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州的改革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过30年》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487
颗粒名称: 华夏第一州的改革之路
其他题名: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分类号: F127.45
页数: 5
页码: 98-102
摘要: 巴音郭楞,蒙古语意思是“富饶的流域”。1954年6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面积48.2平方公里,辖焉耆、轮台、库尔勒等8县1市,是中国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007年末,全州总人口12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2.08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2.6%。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洗礼,巴州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节节攀升的经济指标,显示了巴州30年来发展的巨大成就。巴州成为新疆第三大产棉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81.6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60%。工业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8%,成为自治州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疆位居第二。
关键词: 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经济

内容

巴音郭楞,蒙古语意思是“富饶的流域”。1954年6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面积48.2平方公里,辖焉耆、轮台、库尔勒等8县1市,是中国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007年末,全州总人口12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2.08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2.6%。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洗礼,巴州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全州生产总值达46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9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29.6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70.5倍、140.7倍、50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38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61.4倍。节节攀升的经济指标,显示了巴州30年来发展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巴州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极大地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巴州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地光热资源,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粮食、棉花、畜牧、林果四大基地建设,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种植技术的提高,农业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巴州农业已经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科技的普遍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推广,已成为巴州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007年,巴州农业总产值达到123.37亿元,比1978年增长13.8倍,年均增长9.7%。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236.43万亩扩大到2007年的412.08万亩。
  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53.16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2.2%;粮食总产量达到214070吨;单产由1978年的125公斤/亩提高到2007年的403公斤/亩。优势农作物棉花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均大幅度增加。面积由1978年的12.24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62.31万亩;总产量由1978年的2870吨猛增到2007年的34.98万吨;单产由1978年的23.4公斤/亩提高到2007年的133.3公斤/亩。巴州成为新疆第三大产棉区。
  特色林果业发展迅速。面积由1978年的6.02万亩发展到2007年的135.34万亩。独具巴州特色的香梨面积64.10万亩,是1980年的23.7倍。杏、红枣、葡萄从庭园式小规模种植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杏种植面积达28.83万亩、红枣种植面积达22.29万亩、葡萄种植面积达13.22万亩。特色林果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格局形成,巴州已成为新疆环塔里木盆地优质林果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林果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也开辟了自治州优势资源转化的新途径。驰名中外的库尔勒香梨、焉耆盆地生产的番茄酱、红辣椒相继打入国际市场。若羌县楼兰牌红枣成为中国最优质绿色食品,行销全国市场。
  巴州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专业化的畜牧生产基地、饲料龙头企业和乳品生产企业,这使得巴州牲畜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州地方牲畜年末存栏309.03万头(只),比1978年增加92.18万头(只)。肉类、奶类、禽蛋总产量在1978年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大幅增加。
  全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0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372家,各类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年交易额达9.9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巴州城乡居民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2007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238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6800元提高到2007年的10478元,增长5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4377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61.82亿元,增长了368.7倍。消费结构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30年来,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由1978年0.45亿元增加到2007年229.6亿元,增长509倍,年均增加7.64亿元。一批基础设施和水利、交通、通讯等重大项目建成,对支撑自治州大开发、大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相继完成了库尔勒及各县城镇道路、城镇供排水改扩建、城镇天然气入户、集中供热、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使全州城市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工作成效显著。累计投资18.34亿元,建成库塔干渠、博湖东、西泵站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巴州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居民用水条件。国家投资108亿元的塔里木河治理工程巴州段进展顺利,2001年以来,已开工建设工程73项,完成56项,累计完成投资21.1574亿元,先后9次向塔河应急输水27.2亿立方米,塔河下游生态得到进一步恢复。
  过去,不少城乡道路尘土飞扬,如今巴州的国道省道贯通南北,柏油马路“走乡串村”航线、铁路、高速公路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纵横交错。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库尔勒,至喀什相继通车,吐鲁番至库尔勒二线已投资建设。完成国道314线巴州段全线改造,境内7条国道、省道通车量程达2824公里。总长度达670多公里的两条塔里木沙漠公路建成通车,创造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和库高速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巴州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村村通油路工程顺利实施,且末机场、库尔勒新机场建成使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西气东输石油管线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优势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促进了经济发展。
  发展要抓住机遇。机遇,是历史给巴州的恩赐,也是历史对巴州的考验。改革开放前夕,巴州还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巴州紧紧抓住南疆铁路通车库尔勒、塔里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发展机遇,依托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使全州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作为中国石油工业重要的战略接替区,作出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重大战略决策。
  巴州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了这次石油会战的主战场。巴州党委、人民政府审时度势,以超前的远见卓识,经过积极努力争取。让出了孔雀河畔最好的1800亩良田,供塔里木石油勘察开发指挥部建基地。实践证明,这是一次极其明智的抉择。
  提起巴州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石油工业的带动功不可没。2007年,塔里木油田油气产品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全年达到338亿元,与会战初期577万元相比,净增5300多倍,从1989年4月塔里木油田开发会战至今,塔里木油田为地方积累投入大量资金,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007年,全州实现工业总产值429.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39.6倍,年均增长13.5%。实现工业增加值281.6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60%。工业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8%,成为自治州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疆位居第二。自治州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1978年相比都有成倍的增长:原煤190.15万吨,增长6倍;发电量19.7亿千瓦时,增长14.2倍;原油643万吨,与1989年石油大会战初期相比,增长190倍;天然气154.4亿立方米,比1998年增长60.7倍。
