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祗婆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0020210000224
人物姓名: 苏祗婆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275.pdf
籍贯: 龟兹

传略

苏祗婆,龟兹人。史书上只记其名,未写其姓,既称其龟兹。《隋书·音乐志》指出:“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这段记载是于隋开皇二年(582)“诏求知音之士,集尚书,参定音乐”时,隋朝著名音乐家,官至柱国,沛公郑译奏文中所说的话。郑译的奏文,是他对当时中原流行音乐中的“七声之内,三声乘应,每恒求访,终莫能通”。苏祗婆琵琶演奏的启示,使郑译弄懂了其中的道理,因而“作书二十余篇,以明其指。还以其书宣示朝廷,并立议正之”。苏祗婆把西域五旦七调的音乐理论带到中原,大大促进了华夏乐理的发展和完善,为丰富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龟兹乐的五旦七声,据《隋书·音乐志》指出,隋高祖诏求知音之士,参定音乐时,隋朝著名音乐家郑译上奏文称:“考寻乐府钟石律吕,皆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之名。七声之内,三声乘应,无法解决,专门求教于龟兹苏祗婆,告诉他龟兹有七声。“一曰‘婆陀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商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徵声也。五曰‘沙猎’华言应,和声,即徵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箑’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也。译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均,以外七律,更无调声。译遂因其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旅转相交,尽皆和合。”为什么在郑译听了苏祗婆的演奏后,在七声之内,有“三声乘应”或“三声并戾”呢?就因为郑译脑子里的音乐是古音阶理论,在一个八度内只具有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宫的位置不许移动。有人指出郑译使用的是固定唱名法,而龟兹乐使用的是首调唱名法。从而郑译觉得龟兹乐中有三声不合他的固定音高。就是说,郑译使用的古音阶,半音在三度与四度之间;龟兹乐使用的新音阶,半音则在四度与五度之间。由此可知郑译用古音阶的概念听新音阶,发现有角、羽、变宫三声与古音阶不相合了。 郑译听完苏祗婆的演奏后,指出“一均之中,间有七声”。龟兹乐使用的七声音阶,即: 婆陀力——宫;鸡识——商;沙识——角;沙侯加滥——变徵;沙腊——徵;般赡——羽;俟利箫——变宫。 龟兹学中五度相生律与纯律并存;并具有四分之三音,其律制不是单一形式,而是交叉并存。在当今维吾尔族木卡姆中仍存有五度相生律和四分之三音,维吾尔族木卡姆继承了龟兹乐的特点。 上述的“均”读“韵”,“韵”即“律”或“音”。《新唐书·礼乐志》指出羯鼓所发的音是“主太簇一均”,宋朝陈旸《乐书·胡部》则称“合太簇一均”,这里的“太簇一韵”,即指太簇这个“律”。 郑译指出的“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这里的“旦”即“均”也即“韵”(律),所称五旦”即为“五律”。这样“旦作七调”,就是在一个“旦”(律)上建,立同主音的七种调式,因而苏祗婆的“五旦三十五调”就为如下形式。 黄钟旦(律) 七调 G宫 G商 g角... 太簇旦(律) 七调 A宫 A商 a角... 林钟旦(律) 七调 D宫 D商 d角... 南吕旦(律) 七调 E宫 E商 e角... 姑洗旦(律) 七调 B宫 B商 b角... “五旦三十五调,”仅用五个“调声”(调式主音),由是十二律中的“以外七律”,就“更无调声”。惟龟兹音乐采用首调唱名法,这样“黄钟”不但可以为宫,也可以为商、角、徵、羽。龟兹七调不是并列的七种调式,而中含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以及非同宫式的闰角、闰羽调式。据这种“为调”型调名法,就可在五旦七调的基础上,推演出“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 龟兹乐中有同曲的犯调和移调形式。“犯调”,于《唐音癸签》卷15指出:“乐府诸曲,自古不用犯声,以为不顺也。唐自天后末年,剑气入浑脱,始为犯声之始。剑气宫调,浑脱角调。五行之声,所司为正,所欹为旁,所斜为偏,所下为侧。故正宫之调,正犯黄钟宫,旁犯越调,偏犯中吕宫,侧犯越角之类。”这里的《剑气》、《浑脱》都是西域乐曲,因剑气宫声,进入浑脱的角声,故名之为犯调。所称移调,《乐府杂录》则称:“凉府所进,本在正宫调..至贞元初,康昆仑翻入琵琶玉宸宫调;初进曲在玉宸殿,故有此名,合诸我即黄钟宫调也。”这就是说《凉州》曲原用正宫调演奏,而康昆仑却用玉宸宫调,即黄钟宫调演奏。因而同一龟兹大曲常可在多种宫调中出现。也就是古籍中所称的“新声变律”,龟兹音乐家在器乐曲和声乐上都能熟练运用犯调、移调手法。唐代诗人元稹盛赞何满子“能唱犯声歌”而有“犯调含商移调态,留情度意抛弦管”的描述,对于犯调、移调手法的运用,就使,曲调在宫(调)、调式,以及旋律、节奏方面,充分改变的手法,大大提高音乐的表达能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诱人的魅力。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