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边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过30年》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486
颗粒名称: 春风化雨润边陲
其他题名: 塔城地区改革开放历史车轮
分类号: F127.45
页数: 4
页码: 94-97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塔城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2007年底,全地区的GDP达至164.6亿元,比1978年的2.033亿元,增长了20.1倍,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5571元,比1979年增长5407元。改革开放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边疆各族人民的心田。从塔城地区30年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功绩。党的十五大召开后,地区企业改革进入产权制度改革的新阶段,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塔城作为欠发达地区,只有发展才是摆脱欠发达的唯一选择。
关键词: 新疆 塔城地区 经济

内容

改革开放30年来,塔城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2007年底,全地区的GDP达至164.6亿元,比1978年的2.033亿元,增长了20.1倍,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5571元,比1979年增长5407元。
  改革开放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边疆各族人民的心田。从塔城地区30年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功绩。
  改革解放生产力开放促进大发展
  (一)农牧区改革稳步推进。从1979年到1985年,塔城地委、行署积极实行“五定一奖罚”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牲畜折价归户等一系列改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措施,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彻底改变了吃“大锅饭”时“种地靠贷款、吃粮靠救济”的贫困局面。到1984年全地区农民口粮实现了由粗粮为主型向细粮为主型的转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5.33元,比1979年增长2.41倍。1998年,塔城地区根据区位状况制定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重点开发红花、棉花、粮食、打瓜等十大主导产业,抓好五个特色产品基地建设,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开发了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党的十六大以来,地委、行署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出了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畜牧、红花、棉花、粮食、区域特色)、加快推进“四个进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外向型经济),地区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007年底,全地区农业总产值43.08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粮食总产量84.37万吨,比1978年增长4.3倍;棉花产量,14.75万吨,比1978年增长135.3倍,全地区牲畜存栏454.55万头,比1978年增长2.2倍。
  (二)城市经济改革向深层次推进。1978年以前,塔城地区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主要是小型发电、采煤、粮油加工、畜产品加工和手工业,工业总产值仅占农业产值的20%左右。1981年,地区推行工业生产责任制,强调把工业企业重点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抓紧工业建设和企业改革改制制定了“上抓骨干企业,下抓乡镇企业,兴工求富,振兴塔城”的方针,先后建起额敏糖厂,、额敏毛条厂、乌苏啤酒厂、铁厂沟电厂、乌苏四棵树煤矿、沙湾灯芯绒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党的十五大召开后,地区企业改革进入产权制度改革的新阶段,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通过实行股份合作制、租赁、出售拍卖等形式,积极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8年地委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着重在“放”字上做文章,鼓励和扶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力发展经济。截止2007年底,全地区私营业主有778家,个体工商户有31610户。2005年,地委根据地区的三大比较优势又提出要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到2007年全地区工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5.95亿元增长到43.7亿元,增长了2.7倍。
  (三)口岸经济大发展。巴克图口岸是一个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对外通商口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塔城地区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坚持“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进东输”的战略,在“七五”至“九五”规划期间,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扩大开放环境,先后出台了《塔城地区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优惠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的合作关系,边境贸易得到了繁荣和发展。2004年基于对区情的认识和把握,地委、行署确立了以塔城盆地(含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为重点,把塔城建成北疆地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货源向西输出的发展思路;提出到“十二五”末,建成以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出口基地10万亩以上,年出口农产品30万吨以上的发展目标。目前,塔城市1个万亩连片、3个千亩连片,额敏县2个千亩连片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2008年1-6月,全地区出口农产品7.3万吨,同比增长80.4%,已超出2007全年出口总量。
  (四)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中央提出的“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原则,地区和各县(市)党政机构进行改革,地区党政部门由48个减少为34个。1984年通过试点,塔城地区全面铺开政社分开,撤社建乡,建立55个乡,11个镇,724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实现依法自治的直接选举,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依法保护。党的十六大以来,地委狠抓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积极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新思路,新机制和新举措,突出建立和完善了干部教育培训,干部考核评价,干部监督“三大系统,”大力抓好“五型”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和组织部门“三项建设”,稳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全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002年至2007年共公选县级干部25名,科级干部280名。
  (五)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塔城地区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两只轮子”协调驱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推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明执法、文明经商,讲文明的风尚深入人心,全面提升了地区城乡文明水平。2007年底,全地区五县二市全部被自治区命名为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29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文明单位。
  (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近年来,塔城地区提出了围绕大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大力推进优势资源转换、增强整体发展实力“三大核心目标”,突出加快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两大主题,坚持走“农业稳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生态美区”的特色发展道路。2005年以来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20元以上。