  30年来,巴州坚持把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投资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的突破口。餐饮、批发、零售、运输、仓储等商贸流通报务业发展强劲,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市场和现代化大型商场为主要网点的购物中心,使巴州城市商业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全州一大批星级宾馆的建成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巴州旅游接待水平,巴州旅游产业发展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格局,有生态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康疗型等,特别是罗布泊、阿尔金山探险旅游发展很快,巴州目前已形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11家,到2007年,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分别达到250万人次和10亿元。
  30年经济的默默耕耘,换来了满园的丰硕成果。今天的巴州和30年前相比,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到2007年的29年间,巴州经济总量增长了169倍,由全疆排名第7位,跃升为第3位;GDP由1978年的2.7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69亿元,人均GDP由1978年的347元,增加到2007年的37466元,增长了108倍;1978年到2007年巴州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9%,高于全国和全疆的平均水平;巴州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618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2.92亿元,增长了140.7倍,年均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疆各地州排名由1978年的第9位,提升
  至2007年的第4位。
  历史往往是由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写成的。而每一个瞬间的定格,都有着不同的内涵。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在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巴州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持续、稳步提高。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巴州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职要求,把立党为公的宗旨落实到执政为民的实践中,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坚持不懈地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方,便,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特别是近年来,巴州各级各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改水防病、牧民搬迁、抗震安居等一系列造福人民群众的战略举措,改变了千百年来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巴州各族人民大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30年来,巴州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州中小学校、幼儿园发展到438所,拥有在校生193055人、教师18354人。初步形成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门类比较齐全的教育体系。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学前教育,8县1市基本上都实现了民汉合校,这走在了全疆前列。
  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人群健康状况持续改善。2008年起,全州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资金年人均筹集标准从80—95元提高到了110—125元。农牧民看病有了保障。如今,各族农牧民全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就业是民生之本,1998年至2004年,巴州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全州成立了134家再就业服务中心,2003年以来,巴州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帮扶30000多名各类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
  从1980年至1999年,巴州不断加大社会保险改革力度,基本建立起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截止2007年底,全州有367117名城镇低保对象、13964名特困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了低保待遇,累计发放低保金4458.32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抗震安居工程是新疆解决民生问题的一大创造。截止2007年底,全州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0.07亿元,实际建设完成城乡抗震安居房96248户,总建筑面积达920.88万平方米。目前,全州共有20余万城乡各族人民群众搬进新居。
  从1994年起,巴州各级党政在加快区域融合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了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发展力度,到2007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0354万元,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较大改善,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牧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30年来,巴州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积极开展“体育发展年”、“文化卫生发展年”活动,着力加强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州博物馆、州图书馆、州市文化综合大楼、巴音体育中心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县级“两馆”、47个乡镇文化站、364个村文化室建设,基本形成了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群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2001年为纪念建党80周年,巴州在全疆率先开展了百日广场文化活动,这一做法得到自治区的推广,2002年以来,巴州连续荣获自治区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巴州共召开了7次大规模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499个,模范个人984名。同时,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3个,模范个人45名。受国务院或国家民委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13个,模范个人17名。全州八县一市全部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市或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双模范县市。和硕县、尉犁县、库尔勒市、博湖县先后受国务院表彰,和静县受国家民委表彰全州涌现出了白克日·卡依尔、马明芳、巴图、吐尔洪·尼亚孜、王春生等一大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先进典型。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进一步深入人心,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加强,按照“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原则,通过各级党校和干校培训、挂职锻炼、异地交流等途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2007年,巴州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比例由1978年的23.7%提高到的48%,增加了367%。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1681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1.6%。
  改革开放以来,巴州党委、政府着眼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着眼于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和“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不动摇,按照“维稳毫不放松、防范警钟长鸣、教育持之以恒、打击绝不手软”的既定方针,坚持发展与稳定并举、治安与致富同行的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坚决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维护了社会政治的持续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巴州连续三届12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荣膺“长安杯”称号。
  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裕。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音响、电脑已步入寻常百姓家里,私家车在普通百姓家中也不仅仅是梦想。
  沧海桑田,人世变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巴州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首府库尔勒市一条条公路横贯东西,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绿地星罗棋布,一座座安居小区的建成,改善了各族群众的居住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双拥城市、魅力城市等一项项桂冠接踵而来。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库尔勒中心城市的建设,带动了全州各县的城乡建设,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知识出处

走过30年

《走过30年》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文集分理论政治篇、经济篇、社会、科教文化、军队等篇,收录了《以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反腐倡廉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民构筑社会保障长城》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