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地考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793
颗粒名称: 四、实地考察
分类号: K928.6
页数: 2
页码: 198-199
摘要: 受可利用的文献的束缚,如中国文献多注重对政治、军事以及历史沿革等方面的记载,对经济、地质矿产、民族、宗教、地形、生物等方面记载则语焉不详,或根本没有记载,自然不能完全满足正处于殖民扩张中的英、俄两国了解新疆的需求。因此如何增进对新疆之了解,为殖民主义服务就成为两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在欧洲人当时绘制的地图中,中国西北多属空白,这就使中国西北成为当时西方考察家的重点考察目标。①因此,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英、俄两国为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在新疆的活动,便开展了对新疆的游历与考察。②由于地缘因素,英国一般侧重于对南疆进行游历,俄国则侧重于北疆。
关键词: 阿克苏 新疆 实地考察

内容

受可利用的文献的束缚,如中国文献多注重对政治、军事以及历史沿革等方面的记载,对经济、地质矿产、民族、宗教、地形、生物等方面记载则语焉不详,或根本没有记载,自然不能完全满足正处于殖民扩张中的英、俄两国了解新疆的需求。因此如何增进对新疆之了解,为殖民主义服务就成为两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正如瓦里哈诺夫所言,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许多地区虽然紧邻两个强大的欧洲国家——俄国和英国,但在许多领域对欧洲科学来说却是尚未探索过的,现有的地理书籍中对这一地区的阐述存在着混乱和自相矛盾的情形,不能如实地反映这个地区,而对于中亚地区的民族,西方人几乎是一无所知,④或是许多地方在大多数地图上都属“未知地区”,⑤。即使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的李希霍芬(FerdinandFreiherrvonRichthofen)经过考察绘制了《中国地图集》,指出中国西北在地理学及中西交通中的重要性,但其对西北的地理状况乃多属推测,并不甚了解。而在欧洲人当时绘制的地图中,中国西北多属空白,这就使中国西北成为当时西方考察家的重点考察目标。①因此,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英、俄两国为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在新疆的活动,便开展了对新疆的游历与考察。②由于地缘因素,英国一般侧重于对南疆进行游历,俄国则侧重于北疆。
  在19世纪前半叶,清政府尚禁止外国人进入中国内陆地区,因此,此时两国对新疆的游历和考察还是秘密的、小规模的或是以个体来进行的。随着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外国人可以到内地传教游历,这种游历活动随之增加。尤其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回民起义以及阿古柏入侵期间,由于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削弱,这种游历更是得到了肆无忌惮的发展,进入新疆的西方人越来越多,其记载成为西方人最主要的新疆认知来源。相比中国游记所言,这些游记关注的并非单纯的人文地理记载,其范围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生物、气候等诸多方面。而且,由于很多人都拥有现代化的设备及测绘技术,因此在地理测量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更为丰富,远非中国记载能比。这些成果,尤其是对路线的测量和记载对于英俄在新疆的扩张显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俄国方面对新疆进行的最重要的考察当推普尔热瓦尔斯基(NikolaiMikhailovichPrzhevalski)的数次考察探险。而英国方面在新疆建省前以1873年福塞斯使团在南疆进行的考察规模最大,其考察报告《1873年出使叶尔羌使团报告》涉及范围极广,成为后人了解当时新疆的最重要来源。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丝绸之路上的新和》、《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21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喀什“香妃墓”辨误》、《19世纪西方国家对新疆的认知渠道》、《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贾建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