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昆岗墓葬及生活区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48
颗粒名称: 二、昆岗墓葬及生活区概况
分类号: K878.8
页数: 6
页码: 170-175
摘要: 既然很多史料上都记载了龟兹到和田之间有一条古道经过昆岗,但至今却未有重大发现,让人感到疑惑不解。在20世纪70~80年代,笔者还亲眼目睹从和田贩买毛驴、骆驼到库车的维吾尔老乡穿行此道。为解开谜团,研究所经多方走访、调查,了解到在距学校近百公里的沙漠中,确实存在着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而且不只一处。据遗迹所处地理位置,应是当时的龟兹一于阗道的一部分。于是,在2005年3月踏上了探寻神秘古墓之路,沉寂了千年的昆岗古墓及生活区逐渐浮出了水面。令人痛惜的是在短短不到十年,墓地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墓葬信息被破坏殆尽。
关键词: 昆岗 墓葬 生活区

内容

塔里木河自古以来就记载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但我们发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塔里木河上游和田地区、下游库尔勒地区已发现了众多的古人类遗留的文明古迹(麻扎塔格、喀拉敦、约特干、热瓦克、丹丹乌里克、山普拉古墓葬、尼雅、楼兰、米兰、小河墓地等),唯独丝绸古道塔河中游的昆岗地区(阿拉尔)至今却没有任何发现。既然很多史料上都记载了龟兹到和田之间有一条古道经过昆岗,但至今却未有重大发现,让人感到疑惑不解。在20世纪70~80年代,笔者还亲眼目睹从和田贩买毛驴、骆驼到库车的维吾尔老乡穿行此道。为解开谜团,研究所经多方走访、调查,了解到在距学校近百公里的沙漠中,确实存在着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而且不只一处。据遗迹所处地理位置,应是当时的龟兹一于阗道的一部分。于是,在2005年3月踏上了探寻神秘古墓之路,沉寂了千年的昆岗古墓及生活区逐渐浮出了水面。
  1.古墓
  来到古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约三十米左右,长约近百米自南北方向延伸的大沙丘。沙丘上躺满了长短、粗细不一的胡杨树及胡杨板,不知沉睡了多少个年头的人类遗骨,被人挖出抛落其间。沙丘底部西北方向还零散地分布着已露出地表的棺木,部分棺木周围还插了一圈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被削尖木棍。沿沙丘而上,沙地上随处可见棺板及骨骼,有成人的也有未成人的,还有为数不少的织物掺杂其中。登上沙顶,只见数口已暴露在外的棺木,不见棺盖,棺内满是积沙。棺木依次从高至低有序地排列着,大都用粗大完整的胡杨树从中间劈成两半做侧板,外侧则残留着树皮。两头则由等粗的圆木做成堵头。堵头则砍成“凸”字形状,恰好嵌在侧板的两头,堵头没有见到榫或钉的痕迹。经测量最大的棺木外径长2.8米、内径长2.6六五米,外径宽1.2米、内径宽70厘米,板厚25厘米。棺木露在外面的部分有些风化,埋在沙中的部分则没有任何变化。此棺明显较其他棺木大许多,估计棺木主人身份比较特殊,极有可能是部落首领,或是家族身份显赫之人。从这点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中等级制度应该是非常分明。从沙丘顶向南顺延而下,可以看到一道明显被火焚烧后留下的灰烬,自北向南延续了数十米,可能是当时围的栅栏,也不知何种原因被烧毁。向导说:“1995年他们第一次来到这里,沙丘顶部搭有一木棚,棺木也基本上完整,棺盖是都用手腕粗细的胡杨树整齐排列在棺木上的。”令人痛惜的是在短短不到十年,墓地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墓葬信息被破坏殆尽。
