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斯克林笔下的喀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799
颗粒名称: 三、斯克林笔下的喀什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218-221
摘要: 英国人斯克林,自1912年起任英国当局占领下的印度民政部的公务员,后于1922~1924年间任英国驻喀什总领事。对于斯克林这个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南麓地区的人口专家来说,这是其政治与学术生涯中的一次幸运机会,尽管他后来主要是在波斯、俾路支斯坦和印度从事活动。他于喀什任职期间,恰逢该地区的一个和平与稳定的时期。他的职责迫使他必须出版的有关他在喀什居住和旅游的记述,最终于1926年出版,取名为《中国西域》①。总之,斯克林的游记成了有关当时喀什的最详尽和最生动的记述。斯克林到达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馆时,第一印象便是绿色和清凉的感觉。应喀什地方政府的要求,清朝的伊犁将军判处抽毛拉千鞭。
关键词: 阿克苏 斯克林

内容

英国人斯克林(Clarmont,PercivalSkrine,1888~1974年),自1912年起任英国当局占领下的印度民政部的公务员,后于1922~1924年间任英国驻喀什总领事。对于斯克林这个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南麓地区的人口专家来说,这是其政治与学术生涯中的一次幸运机会,尽管他后来主要是在波斯、俾路支斯坦(Baloutchistan)和印度从事活动。他于喀什任职期间,恰逢该地区的一个和平与稳定的时期。他的职责迫使他必须出版的有关他在喀什居住和旅游的记述,最终于1926年出版,取名为《中国西域》①。斯克林在喀什生活的两年期间,由其夫人朵莉斯(DorisForbesWhitelaw,于其游记中作D)陪同,跋涉了南疆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帕米尔群山中的某些山谷,特别注重于描述其居住与旅行、他与当地官府及民众的关系,同时也注意搜集绿洲定居民与山区游牧民的文化和习俗。总之,斯克林的游记成了有关当时喀什的最详尽和最生动的记述。
  “中国花园”与喀什的生活
  斯克林到达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馆时,第一印象便是绿色和清凉的感觉。特别是“其尼瓦克”(中国花园)中的风景更加优美宜人,喀什有椴树、槐树、杨树、法国梧桐树和各种果树。那些高大的白杨树可以遮阳蔽风。分成三个层次的花园中带有葡萄架和果园,有草坪和垂柳,池塘中遍布荷花,完全是一个纯汉地装饰风格的亭阁。这一切,都夹杂在花丛与菜园之中。房屋都非常舒适,尤其是经过长期于大山和沙漠之中奔波之后,更会觉得如此。这些房间、大堂和餐厅与英国的同类设施相比较,确实是比较狭小,但却使俄国人和中国人感到羡慕不已。其中最壮观的设施为其西北方向的台阶。所有的房间都位于台阶之上,除了非常寒冷的季节之外,喀什领事馆的人都居住在那里。在那里喝早茶、观日出和聆听来自田野和庄园中的声音,鸟鸣、公鸡啼叫、女子们互相打招呼声、驴嘶马叫、青年人的歌声、犬吠和车轮的嘎嘎作响声、每周五在河边清真寺中的礼拜声,特别是磨坊的号角声。这就是喀什清晨的魅力。到了晚上,对面山崖上映出了晚霞,又由天山之上的白雪映衬。道路上响起了马蹄踏戈壁的响声和驴蹄践踏灰尘的声响、村民们自巴扎返回的声音、清真寺中呼叫作礼拜的声音。由于黄土和沙子的灰尘,喀什每年只有在夏初与秋末,空气才会变得清澈。喀什的雪山有160公里长,其雪峰可高达1.8~2.5万法尺,从而将帕米尔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和绿洲分隔开了。
  在喀什登山时,登山人必然联想到山脊、烟囱和结冰的金属板,自然学家、地质学家和大地测量员会联想到错综复杂的新世界,猎人会联想到肥美的猎物。但喀什风景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却并不仅仅是由于其偏远边塞造成的。那里的土层结构很奇怪,由“黄土”组成,其实只是薄薄的一层沙尘,经过空中飘扬后,堆积成厚度不同的土层。黄土有两大特征:土质极其肥沃,即使插一根木棍并经常浇水,它也会变成一棵参天大树;其二,其土层更倾向于形成纵向而不是横向的层次。其第一个特征使当地很容易耕种,只要附近雪山的水量供应充沛,便可以到处种庄稼,于水渠两旁栽植杨柳,农场中充满了茂盛的绿色。其第二个特征则是使当地风景具有魅力,而且风景区又由诸多河流与峭壁所阻断。那些峭壁有30~40法尺高,岸边是耕田、树林和磨坊,错落有致,风光别致。
