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行货币见证统一 ——新疆古代货币陈列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296
颗粒名称: 铸行货币见证统一 ——新疆古代货币陈列厅
分类号: G269.274.53
页数: 10
页码: 56-65
摘要: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清代铸造货币的复原场景。墙正面为“汉、唐、清”3个大字,说明新疆货币铸行的三大时期。竖立的木箱是风箱,它的作用是促使熔炉中的火燃烧得更旺,尽快让铜矿石熔化成铜水,然后再把铜水舀出来倒入铸钱的模子里,等铜水冷却之后,把它倒出来就形成了钱币。
关键词: 阿克苏 铸行货币 见证统一

内容

当您的思绪还徘徊在昔日龟兹历史的时空之际,您是不是想知道古代新疆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钱币呢?那就请您步入第二个展厅一一新疆古代货币陈列厅,进入古代新疆的历史长廊中,了解一下古代新疆地区所铸行的货币,让我们一起来见证祖国的统一吧!
  新疆古代货币陈列厅是阿克苏博物馆的特色展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里陈列展示了自南北朝至民国时期新疆地区铸行和流通过的货币实物 1000多枚,是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博物馆中货币陈列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版式最丰富的展厅。下面请跟随我进入展厅参观吧!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清代铸造货币的复原场景。墙正面为“汉、唐、清”3个大字,说明新疆货币铸行的三大时期。竖立的木箱是风箱,它的作用是促使熔炉中的火燃烧得更旺,尽快让铜矿石熔化成铜水,然后再把铜水舀出来倒入铸钱的模子里,等铜水冷却之后,把它倒出来就形成了钱币。
  新疆的货币铸行可以划分为三大历史时期:汉晋南北朝时期、唐朝中后期、清朝乾隆后。在这三个历史时期里,货币铸行对推动新疆地区的社会历史进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维护了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灿烂的钱币文化,完善了新疆地区的货币制度。
  首先,请跟随我们进入汉晋南北朝时期,看看当时在新疆本地铸造的货币吧!秦汉时期,内地中原王朝的“半两钱”和“五铢钱”均在新疆的遗址中有发现。这说明自汉朝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之后,新疆地区就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北朝时期,随着龟兹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原的 “半两 ”和 “五铢钱 ”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于是龟兹本地以汉代 “五铢钱 ”为范本铸造了 “龟兹无文小铜钱”和“汉龟二体五铢钱”。它们是在吸收中原货币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龟兹地域特色的货币。“汉龟二体五铢钱”一般正面为汉文“五铢”2字,背面为龟兹文。而在阿克苏地区出土的上万枚“汉龟二体五铢钱”中,要数一枚单面文汉龟二体五铢钱币最为珍贵,因为只有这枚钱币是单面铸有汉文和龟兹文,该钱币重 17.5克,直径 2、厚0.1厘米。
  步入唐代展柜,您的脑海中肯定会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场景,一定想知道当时西域地区所铸造的货币吧!请您继续往下参观。唐王朝建立以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实行币制改革,开始了自唐而始延续1000多年的中国年号钱币时期。唐显庆三年(658年),唐王朝将安西都护府由高昌移置龟兹,统辖整个西域,唐代货币“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开始在西域流通。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吐蕃乘势侵犯,河西地区军政多为吐蕃所陷,西域同内地的联系被阻断。安西军民为保卫安西、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支付军政费用,以唐朝钱币形制为范本,在龟兹本地铸造了“大历元宝”(重2.9克,直径2.05、厚0.15厘米)、“建中通宝”(重3.75克,直径2.25、厚0.1厘米)以及“元”字和“中”字钱币,这些钱维系着安西自身的稳固,是安西军民万里孤悬、泣血死守的历史见证。其实,当时内地在大历和建中年间并没有铸造货币,由于西域同内地的联系被阻断,而安西军政府依照惯例铸造了“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所以,“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的铸造,不但明证了历史,而且繁荣了祖国的货币文化。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觉得安西军民万里孤悬、泣血死守的这种精神很悲壮,但也觉得有一丝庆幸呢?战争虽然残酷,但西域军民始终与中原王朝心系一起,不管是政治形态还是经济形势、文化认同上,都与中原一脉相承,虽然几经动荡,但新疆地区必然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继续往下参观,我们看到的是喀喇汗王朝的货币。喀喇汗王朝始建于10世纪上半叶,鼎盛时期的领地范围包括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一带),西至中亚的两河流域。 13世纪初,在蒙古帝国的征服下灭亡。喀喇汗王朝采用中亚传统的打压法制造货币,铭文主要为古代阿拉伯文科菲体,并打制有可汗名、地名、年号等。有马斯乌德钱币、桃花石可汗钱币、穆罕默德阿尔斯兰汗钱币等。其中桃花石可汗钱币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喀喇汗王朝有多个汗王在钱币铭文王名之后都冠以 “桃花石 ”。那么“桃花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桃花石”是北魏以后漠北和西域各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称呼,“桃花石汗”就是“中国汗”的意思。喀喇汗王朝时期,很多大汗都冠以桃花石汗的头衔,如桃花石汗易卜拉欣、桃花石汗侯赛因等。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自称为桃花石,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打制钱币的汗王始终自认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表现在钱币铭文中,他们以中国的桃花石可汗自诩,就不足为奇了。现在看到的这枚喀喇汗王朝铸造的马斯乌德钱币,重2.18克,直径 2.5、厚 0.05厘米。
