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635
专题名称: 焚棺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360.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此题材与涅槃图相对,多绘于后甬道前壁,即中心柱的后壁。画面简繁悬殊。简者如第7窟,仅绘出一紧闭棺盖的长方形棺,棺下火焰升腾;一般画面多绘成棺盖微启,显露佛躯,棺周围绘二三弟子自棺于地,悲痛欲绝。第114窟还绘出一弟子手执一棒,前捆一罐,于棺上洒乳香灭火,棺之上方,绘出一列8~11座舍利塔;构图复杂的画面,第8窟在棺之上方绘出多身举哀弟子,作种种哀伤之状。第224窟后甬道前壁的焚棺图,则最为复杂,棺盖半启,卧佛显露,四周为举哀弟子,天人多身。图之上方还绘出一列世俗信徒举哀的场面,计11身,作种种哀号、个泣、裂裳、拔发、拍额、推胸及“敖面截耳”等痛不欲生之状,以现“诸男女长幼,怀悲毒狂乱,或掣裂衣裳,痛感口自啮,或自拔头发,爬坏面目”“懊恼自投掷,捶胸向天嚎,叹佛德无量”等大众悲泣哀伤的情景。传说佛涅槃后,以,转轮王之荼毗或移入金棺,众信徒奉金棺七匝拘尸那城至荼毗所。时过7日,积旃檀投香烛,欲烧而火不燃。更经7日,迦叶至荼毗所致礼拜之后,如来自金棺示现双足,于是诸众投以七宝火炬,才尽殄灭。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