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居民生活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50
颗粒名称: 2.居民生活区
分类号: K294.5
页数: 2
页码: 173-174
摘要: 2006年4月,我们再次走访,踏上了探寻神秘古墓生活区之路。在向导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企盼已久的古人类生活区。露在外边的胡杨被风沙侵蚀成尖而细的木棒,大致可以看出房屋的形状,房屋基本呈长方形,全部由胡杨树搭建而成。房屋四角由四根带“Y”形树杈上四根横梁搭建在其上,房屋呈半地下与半地上基本结构。四面墙壁也是由胳膊粗的胡杨整齐地竖排插在地上,用羊粪、碎草与泥土拌和后糊在上面,用来抵御夏日酷暑与严冬的寒冷。部分房屋近期已被盗挖,盗痕较新鲜。此居住区与昆岗古墓有直接联系,居住区与古墓直线距离在两公里左右,古墓北面又有深湖,其中水草丰茂,定有不少鱼类,居住区发现的鱼骨等物可以佐证。
关键词: 昆岗 居民 生活区

内容

2006年4月,我们再次走访,踏上了探寻神秘古墓生活区之路。在向导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企盼已久的古人类生活区。只见在一个个巨大的柽柳包旁,一间间被流沙日积月累掩埋在下的人类遗迹,只露出屋顶的村庄颇规则。露在外边的胡杨被风沙侵蚀成尖而细的木棒,大致可以看出房屋的形状,房屋基本呈长方形,全部由胡杨树搭建而成。房屋四角由四根带“Y”形树杈上四根横梁搭建在其上,房屋呈半地下与半地上基本结构。房顶由胳膊粗的胡杨整齐地排列在两根横梁上,上铺一些枝条和十几厘米厚的芦苇。四面墙壁也是由胳膊粗的胡杨整齐地竖排插在地上,用羊粪、碎草与泥土拌和后糊在上面,用来抵御夏日酷暑与严冬的寒冷。所有房屋的区别只是在于木料的粗细、房屋的大小。
  部分房屋近期已被盗挖,盗痕较新鲜。通过清理被盗挖过的房屋沙土中,发现了陶片、兽骨、鱼骨、木炭、毡子、红色细线绳、不知何种植物的种子和不明种类动物的毛与粪便。同时还发现了果树和杨树的树枝、白蜡树的种子,还发现了带护耳的尖顶毡帽,手工缝制的痕迹明显,针脚较粗却很均匀,整个毡帽基本保存完整。通过以上物品的发现,可以断定那时的人类居住条件简陋,以畜牧、捕鱼为主,同时还兼种少量粮食作物、果树、杨树等植物(因周围没有发现田地与果树,但不能说明没有),为典型的绿洲定居之农耕民族,兼有狩猎文化的生活习俗。此居住区与昆岗古墓有直接联系,居住区与古墓直线距离在两公里左右,古墓北面又有深湖,其中水草丰茂,定有不少鱼类,居住区发现的鱼骨等物可以佐证。由此可以断定,古墓为此居住区古人类所有。
  近期通过与向导密切配合,多方寻觅,在古墓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又陆续发现了多个古人类活动遗迹。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石器、木器、陶器、铜器、铁器、料珠等物品,其中炼铜与炼铁遗址面积庞大,碎陶片、铜渣、铁渣在某些地方满地都是,说明先民在此生活的区域庞大,而且文明程度颇高。这个文明遗址恰好位于源远流长的龟兹于阗道(有些史籍称之为于阗北道)上,该古道上依次有龟兹故城、柘厥关、通古孜巴什、昆岗古墓及生活区、麻扎塔格、热瓦克佛寺、约特干等众多的文化遗址,正应了一句古语:“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知识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丝路重镇话新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和,享有“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之美誉。以“一关三城二窟一舞”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无不彰显新和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六件国家一级文物,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库存500多件文物……印证了昔日新和的繁荣,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 本书收集了《科克阿斯曼古道前期考察报告》、《龟兹乐舞探幽》、《新和县历史文化介绍》、《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等论述新和县文化历史、建设等论文21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