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17873 条 1180 / 1192
17686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1950年,境内办起职工业余夜校,分高小、初中班。高小班设政治、语文、数学科为主,珠算、常识等科为辅;初中班增设历史、地理等课程。学习时间均为每晚2小时,高小班一年毕业,初中班二年毕业。
17687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2002年2月5日,青原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吉青办发〔2002〕2号)。据此文件精神,各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建立德育教育基地。
17688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2002年5月9日,青原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全区中小学积极推行了“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的素质教育活动,做到开齐开足课程,坚持每两年举行一届全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和文化艺术节。体育的内容在本编第...
17689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文化大革命”时期,配合“学工、学农、学军”的需要,境内政府拨了一批土地给各校建立劳动基地。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落实,一些学校校园外未办理土地证的土地陆续归还了当地农民。
17690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青原区主要有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吉安市第十三中学以及停办的私立文山中学等。
17691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1956年10月,吉安县第一所农民业余中学在陂头(今青原区文陂)成立,招收一个班,学员40余人,学制4年,主要是招收初识文字的乡村基层干部。学校配备了一名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就近聘请小学教师、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讲授各门学科和专业技术课。根...
17692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1956年10月,吉安县第一所农民业余中学在陂头(今青原区文陂)成立,招收一个班,学员40余人,学制4年,主要是招收初识文字的乡村基层干部。
17693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1950年,境内办起职工业余夜校,分高小、初中班。高小班设政治、语文、数学科为主,珠算、常识等科为辅;初中班增设历史、地理等课程。学习时间均为每晚2小时,高小班一年毕业,初中班二年毕业。
17694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20世纪90年代前,境内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公办学校主要有共大、农业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职业技术学校等。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后,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一批民办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应运而生。
17695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1986年以来,学历教育已成为发展趋势,各地组织了对20世纪70~80年代顶替、补员、招工等参加工作较早、学历较低的在职职工进行学历提升或在岗在职培训。
17696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农村税费改革前,青原区辖区内实行乡镇财税包干制,教育经费来源包括上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农村教育集资等。由于乡镇财力不足,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保工资”,学校公用经费主要依靠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来维持。2002年,青原区全面推行农村税费...
17697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农村税费改革前,辖区内实行乡镇财税包干制,教育经费来源包括上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农村教育集资等。由于乡镇财力不足,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保工资”,学校公用经费主要依靠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来维持。
17698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青原区成立后,区教育体育局每年根据省、市有关收费政策,会同财政及物价部门联合制定收费标准,由学校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杂费和其他费用,所收费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17699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为防止适龄儿童、少年因家庭贫困而失学,青原区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扶贫助学工作。2002年3月按照“财政挤一点,上级争一点、社会募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设立扶贫助学基金,对区内特別困难家庭学生进行资助。
17700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 类型: 正文
青原区成立以后,政府从整合教育资源入手,对全区126所中小学进行网点布局调整,撤并了30多所生源较少的中小学,为生源相对集中的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校规模,实现了校园建设六配套(指教学行政用房、生活用房、卫生设施、运动场地、...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