  喀什绿洲附近的灌溉区给人一种永久和平与安宁的印象。这是一种经历了数世纪而未发生变化的文明。很少有如此深深扎根于耕地中的农业人口,尤其是当这片土地的耕作严格依靠精心组织的灌溉系统时更为如此。在政治方面,喀什却具有一种比任何其他地区都更为动荡的历史。在2000多年期间,中原王朝曾五次进入该地区。匈奴人、月氏人(印度—斯基泰人)、〓哒人或白匈奴人、吐蕃人、回纥一突厥人、喀喇契丹人、成吉思汗世系的蒙古人、准噶尔蒙古人和里海周边的突厥汗国人,都曾经占领过喀什地区。除了这些不同时代的大动乱之外,在那里的某些重要城市之间还爆发过内战:喀什、叶尔羌、于阗与阿克苏。农民们却一辈人接一辈人地利用夏天从山上冲下来的山洪,以便耕种小麦、大麦、水稻、谷子、棉花、玉米和甜瓜。每当残暴的统治者对当地农民表现得过分苛刻时,他们便会垮台。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阿古柏(YakubBeg),他是浩罕的冒险家,继1865年组织了一次对中国的入侵式反叛之后,又以暴君的方式统治该地区长达12年之久。在他的统治下,某些绿洲的人口锐减一半,耕地面积也大幅度荒废。当大清王朝于1877年收复该地区时,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那些闹独立的“异密”政权立即分崩瓦解了。
  恬静的喀什
  在喀什,确实没办法讲清楚其思想文化上的进步。那里除了学习《古兰经》的学校之外,再没有其他学校了,毛拉们只传授书写维汉文字和阅读《古兰经》。对于论述现实内容的刊本著作,一般均实施严格的宗教审查,甚至禁止任何新闻发布,任何写成文字的观点和思想都被禁止传播,无论是在穆斯林中还是在汉人中传播都一样。这一切从理想和民主的观点来看,都会激起世人的强烈反感。喀什人的这种平静而又简朴的生活,却又远不是缺乏文化修养的。这里没有汽车、没有电影院、没有报纸和电话,没有广播和广告,没有铁路和沥青路。它完全如同是一个生活在中世纪的地区,其习俗却令人极难想象地富于独特情趣,这就是“中国的阿卡迪亚”(ArcadiedeCa-thay)。阿卡迪亚本为希腊南部的一个村庄,以其民风淳朴纯正而名震遐迩。
  在喀什其瓦尼克(即“中国花园”)中度过的日子,既快活又令人惬意。喀什的气候不好,但日光充足,五天中必会有四天阳光灿烂。但由于灰尘,阳光有时也会不太明媚。坏天气和暴雨出现在每年的3月初到7月底。尽管完全可预防,但这一切仍会对“露天生活”的游牧民造成更大的损失。突厥人庄园中的农民希望于夏初下点雨,仅此而已。多年前曾发生大旱,喀什居民要求毛拉为之求雨,但当时却下了一场瓢泼大雨,摧毁了田地和收成。应喀什地方政府的要求,清朝的伊犁将军判处抽毛拉千鞭。每当下雨时,花园的园丁们立即冲出去以将天竺葵搬回花室,因为这里的人认为,大雨对农作物有害。下雨后遍地泥泞而很难行走。由于新疆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有记录的年平均气温为华氏100°F左右,1月间的最低平均气温为华氏0°F左右,夏季在阴影下的最高气温可达华氏103°F~105°F,而且4月间比10月间要热得多。这一切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很少见。斯克林生活在喀什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他记载了那里当时的平民生活。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丝绸之路上的新和》、《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21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喀什“香妃墓”辨误》、《19世纪西方国家对新疆的认知渠道》、《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耿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