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文化文明荟萃 一一龟兹历史文化陈列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295
颗粒名称: 龟兹文化文明荟萃 一一龟兹历史文化陈列厅
分类号: G269.274.53
页数: 17
页码: 39-56
摘要: 阿克苏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里曾是两汉时期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辖域。“龟兹历史文化陈列”主要展陈了在阿克苏地区境内通过考古发掘和遗址采集等方式出土的自公元前2000多年直至近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近300件,向人们展示了阿克苏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 “龟兹文化 ”。
关键词: 阿克苏 龟兹文化 文明荟萃

内容

阿克苏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里曾是两汉时期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辖域。“龟兹历史文化陈列”主要展陈了在阿克苏地区境内通过考古发掘和遗址采集等方式出土的自公元前2000多年直至近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近300件,向人们展示了阿克苏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 “龟兹文化 ”。
  陈列以时间为纽带,年代起始于新石器时代,结束于清王朝统治时期,以汉唐时期的龟兹文明为主线,还集中陈列了龟兹佛教时期的文物,突出汉唐时期龟兹文明的繁荣和佛教的昌盛。展厅分为新石器时代文物、青铜时代的绿洲文明、龟兹文明的孕育与成熟、龟兹文明的繁荣和衰落、龟兹佛教文化时期五个历史文化单元。对古龟兹国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向前来参观的各位游客直观形象地展示龟兹文明的辉煌,为阿克苏地区全力打造龟兹文化提供历史的见证。
  展厅入口处展示了4幅浮雕,复制了在阿克苏地区发现的古代壁画,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四个角度解读古龟兹国。第一幅上部为龟兹王和王妃的供养图,龟兹王的头部有佛光,说明他佛教修行很高,也证明了当时的龟兹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同时也是宗教的首领;下部浮雕为 “汉归义羌长印 ”,是当时东汉政府颁发给驻留在龟兹地区的羌族首领的印信。第二幅上部为二牛抬杠犁地图,反映了当时龟兹地区的农耕生产状况。到了4世纪的时候,龟兹地区的僧尼达到了1万多人,大家都开始信仰佛教,一些小国为了争夺释迦牟尼的舍利发生了战争。第三幅复原壁画反映的就是八王争舍利图。最后一幅反映的是文化面貌,龟兹文化的精髓主要是石窟艺术及飞天乐舞。浮雕上部为库木吐剌石窟新 1窟的穹隆顶众菩萨像,中间为彩绘有翼童子舍利盒盖上的图案,下面为飞天伎乐图。
  通过序厅壁画复原,为观众直观地勾画了龟兹古国的概貌,使大家对龟兹有了初步印象,而要深入地认识到龟兹文明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特质,就不得不先看一下龟兹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地理位置。
  公元前138年,为联络大月氏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从长安出发,取道陇西,在途经敦煌的时候被匈奴人扣留,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在长达 10年的囚禁生活后,张骞逃出匈奴的控制继续向西,经过楼兰、库尔勒、库车、阿克苏,越过帕米尔高原,最终到达了大宛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王朝和西域诸城邦国之间的官方交流,至此,龟兹始为中原史书所记载,丝绸之路正式开辟,此后,军队、使节、公主、商旅在这条路上络绎不绝、频繁往来。
  丝绸之路从洛阳、长安始发,经河西走廊,过阳关、玉门关,途经楼兰,过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向西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西亚,抵达地中海各国,是联结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在丝绸之路上,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瓷器,而西方国家交流的商品主要是香料和珍宝。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不仅是贸易更是文化的交流,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中原文明随着贸易的展开在西域碰撞交汇融合,在这条丝绸之路上,龟兹处于核心枢纽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龟兹文明兼收并蓄,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展览见证龟兹的盛世与辉煌。
  在遥远而漫长的新石器时代,阿克苏地区境内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了,在柯坪县石器遗址上发现了铜石并用时代人类居住的遗迹。他们使用两边经过简单打击加工的石器为工具进行原始的狩猎活动,已经懂得了使用火,以氏族为单位过着群居的生活。
  接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的发掘复原场景。它所处的时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1990~1992年,为了修建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先后进行了3次抢救性发掘,发掘墓葬160余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文化遗物1000余件,文物多为盛水或盛物的罐。展厅屏幕上同步播放的就是当时挖掘克孜尔水库墓地的影像资料。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多岗墓地的发掘,揭示了龟兹地区早期彩陶文化的特点。这两处墓地的文化类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不同地域中的表现。阿克苏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史前古代居民的绿洲农耕生活和牧业文明。
  走过了漫长、蒙昧的青铜时代,到了汉代,龟兹国与中原开始有了官方的联系,为史书所记载。在中原、古印度、古波斯、古罗马等文明的影响下,龟兹国日益繁荣昌盛,与中原联系紧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祖国的版图,成为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府所在地的龟兹成为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开放包容为特质的龟兹文明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孕育成熟。在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具有异域色彩的蜻蜓眼琉璃珠,具有中原风格的青铜镜和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鸭形陶壶。