  经过拍照、摄像、测量等现代科技手段,完整地记录下墓地整体状况后,对部分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第一个清理的墓穴,长:外径2.80米,内径2.65米;宽:外径1.2米、内径0.70米,板厚0.25米。棺内尸骨已不完整,只清出了大量流沙和少部分人体骨骸、头发、一块长十几厘米的锈迹斑斑的铁器(后经专家签定可能是一把匕首)、几块残缺的木器、巴掌大小的白色毡子和长约五厘米“的”字型的毛线绳。在棺木接缝处塞堵羊毛,估计是防止流沙进入棺内。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头发是淡褐色的,而且棺木没有底,令我们感到很惊奇。
  第二个清理墓葬,长:外径2.5米,内径2.3米;宽:外径1.0米、内径0.60米,板厚0.20米。尸骨稍多些,只清出了些残留的淡褐色头发及红白相间的染色粗布,没有棺底。
  第三个清理的墓葬比前两个完整,也比较奇特。长:外径2.65米,内径2.45米;宽:外径1.1米、内径0.70米,板厚0.20米。清理时大部分尸骨尚存,头发较长呈淡褐色,腿骨是蜷曲着,骨头较为纤细,疑为女性尸骨。清理完后,决定再向下挖看有没有底,不料却又发现另一具尸骨,骨骼较大。特别是下颌骨较大、大腿骨较粗较长,疑为男性尸骨,而且墓葬也无底,没有发现陪葬物品。
  最后,我们在紧挨最大墓葬东南角发现一小孩墓葬,只是两侧棺木已被破坏,只剩下头部的堵头。小孩只有几个月大小,头西脚东仰面直身摆放着,全身从头到脚用白粗布包裹,只在头左侧发现一小木碗。小心清理掉上面的沙子,发现有碗内少量残留的红褐色颜色,碗沿上对称有两个“凹”形缺口,整只碗做工非常精细,就像现代用车床加工出来,不知当时用何种工艺制造出来。除碗之外,棺底用柽柳叶铺了约七八厘米厚,表面用泥糊的非常平整,尸骨就摆放在其上。棺内再没发现其他陪葬物。
  另外,我们发现整个墓地暴露在外不完整的小孩头盖骨较多,说明当时的居民生活条件较差,医疗水平很低,小孩存活率较低。此外,还发现几根散落在各处有明显男根状的木雕,疑为男性生殖崇拜,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此次调查只在墓地北面发现了一个干涸的湖泊,东南面一大片枯死的胡杨林及少量的陶片,未找到居民生活区。
  2.居民生活区
  2006年4月,我们再次走访,踏上了探寻神秘古墓生活区之路。在向导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企盼已久的古人类生活区。只见在一个个巨大的柽柳包旁,一间间被流沙日积月累掩埋在下的人类遗迹,只露出屋顶的村庄颇规则。露在外边的胡杨被风沙侵蚀成尖而细的木棒,大致可以看出房屋的形状,房屋基本呈长方形,全部由胡杨树搭建而成。房屋四角由四根带“Y”形树杈上四根横梁搭建在其上,房屋呈半地下与半地上基本结构。房顶由胳膊粗的胡杨整齐地排列在两根横梁上,上铺一些枝条和十几厘米厚的芦苇。四面墙壁也是由胳膊粗的胡杨整齐地竖排插在地上,用羊粪、碎草与泥土拌和后糊在上面,用来抵御夏日酷暑与严冬的寒冷。所有房屋的区别只是在于木料的粗细、房屋的大小。
  部分房屋近期已被盗挖,盗痕较新鲜。通过清理被盗挖过的房屋沙土中,发现了陶片、兽骨、鱼骨、木炭、毡子、红色细线绳、不知何种植物的种子和不明种类动物的毛与粪便。同时还发现了果树和杨树的树枝、白蜡树的种子,还发现了带护耳的尖顶毡帽,手工缝制的痕迹明显,针脚较粗却很均匀,整个毡帽基本保存完整。通过以上物品的发现,可以断定那时的人类居住条件简陋,以畜牧、捕鱼为主,同时还兼种少量粮食作物、果树、杨树等植物(因周围没有发现田地与果树,但不能说明没有),为典型的绿洲定居之农耕民族,兼有狩猎文化的生活习俗。此居住区与昆岗古墓有直接联系,居住区与古墓直线距离在两公里左右,古墓北面又有深湖,其中水草丰茂,定有不少鱼类,居住区发现的鱼骨等物可以佐证。由此可以断定,古墓为此居住区古人类所有。
  近期通过与向导密切配合,多方寻觅,在古墓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又陆续发现了多个古人类活动遗迹。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石器、木器、陶器、铜器、铁器、料珠等物品,其中炼铜与炼铁遗址面积庞大,碎陶片、铜渣、铁渣在某些地方满地都是,说明先民在此生活的区域庞大,而且文明程度颇高。这个文明遗址恰好位于源远流长的龟兹于阗道(有些史籍称之为于阗北道)上,该古道上依次有龟兹故城、柘厥关、通古孜巴什、昆岗古墓及生活区、麻扎塔格、热瓦克佛寺、约特干等众多的文化遗址,正应了一句古语:“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3.昆岗墓葬人种族属
