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代服饰组成部分襦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1023
专题名称: 新疆古代服饰组成部分襦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1/001
起始页: 0081.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襦是一种短衣。《说文》中云:“襦,短衣也。”颜师古《急救篇》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腰者曰襦。”1995年尼雅1号墓地3号墓出土的一件汉晋时期女性上衣,与史料上记载的颇为相似,“出土时穿着于女尸,贴身,高领右衽,衣短袖长。领高12厘米,衣长50厘米,袖通长210厘米”[3]。这件用白绢缝制的短襦,领的左侧附有宽12厘米、长40厘米的绢带,可用于围脖,这是应沙漠地区防止流沙吹入人体的要求而设计的。与这件白色绢襦相比,1999年尉犁营盘8号墓出土的同一时期的浅黄色绢襦(图4),表现出一定的中原内地风格。该绢襦为右衽,白色棉布作里衬,身长47厘米,肩宽45厘米,袖长90厘米,袖宽33.5~50厘米[4]。这件宽袖的衣饰,与胡服窄袖有明显的不同,如梁简文帝“小垂手”诗曰:“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这件短襦最奇特的地方是下摆呈三角下垂,尖而细长,与汉晋时期在中原妇女中流行的垂髻服比较相似。当时人们将衣裳的下摆裁制成三角形,上宽下窄,且形似髻 旗,名曰“髻服”。《汉书·司马相如传》记载“蜚襳垂髻”,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列女传仁智图卷》中就有衣着髾服的仕女形象。 南北朝及唐代,由于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窄袖短孺在中原地区十分流行。因为这种窄袖紧身的短孺不仅有利于做事,还能表现女子的体型,因此受到年轻女子的喜爱。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一件女舞俑,身着的短襦采用对襟,穿著时衣襟敞开,不用纽带,下摆部分则束于腰内(图5)、(图6)。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新疆古代服饰文化,包括新疆古代服饰文化概览、冠冕堂皇新疆古代的帽子、新疆古代居民的发式等内容。我国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王国”而著称于世。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西域地区,服饰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毛织服饰和汉唐时期的丝绸服装,在中外服饰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