗址。公元841〜846年,吐蕃王郎达磨禁佛,焚经驱僧,毁寺捣佛,县境藏传佛教亦绝迹。10世纪初(五代时期),县境藏传佛教渐复。藏传佛教运用藏文进行传播。藏族群众全民信仰...
2343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汉传佛教(又称释门),为本县汉族宗教信仰之一。古居白龙江流域的宕昌国境的汉族与羌杂居的人民,受北魏佛教文化的影响,各羌酋辖地纷纷营建佛寺。县内瓜咱古城遗址喇嘛山古寺遗址地表以下0.8米深处发现连花瓣纹瓦当,是为南北朝时期佛寺建筑遗物。盛唐期...
2344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道教,俗称“玄门”,奉老子为教祖。自北朝魏以来,汉传佛教、道教文化在本县皆有影响。盛唐时期提倡道教。明代县内建有驼岭玄天观和洪福寺、传瓦寺等,道徒活动频繁。清中期,道教衰微。清末民初复兴。1958年,县境庵观、寺、院大部拆毁,道士大部分脱俗...
2345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基督教,又名耶稣教。民国初美国牧师辛普逊在岷县发展基督教。1920年,岷县成立"西北神召会。“1926年,岷县神召会牧师宗崇真(病逝舟曲)在北门刘德隆家进行传教活动。后,刘德隆便为县内基督教总执事(俗称长老),自设“福音堂”,后改为“神召会...
2346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后,舟曲县贫苦农民翻身当家作主,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开展减租反霸、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生产运动。在摆脱几千年封建剥削压迫制度以后,又引导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走农业集体合作化道路。农民生活根本上得到改善。60年代初,全县农民苦度灾荒,饱...
2347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舟曲县人民古今以农为业,疏于商贸生计。解放前,农民终岁辛苦,视“大口小口,一月三斗”(每斗15市斤)为奋斗目标。农家“两菜一汤”(酸菜、咸菜,拌汤)为主食。饱受官府暴征苛捐杂税及地主高利贷盘剥之苦,人均“三斗”,不可能实现。加之各种自然灾害...
2348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县内职员、工人收入微薄,生计维艰。史载:西固铁厂工人工资可分四种方法发放,即矿工直接发放工资:木炭承揽者可发工资也可分配产品;铁匠、木匠除供给伙食外。可发给部分工资;箱夫子待出铁时以20多斤碎铁计数售与铁厂计工。民国34年(194...
2349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主要讲述了舟曲县婚姻、服饰等社会风俗的相关内容。
2350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前,县境婚姻状态沿袭旧俗,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存在男子多妻现象,可“娶小”(纳妾),俗称正室为“大妇儿家”,妾为“小妇儿家”。寡妇再嫁备受歧视。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
2351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主要讲述了舟曲县农事生产习俗的相关内容。
2352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过去,当地汉族人民之服饰,有丰富的内容,与内地服饰文化比较大同小异。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年龄,各有其特色。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改善,人民服饰也发生巨大变化,且随时代飞速发展,服饰变革频率加快。
2353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讲述了舟曲县节令习俗的相关内容介绍。
2354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讲述了舟曲县礼仪习俗相关内容。
2355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旧社会,舟曲县除少数信奉佛教、道教、基督教的教徒外,大多数群众虽然信仰“神灵”,但却夹杂有许多陋习。普通“善男信女”,见“神灵”就烧香磕头。女多信“菩萨”。男多信“关爷"、“泰山爷”、“山神”、“土地神”和其他“龙神老爷"。一般家庭妇女、老...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