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293
颗粒名称: 古代货币
分类号: G269.274.53
页数: 6
页码: 33-38
摘要: 在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古代先民用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钱币,它粗犷豪放、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精美俊逸,但它与中原地区的货币文化体制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了中华货币文化的大厦。新疆地区的钱币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着新疆地区绚丽多彩的货币文化。
关键词: 阿克苏 博物馆 古代货币

内容

在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古代先民用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钱币,它粗犷豪放、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精美俊逸,但它与中原地区的货币文化体制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了中华货币文化的大厦。新疆地区的钱币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着新疆地区绚丽多彩的货币文化。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半两钱”和“五铢钱”均在新疆地区的古遗址中有发现,这不仅表明了中原地区的钱币是新疆地区的通用货币之一,还是中央王朝在新疆地区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新疆地区最早的自铸货币为 “汉佉二体钱 ”。
  汉佉二体钱币:汉代。阿克苏市征集。红铜质。又名“和田六铢马钱”,因背面图案多为马而得名,为古于阗国(今和田地区)铸币。形制为不规则圆形,无孔、无郭、较厚,正面为汉文 “六铢钱”或 “重廿四铢”,背面为一匹马或骆驼的图案,周围有佉卢文。重4克,直径 2.1、厚
  0.3厘米。用希腊式冲压法打制而成,既突出了中国货币文化的主流地位,又吸取了西方货币文化的特点,是东西方两大货币体系完美结合的成功范例。由于存世量稀少,所以特别珍贵。
  南北朝时期,龟兹本地以汉代五铢钱为范本铸造了龟兹无文小铜钱和 “汉龟二体五铢钱 ”。
  汉龟二体五铢钱币:汉代。 1989文物普查时采集。红铜制。正面为汉文 “五铢”,背面为龟兹文 “五铢”。重2.1克,直径2.1厘米。是在吸收中原货币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龟兹地域特色的货币。
  唐代,中原的 “开元通宝 ”、 “乾元重宝 ”钱币在西域流通。安西军政府以唐朝钱币形制为范本,在龟兹本地铸造了 “大历元宝”、 “建中通宝 ”以及“元”字和“中”字钱币,这些钱币维系着安西自身的稳固,是非常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反映了龟兹各族军民不畏强敌固守西域、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同时期西域的突骑施国仿照唐朝 “开元通宝”钱币制式铸造了 “突骑施钱 ”。
  天可汗突骑施钱币:唐代。库车县遗址采集。正面为粟特文,汉译为“天可汗突骑施钱”,背面应为凸起的突骑施可汗徽记“弓形纹”,此币锈重,看不清楚。重3.4克,直径 2.55、穿径 0.5、缘宽 0.35、厚0.18厘米。
  宋、元、明时期的西域,出现了回鹘高昌、于阗国、喀喇汗王朝、察合台汗国等政权,但都和中原王朝保持着臣属关系,向中原王朝进贡,受中央王朝册封。各政权也相继铸造了自己的钱币,如:高昌吉利钱币、喀喇汗王朝钱币和察合台钱币等。
  清朝乾隆帝统一新疆以后,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标志对新疆主权的确立,清政府开始统一钱制,先后设置了7个铸钱局,铸造了一系列独具新疆地域特色的钱币,一直延续到民国末期。新疆红钱,色泽柔和、红润、自然;新疆铜元,字体粗犷、别具一格;新疆银元,温润而雅、独具特色;新疆纸币,名目繁多、品种各异。
