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唯一号: 320930020210000886
人物姓名: 李崇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40/001
起始页: 0233.pdf
出生年:
卒年: 23年

传略

“李崇之印”重要,关键在于印章的主人李崇本人身份极其特殊。 李崇(?—23年),西汉王朝最后一任西域都护,王莽新朝天凤三年至地皇四年(16—23年)在任。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篡权后,为宣扬新朝国威,始建国元年(9年),为西域诸国国王包括南匈奴国王全部换授新印信,降低前朝授予西域诸国国王以及匈奴单于的等级和地位,在西域各国推行民族不平等政策,“西域诸国以莽积失恩信”[1]。西域诸国,及匈奴对汉朝强烈不满,与汉朝矛盾加剧。此后,匈奴势力在西域日渐猖獗,并公开与汉朝对抗。 始建国五年(13年),“焉耆先畔,杀都护但钦”[2],焉耆国首先投靠匈奴反叛汉朝,并举兵进攻都护府所在地龟兹。西域都护但钦被焉耆国诛杀,龟兹失守,丝路阻隔。王莽天凤三年(16年),王莽政权在全面分析西域局势后,派遣李崇为西域都护,与汉五威将军王骏以及同任西域都护府戊己校尉的郭钦出征西域。汉军到来,西域诸国皆臣服迎接,唯焉耆国依仗匈奴势力“诈降而聚兵自备”[3],李崇和王骏分析局势后,调遣龟兹国、莎车国及姑墨国兵马7000余,以王骏为先锋,李崇率主力,郭钦引兵断后增援,讨伐焉耆国。 由于对战役局势的错误判断以及郭钦援军的后滞,致使这场战役以李崇和王骏的惨败而告终。王骏带领龟兹国和莎车国的兵马到达焉耆后,遭遇焉耆兵马埋伏,汉军出师不利。随后赶到的李崇也遭遇焉耆和匈奴兵的有力抵抗。此时,随同参战的姑墨国兵马反叛,投降焉耆国,并回兵向王骏发动突然袭击,王骏及其部众全军覆没。李崇率主力奋力拼杀,死伤惨重。郭钦率援军到达后自知寡不敌众,见状即引兵突围取道车师,冲破匈奴的堵截返回内地。李崇杀出重围收集残众退守龟兹,扼据渭干险要,与龟兹王丞德共同坚守8年,后战死龟兹。 按古代“印随官行”的原则,身为西域都护的李崇本人的印章“李崇之印”在新和县玉奇喀特古城出土,充分说明李崇保卫龟兹国时是以新和县玉奇喀特古城为西域都护府的。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李崇个人是王莽对西域政策失误的牺牲品并不为过,但是,他那誓死捍卫祖国统一,为民族团结和谐而战死疆场的事迹足以彪炳千秋!他为新和县玉奇喀特古城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

知识出处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的24篇优秀论文,主要围绕古龟兹文化传统、龟兹文化与丝绸之路、汉唐屯田文化等课题展开论述,探讨了龟兹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和贡献,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古龟兹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