  全地区五县二市已全部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确保了贫困家庭学生正常入学。继续推进“东风工程”、“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了乡村文化室建设。广播电视工作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6%以上。
  认真总结经验坚定理想信念
  (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塔城作为欠发达地区,只有发展才是摆脱欠发达的唯一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地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二年,地区就积极推进了一系列改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措施,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了农业经营方针的重大转折,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举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2004年又提出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加大了工业投入力度,“三大板块”竞相发展,板块之间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共同支撑地区发展的良好格局,区域经济发展得到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建设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期”工业强区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全地区工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5.9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43.7亿元增长了2.7倍,37∶扭转了地区经济二产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达到26∶37,发展长期依,靠大农业支撑的格局,进入以二产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推进的新阶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在新阶段,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研究制定适合塔城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才能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以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塔城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南方及其它地区相比,无论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财政收入,还是经济运行质量、外向度、发展后劲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形成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从地区几次解放思想的历程看,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促进了观念的大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坚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打破农业生产“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基本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1993年历时10个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有效地破除了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等陈旧观念,更加自觉地贯彻和落实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2005年以来,在全地区范围内开展了“加快小康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着力破除了思想观念上存在的“满(固步自封、小成即满)、旧(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浮(心态浮躁、工作飘浮)、难(畏难发愁、思想困惑)、小(思想狭隘、目光短小)”五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全地区干部群众呈现出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局面。经验证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必须把解放思想摆到首要位置。
  (三)始终坚持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总抓手。塔城地区经济总量小、自我发展能力弱,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善借外力、扩大开放的路子。2000年,地委、行署提出了“大开放、大招商,促进大发展”战略,地区领导先后多次赴疆内外开展招商引资和参加经贸洽谈活动。近三年来全地区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88.8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中粮、中电投、中国核工业、中国材料科工、徐矿、山东鲁能、上海复星、雅泰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塔城,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3.7亿元,增长52.5%,拉动GDP增长10.2个百分点。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努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巧借外力,为我所用,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的工作运行机制。在决策目标工作机制方面,地委、行署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建立了重大决策调研制度。从2002年起,地委每年都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以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重点,制订全地区年度重点课题调研计划,为地委、行署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在抓落实方面,2000年以来地区每个重要工程项目都有一名地级干部牵头,提出了完成的时限、要求和质量标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保证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五)、始终坚持各民族团结互助,促进和谐塔城建设。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从1982年开始,全地区已召开了3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大力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和凝聚人心,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形成增进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六)、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巩固执政基础,增强执政本领,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是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地委、行署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加强后进村党支部整顿转化,大力实施以“五项规范”(规范村级领导体制和组织设置、规范村级议事和决策程序、规范村级干部管理、规范财务村务公开、规范村级民主理财)为核心的制度化管理,开展党员“五个好”和村党支部“六个好”活动。同时通过国有企业、城市社区和新经济社会组织等领域党组织的建设,有力地促进各行各业的和谐发展,使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
  (七)坚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是解决好执政能力问题,关键在于实现五个转变,即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和转变工作作风。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实利益问题,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塔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知识出处

走过30年

《走过30年》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文集分理论政治篇、经济篇、社会、科教文化、军队等篇,收录了《以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反腐倡廉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民构筑社会保障长城》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胡亚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