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图书 |
唯一号: | 320920020210005825 |
颗粒名称: | 一、过去百年的研究成果 |
分类号: | K928.6 |
页数: | 4 |
页码: | 306-309 |
摘要: | 时代制约着人和事,也制约着学术研究。尽管20世纪国际、国内的政治风云变幻,而中国的学人们仍孜孜不倦,分别在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80年代后三个时期,集中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论文和著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启超对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探讨,开中印关系史研究之先河。在此要特别提出的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泰戈尔于1924年4月12日至5月30日访华。为表示对泰戈尔的欢迎,4月26日梁启超在北京师范大学作了“中印文化之亲属的关系”①的讲演。前文破了习惯的说法,即10世纪后,佛教在印度次大陆衰落,中国史书不见有印度僧人来华的记载,并指出指空在元朝后期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
关键词: | 20世纪 中印关系 研究概述 |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丝绸之路上的新和》、《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21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喀什“香妃墓”辨误》、《19世纪西方国家对新疆的认知渠道》、《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等二十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