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图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548
作品名称: 涅槃图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319.pdf
分类: 艺术
分类号: K879.41
主题词: 壁画-美术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克孜尔石窟有22个窟存有涅槃图。一般都场面宏大,包括“诸天供养图”、“举哀图”、“火化图”、“争分舍利图”等诸图组成。由于洞窟建造时期的不同,内容、形成和布局略有差异。 早期洞窟中的涅槃图仅为佛传故事画中的一个情节,其后逐渐成为后室的主题,再后的涅槃图除为主题外,与之相应的,是在门壁上方绘有弥勒说法图。后期则是把涅槃后的有关涅槃图绘在整个回廊的壁画中。 (1)绘于后室左侧壁的涅槃图中。第76窟左侧壁佛传图共有3层13幅。上层(从左至右)为诞生、出游、魔女诱惑、降魔成道;中层为说法(3幅)、帝释尊说法、迦叶归佛;下层为涅槃、哀悼、纳棺(残损)。涅槃场面重点描绘右胁横卧释尊,此类涅槃图只是把涅槃作为释尊传记的一个情节。 (2)绘在后室正壁,作为后室主题的涅槃图。第207窟的两侧绘置佛说法图,后室正壁绘涅图,中心柱内侧壁绘置于涅槃和3个比丘的场面,左甬道外侧壁绘“富楼那仲裁图”,内侧壁为分舍利场面,此类涅槃图不再是佛传故事的一个情节,而是后室壁画的主题。 (3)涅槃与弥勒组合。第17窟入口的上方有半圆形的壁画,画面中间绘一左手持瓶,右手的第一、第二指相捻结印,交脚坐于台座上的弥勒菩萨。豪华的头饰、璎珞和臂钏等引人注目,围绕着弥勒菩萨的是众多菩萨形象的圣众合掌作礼。画面的上半部有拱形建筑装饰,表现的是兜率天宫。 涅槃图绘于后室正壁、侧壁和窟顶配置多幅佛说法图和本生故事画。 此类洞窟的涅槃图(像)与门上方的弥勒菩萨相结合,个别洞窟的方柱内侧壁分别描绘荼毗(火化)和分舍利的场面。 (4)涅槃后的涅槃图像。此类洞窟的涅槃图像的构成,不是仅在后室正壁配置涅槃图像,而是把涅槃后的图像绘置在整个回廊:门上方仍绘弥勒菩萨,后室绘“涅槃”、“阿门阇世王故事”、“荼毗”、“分舍利”、“结集”等有关涅槃场面。当绕方柱礼拜的时候,与涅槃有关的场面在回廊依次出现。 首先是左甬道描绘阿阇世王故事的场面,在王舍城的大迦叶感到地在振动,知道释尊已经入灭,他想到国王阿阇世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吐血而死,于是心生一计,命令城中的行雨大臣描绘释尊从诞生到涅槃的一生事迹,准备能使人苏醒的八大瓮香水。阿阇世王看到描绘释尊一生的大事。知道佛经入灭便昏倒了。大臣把阿阇世王顺次放入准备好的八个大瓮中,王渐渐地苏醒说话了。这个场面稍有不同的是第205窟。在同样位置描绘的图中,左半部是在宫中,阿阇世王和妃子坐要椅子上,在与前面的行雨大臣讲话,在中央偏右方,大臣手里拿着描绘佛传四相图的布,右上方表现瓮中苏醒的阿阇世王,其下方是表现释尊入灭时须弥山的崩毁。 后室正壁是涅槃像,与此相对的内壁是荼毗场面。画面的下半部用布卷着释迦的遗体放在棺内,荼毗火在棺的周围燃烧。左端一个年老的比丘掀起棺盖,这是大迦叶向释尊作最后告别。下方表现两个比丘恸哭的姿势。画面的上方,从栏杆上伸出11身悲痛哀悼的世俗人与天部形象。 继续绕行到右甬道的内壁是分舍利的场面,中心为城门,门前有为争舍利而来的士兵,乘着马和象,身著甲胄。在进行舍利分配仲裁的婆罗门左右,8个国王手里捧着舍利合聚在一起。 最后,和分舍利场面相对的,是侧壁的结集场面。这是释迦死后,大迦叶惧怕佛法灭亡而召集僧伽在王舍城确定释迦说教的一次结集。 从回廊走出来就见到门上方绘置的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释尊入灭前告诉大迦叶,在摩揭国的毗提村山中停留,等待未来佛弥勒出现;弥勒下生后,大迦叶受释迦的委托,亲手把袈裟交给弥勒。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