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凤首箜篌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393
专题名称: 龟兹凤首箜篌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241.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凤首箜篌,在历代汉文典籍有关龟兹乐的记载中都无凤首箜篌,但在克孜尔石窟第38、80窟,森木塞姆石窟第43窟中都有凤首箜篌。被誉为音乐家合唱洞的克孜尔石窟第38窟壁画上14组28人中竟有2人持凤首箜篌。事实表明,这种乐器已是龟兹乐中的重要乐器。 凤首箜篌因其在琴首有凤啄图形而得名,又因它的特征是共鸣体在下部,呈竖式,再伸出弦杆,形似弓状,故又称为弓形箜篌。这种乐器源于南亚,是古代印度盛行的乐器,经犍陀罗传入龟兹,然后再传入中原。 凤首箜篌随着佛教传入龟兹后,多智的开放的龟兹人对弓型箜篌即进行了较大的改造,首先把14根弦改为10根弦,在龟兹壁画中所见到的都是10根弦,未见14根弦的。同时演奏方法也从原来的单手拨奏改为双手拨奏,这不仅在龟兹壁画中有充分反映,而在被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从库车东北23千米昭怙厘大寺遗址中带走的舍利盒乐舞图上的弓形箜篌也是双手拨奏姿态。乐器构造上,龟兹流行的弓型箜篌的统杆比印度的长。壁画上共鸣箱有匏类和皮囊两种,并且形制式样很多。《隋书》、《唐书》、《通典》等书内都把凤首箜篌列为天竺乐特有乐器,实际在龟兹石窟内壁画上凤首箜篌数量甚多,被龟兹乐师改造过了的凤首箜篌在龟兹地区已是很普及的乐器。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