  下面看到的是察合台汗国货币,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后分封给他的第二个儿子察合台的领地,是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当时的领地范围包括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西至中亚的布哈拉至萨马尔罕(河中地区),建都于阿力麻里(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 14世纪中叶,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逐渐衰落。察合台汗国统治时期,在汗国境内打制的货币以银币为主,币面铭文采用阿拉伯科菲体文。这枚察合台铜币,重6.3克,直径 2.62、厚0.08厘米。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大清帝国,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标志对新疆主权的确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叶尔羌首开铸钱局铸造“乾隆通宝”钱币,这成为新疆红钱的发端,随后阿克苏局、乌什局、库车局、喀什噶尔局、迪化局(宝新局)、伊犁局(宝伊局)等铸钱局相继成立,开始铸造钱币。新疆钱币的铸造从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钱币的种类多、版式杂、富于创造性,一直延续到民国末期。而以阿克苏为中心的阿克苏地区在清代先后出现了3个铸钱局:阿克苏局、乌什局、库车局,就全国一省一局的设置而言,这是个特例,也充分说明了阿克苏地区的重要地位。
  清乾隆以后,新疆地区铸造的货币可以分为新疆红钱、铜元、银元、纸币四大类。
  首先,请您跟随我们领略一下新疆红钱的魅力吧!在这里,您可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叫“新疆红钱”呢?之所以称作新疆红钱,是由于南疆各铸钱局铸造钱币只用净铜,不掺杂铅、锡等熔物,铸造的铜钱色泽柔和,红润自然,故将新疆铸造的铜钱统称之为“新疆红钱”。这枚钱币就是新疆最早的红钱一一乾隆通宝·叶尔奇木钱币,为叶尔羌局铸造,重6.5克,直径2.5、厚0.18厘米。这里您可能疑惑,明明是“叶尔羌局”铸造,为什么钱上面是“叶尔奇木局”呢?其实是由于当时工人翻译的误差,把“叶尔羌”误译为“叶尔奇木”所致。接下来重点看看南疆最大的铸钱局一一阿克苏局,阿克苏局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成立,一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阿克苏局停铸,迁往乌什,清嘉庆四年(1799年)铸钱局从乌什移回阿克苏,清同治四年(1865年)阿克苏局停铸,清光绪四年(1878年)又恢复铸币,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钱局裁撤,于是,阿克苏铸钱局的历史宣告结束。阿克苏铸钱局自成立至裁撤共历时 131年,期间,虽由于政治、军事等众多因素时断时续,其正常铸钱时间仅 83年,但阿克苏局仍是南疆地区规模最大、铸期最长、铸量最大的铸钱局。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新疆铜元,主要由新疆三大官钱局迪化局、喀什局、阿克苏局所铸造。新疆铜元是新疆红钱制度的延续和补充,它属于新疆红钱体系。新疆最早的铜元应当属光绪三十三(1907年)、三十四(1908年)年间由迪化局铸造的“光绪元宝”,从实物上看有“市银一分五厘”、“市银二分五厘”两种,是一种与银两制度挂钩的过渡性铜元,大额交易用银两,小额交易用铜元,起着辅币的作用。“光绪元宝·新省·市银二分五厘”铜元便是新疆最早的铜元,重10.73克,直径 2.75、厚0.2厘米。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新疆银元。新疆最早的仿西式银元,铸行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现存实物为满、汉、维三体文龙洋。据《新疆图志》记载,新疆南疆地区最早铸造银元是从喀什噶尔开始的,起因是由于南疆回民 “不知银色高低,平戥轻重,均以收藏红钱为便”。随着南疆 8城商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南疆又出现了红钱供求紧张的状况。红钱与银两的比价拉大,即使有银两也无法兑换到红钱。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又便于市场兑换和流通。阿克苏银元局、迪化银元局先后成立,铸造银元,阿克苏银元局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冬成立,铸造了阿克苏银元一钱、二钱、三钱、五钱四种在市面流通。阿克苏银元局共铸行 4个年头。是新疆三大银元局(迪化局、喀什噶尔局、阿克苏局)中铸期最短,铸量最少的银元局。光绪银元·阿城·二钱、三钱、五钱银元,为阿克苏银元局铸造,二钱重6.65克,直径2.5、厚0.15厘米,三钱重 10.2克,直径 26、厚0.2厘米,五钱重 16.97克,直径 3.1、厚0.25厘米。
  下面请您参观最后一部分一一新疆纸币。这里展示的是清代至民国时期在新疆发行的各类纸币。清光绪十一年(1895年)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在迪化设立官钱局,通过试行纸币来缓解市场需求。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式发行“新疆官钱票”。1939年2月,中共党员毛泽民在新疆任财政厅长期间,主持了新疆的币制改革,废 “两”改 “元”,收回省票和喀票,发行全省统一的纸币 ——新省币,至1949年废止,前后发行 10年,发行纸币面值共计 29种,最小面值为壹分(长 9.7、宽 5.6厘米),最大面值为六十亿元。
  目睹了新疆货币的发展史,您是否被新疆钱币独特的魅力所折服,小小的一枚钱币,记录着一个个瞬间,明证着一段历史。至今留存下来的这些钱币实物毋庸置疑地证明了 2000多年来,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无论多少民族走马换王,无论多少古国此兴彼亡,无论历史风云如何百转千回,新疆始终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撰稿:吴文强)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阿克苏博物馆》

本书对阿克苏博物馆进行了介绍,内容分为:馆长寄语、历史沿革、精品典藏、文明的诠释与历史的传承、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文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