  清朝咸丰年间,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筹备军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铸造咸丰大钱的浪潮。新疆各铸钱局也不例外,阿克苏局于咸丰三年(1853年)开始铸造咸丰大钱,在一系列咸丰大钱中,咸丰元宝·阿克苏·当百“大弯尾”和“小弯尾”钱币可谓是少见的名誉品,因钱背面老维文阿克苏的末笔弯曲弧度的大小而得名,弯曲弧度大的称为 “大弯尾 ”,弯曲弧度小的称为 “小弯尾 ”。
  咸丰元宝·阿克苏·当百“大弯尾”钱币:清代。阿克苏市征集。红铜质。重24.1克,直径4.6、穿径0.7、缘宽0.5、厚0.2厘米。钱径大、壁厚,铸造精美绝伦,存世量较少,颇为珍贵。清代。阿克苏市征集。黄铜质。重61.76克,直径5.55厘米。铸文精美,穿口规整,铸造精良。咸丰四年(1854年)铸造,由于面值太大在市面不能流通,所以铸造不久便停铸。至今遗留下来的实物只有 3枚,本馆这枚就是其中之一,可见此钱的珍贵。
  新疆建省工作从清光绪九年(1883年)开始,废除伯克制,委任巡抚和布政使以下的各级官吏,至1884年宣布新疆巡抚和布政使人选为止,建省的整个过程始告完成。当时为了纪念这件大事,阿克苏和库车铸钱局特地铸造了 “乾隆通宝 ·阿克苏 ·背九”和 “光绪通宝 ·库车 ·九年十 ”两种钱作为新疆建省纪念币。
  乾隆通宝·阿克苏·背九钱币:清代。阿克苏市征集。红铜质。重4.3克,直径2.45厘米。它见证了新疆建省的这一段辉煌历史,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民国元年(1912年),新疆三大官钱局迪化局、喀什局、阿克苏局开始铸造铜元。阿克苏局于民国元年至三年,共铸行3年。由于阿克苏局铸造铜元的技术力量薄弱,在铜元铸造中采用土法翻铸和机器压铸交替进行,铸造的铜元质量差,图文浅,易磨平,铸行不久即停铸。
  中华民国·新疆阿造·当红钱十文铜元:民国时期。阿克苏市征集。红铜质。为阿克苏局铸造的翻砂版铜元。正面珠圈内铸“中华民国”4字直读,珠圈外上铸“新疆阿造”4字,下铸“当红钱十文”5字,背面为交叉的双横条五色旗,双旗交叉上为老维文“Minkoi”(汉译:民国)。下为老维文 “ On Dachin”(汉译:红钱十文)。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了使银两整齐划一、流通便利,改变新疆“银贱钱贵”的现状,喀什道李宗宾委托疏附县知县罗正湘正式试办铸造银元。次年阿克苏银元局成立,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迪化银元局成立,开始铸造银元,一直延续到 1949年。
  饷银五钱(四蝙蝠)银元:清代。阿克苏市征集。银质。1907~1911年迪化银元局铸造。重17.5克,直径3.4厘米。“四蝙蝠”指的是背面龙身旁有 4只蝙蝠,谐音 “赐福 ”(四蝠)的意思。
  五十两银元宝:清代。阿克苏市征集。重1.85千克。内有“道验”2字,“道”为喀什噶尔道,“验”为审验,即为官方验证过的钱,可以用于市场流通。主要用于大宗货物的交易,在当时可以买一套宅院。
  新省币的发行从 1939年2月开始至 1949年废止,前后 10年,纸币面值共计29种。
  新省币六十亿元纸币:民国时期。阿克苏市征集。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制版,同年5月10日发行。横式钞票,背面有时任新疆省政府财政厅长贾尼木汗的维、汉文签名。长14.2、宽6.2厘米。当时,60亿元只能买到一盒火柴,人们出门买东西都是用麻袋背钱,可见当时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也最终导致了新省币的崩溃。
  一叶知春秋,一钱明古今,纵观整个新疆货币的发展史,独具特色的新疆钱币为灿烂的中国货币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毋庸置疑的钱币实物为依据,证明了 2000多年以来,新疆始终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撰稿:吴文强)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阿克苏博物馆》

本书对阿克苏博物馆进行了介绍,内容分为:馆长寄语、历史沿革、精品典藏、文明的诠释与历史的传承、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