  两汉以后,中原地区政局动荡,西域地区也出现了众多国家兼并版图和政权重组的状况。在动荡中,龟兹国兼并了周边的姑墨国、温宿国,成为西域的大国。南北朝至隋唐是龟兹国政治上相对独立的历史时期,直到658年,唐王朝政府将安西都护府由高昌迁往龟兹,龟兹又重新成为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日益突显。
  现今,在库车、新和、沙雅县南部的渭干河冲积绿洲区域,形成了以唐王城、通古斯巴西古城为中心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古建筑群遗址。在南北朝至隋唐的近300年的时空里,这一区域成为整个西域的政治和军事中心,维护着中央政府对整个西域的有效统辖,先后出土了大量历史文物,印证着昔日的繁荣与辉煌。
  这部分,我们看到的是新和县通古斯巴西古城的微缩复原场景。它位于新和县塔格托格拉克乡西南,古城周长近1000米,是目前阿克苏地区唐代城池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城遗址。维吾尔语“通古斯巴西”是九城之首的意思。当年唐军击退吐蕃之后,武则天在690年登基,派3万大军驻扎在龟兹地区,就是以通古斯巴西古城为中心,在周围还建了 8座城池,它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更好地展现古城的风貌,我们运用电脑技术制作了古城复原动画和虚拟漫游动画,让大家在玩乐中体验古城宏大的规模和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作用。
  从公元91年,班超平定龟兹立白霸为龟兹王开始,一直到794年安西最后陷落于吐蕃,在这长达700多年的历史时期,龟兹白氏王朝与中原王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基本保持了龟兹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龟兹国资源丰富,农牧业经济发达,交通商业兴旺。龟兹文明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龟兹乐舞、佛教艺术均在这一时期发扬光大,走向了世界。
  龟兹地区自古以歌舞闻名,从汉朝时期,龟兹乐舞就传入了中原地区,到盛唐时期,龟兹乐舞更是在宫廷内演奏。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记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龟兹乐舞在西域和中国古代艺坛上曾居首位,并远播日本、韩国、缅甸、越南等国,对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的音乐和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在这一部分我们不仅复制了石窟壁画中的飞天伎乐图,还以视频的形式播放大型歌舞剧《龟兹一千零一夜》,相信曼妙的龟兹乐舞一定会让您赞叹不已。
  龟兹以佛国古韵闻名,除了龟兹乐舞,汉唐时期这里还是佛教的圣地。公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向东越过帕米尔高原传入和田,然后传入龟兹,最后传向中原。大约3世纪时,龟兹地区的佛教传播和信仰开始兴盛起来,当时龟兹国全民信佛,出现了大批著名的佛教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就是龟兹王室后裔。4世纪时,龟兹地区已经有僧尼1万余人。龟兹全民信仰佛教、供奉佛像,并汇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负担了修建佛寺、开凿洞窟的巨大耗费。从现今保存在阿克苏地区境内众多的石窟遗迹和佛寺遗址,我们可以遥想当年龟兹地区佛教的盛况。
  在龟兹佛教文化这一部分,我们将佛寺遗址、石窟壁画和佛教文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苏巴什佛寺外景大幅喷绘装饰在墙面上,顶部复原库木吐剌石窟穹隆顶壁画,正中下方安放以高科技手段制作的三维立体彩绘有翼童子舍利盒,周围展示佛教相关文物,以期能够全面地诠释龟兹佛教文化,让观众更深刻地领悟龟兹佛教久远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库车县境内的苏巴什佛寺遗址是现今阿克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佛寺遗址,位于库车县城北约25千米铜厂河(库车河)出雀勒塔格山口两岸的洪积台地上。苏巴什佛寺遗址正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 ·屈支》中记载的昭怙厘大寺。遗址面积约2平方千米,被库车河从中间分割为东、西两部分。西寺为苏巴什佛寺的主要部分,佛教建筑较多,由高大的佛殿、佛塔、僧房、禅窟等组成庞大的建筑群落。东寺建筑规模略小,现遗址上可见有佛殿、佛塔等建筑。佛寺残存的断壁残垣静静地矗立在库车河两岸,依旧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彩绘有翼童子舍利盒:唐代。 1903年苏巴什佛寺遗址出土。木质。通体高 31.3、直径37.3厘米。盒体呈圆柱体状,盖部呈尖顶形。盒盖上绘有 4身有翼裸体童子;盒身绘有一组由21人组成的形象生动的乐舞图。图中有跳舞者、弹奏乐器者、持棍独舞者,尚有小孩在一旁协舞。整幅画面活泼生动,其中6个舞者和2个持棍独舞者均头戴面具,这是龟兹地区独有的“苏幕遮”舞的典型表现形式。此舍利盒被大谷光瑞考察团的掘贤雄、渡边信哲掠回日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达2万多平方米。在众多的石窟遗址中,除了佛寺遗址,阿克苏地区境内保存壁画最多的是克孜尔石窟,如果你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寺,计17处。有机会来到克孜尔石窟,去感受一个个保存较完整并留存有壁画的有克孜尔石开凿在半山的洞窟,去欣赏一幅幅精美窟、库木吐剌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的佛教壁画,一定会惊叹于龟兹人对佛孜尔尕哈石窟等 7处,保存壁画面积总计教的虔诚,对天国的想象。经历了巨大辉煌之后的龟兹古国不丹、蒙古人所占据。昔日昌盛的佛教文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因“安史之乱”化也被伊斯兰风情所取代,那些曾经的和吐蕃入侵,龟兹与中原的联系出现一辉煌只有在壁画及古遗址中去探寻;但段时期的中断,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龟兹文化开放包容的内涵始终启迪着我中,随后这一地区又先后被回鹘、契们,使我们抱着巨大的希望,打造一个新的龟兹盛世,让古老的文明焕发新的生机,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和谐。(撰稿:赵疆囡)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阿克苏博物馆》

本书对阿克苏博物馆进行了介绍,内容分为:馆长寄语、历史沿革、精品典藏、文明的诠释与历史的传承、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赵疆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