  塔里木盆地自古以来古代居民种族成分不一,民族成分复杂,从很早的历史时期起,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塔里木盆地有诸如著名的哈密五堡、焉布拉克古墓群,鄯善苏贝希、洋海古墓群,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罗布泊的楼兰、古墓沟墓群,且末扎滚鲁克古墓群,民丰尼雅古墓群,洛浦山普拉古墓群、尉犁营盘古墓群,和静察吾乎古墓群等。加上在我们发现的古墓葬,在整个环塔里木盆地都应该有人类居住。要想弄清楚古墓的主人是些什么人,生存在什么年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与当年的周围世界又有怎样的联系?甚至这些人与现代各民族居民有没有具体的关联,还有待专家进一步挖掘研究。据了解,在阿拉尔地区沙漠深处还有比这个古墓更大的古墓群,而且还不止一两处,且都保存完好。只是研究所力量有限,无法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希望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早日进行考古调查。
  昆岗古墓被人为破坏严重,获得有价值的物品也不多,加上不是考古专业出身,只能从资料中查找蛛丝马迹对昆岗古墓做初步分析。以下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根据目前已经从骨骼人类学研究获得的证据,大致在秦汉以前的新疆地区曾生活有大量的高加索人种的居民,其栖居已达到新疆的东部。
  《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发髯。”
  《汉书·西域传上》记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发髯。”从这两条记述可以看出古代中亚的人种和语言状况。
  汉·繁钦《三胡赋》中记载:“莎车之古,黄目深精,圆耳狭颐。”说明古代塔里木盆地在纪元后的第一个千年期间,居住着一般说属于“深目高鼻”之类型的民族集团。
  以上诸条,反映了古代塔里木盆地民族在人种学上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是“深目高鼻”,说明以欧罗巴人为主,同时还有欧罗巴人种与蒙古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
  我们通过对昆岗古墓棺木、人骨长度、头骨特征、头发颜色等残留信息分析,古墓人种身高应该比现代人高,与山普拉古墓、楼兰古墓与哈密五堡古墓等出土的古尸相同的是:狭面、高鼻、棕褐色发,明白无误显示欧罗巴人种的特征。新疆境内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其他各民族,大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蒙古利亚人种,所以大致可以判断昆岗古墓为早期活动在塔里木盆地的欧罗巴人种。

知识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丝路重镇话新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和,享有“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之美誉。以“一关三城二窟一舞”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无不彰显新和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六件国家一级文物,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库存500多件文物……印证了昔日新和的繁荣,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 本书收集了《科克阿斯曼古道前期考察报告》、《龟兹乐舞探幽》、《新和县历史文化介绍》、《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等论述新和县文化历史、建设等论文21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