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炼铜成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291
颗粒名称:
炼铜成器
分类号:
G269.274.53
页数:
9
页码:
21-29
摘要: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关键词:
阿克苏
博物馆
炼铜成器
内容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各类青铜器制作方式繁复,器型大气,纹饰精美,一直是中外收藏家们的最爱。由于工艺条件的限制,南疆地区的青铜器较少,在风格上具有草原游牧文化粗犷大气的特征。
红铜制作的器皿由于使用方便、实用,越来越受到少数民族的喜爱,他们经过锻打、铆接、焊接、錾刻等一系列工艺过程,制作出精美的洗手壶、铜盘等生活用具,图案多为连枝花卉、果实以及铭文等,图案遍布器身,富丽堂皇,极具装饰效果。
阿克苏博物馆馆藏年代最久远的青铜器是温宿县采集的青铜釜与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出土的青铜环首刀。
青铜鍑:春秋至战国时期。1992年温宿县遗址采集。青铜质。高50、口径33.2、底径15.5、厚0.5厘米。侈口,弧腹,高圈足呈喇叭形,环形立耳,上有乳钉纹,腹部有一圈弦纹。
大型青铜器皿多为游牧民族实用器,在北疆游牧地区如伊犁等地比较多见,但在以绿洲农耕生活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南疆仅发现这一件,这也是阿克苏地区在史前时代存在游牧生活方式的重要见证。
青铜环首刀:青铜时代。 1990 年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出土。青铜质。长19.5、宽1.6厘米。长条形,一头收尖,弧背直柄环首。
铜纺轮:青铜时代。 1999年拜城县多岗墓地出土。青铜质。呈车轮状,正中穿一孔,孔周围有 4条辅柱。直径 3.2、厚1厘米。
与这两件铜器类似的器物多发现于北方游牧区域,与草原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说明了很久以前阿克苏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
虎纹铜扣饰:汉代。1985年温宿县博孜墩古墓群出土。青铜质。直径5.8厘米。圆形,反转形虎纹,镂空铸造。以动物图案作装饰一直是草原游牧民族的最爱。
驼纽铜印章:汉代。 1996年新和县羊达克协尔古城出土。青铜质。高3、底座边长 3厘米。纽为卧驼,印座呈正方形,印文阴刻篆书 “常宜之
印”4字。在汉代的用印制度中,驼纽多用于中央政府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印章。
阿克苏博物馆还从民间征集到了一件南北朝至唐代的铜鎏金立佛。
铜鎏金立佛:南北朝至唐代。阿克苏市征集。青铜金。高7.7、宽1.7厘米。该佛像宽肩瘦身,头部带冠,脸庞瘦削,目光平视,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有南北朝以来“秀骨清像”的特征,既厚重又不失优美,气质高雅。佛像上身似着通肩袈裟,衣纹简洁,有薄衣透体之感。左手下垂,右手上举施无畏印,有莲瓣形背光,佛像座为四足佛床,俗称板凳佛。
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青铜佛像除几何形立座外,在立座下还有类似于板凳的四足方座,四足方座的形成一方面在于四足使佛像更加平稳地摆放以供拜奉,另一方面四足台座在印度早期佛像中就有出现。
到了近现代,铜器在新疆地区各少数民族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不同于中原普遍使用瓷器,新疆地区的人们生活中离不开铜器。阿克苏地区铜矿资源丰富,用铜制作的生活用品使用起来既方便又实用,维吾尔族工匠还在铜器上錾刻细腻繁复的图案花纹,非常精美。
雕花纹镀银红铜首饰盒:近现代。阿克苏市征集。红铜质。高13.6、腹径12.5厘米。带盖,盖上有一桥形纽,木底座,盒身刻有精美花纹,用于装小件饰品。
镀银红铜壶:民国时期。阿克苏市征集。铜质,外镀银。高33、底径12.3厘米。敞口细颈,喇叭口底座,单耳有盖带流。器身满刻纹饰。是烧水壶中少见的极品。
维吾尔族群众信奉伊斯兰教,有用流动的水洗濯的习俗。为了使水流动起来,他们使用盛水的壶边倒边洗,这种水壶维吾尔语称为“阿布杜瓦”。伊斯兰教还认为洗濯用过的水已经不洁,为了防止不洁的水污染别处,在洗濯时,下面还要放一个接水盆用来盛接脏水,维吾尔族语称为 “齐拉甫恰”,与阿布杜瓦配套使用。
镶蓝松石红铜壶:近现代。阿克苏市征集,铜质。高 31.5、腹径 18.5厘米。单耳,有盖,腹部六面各镶有一颗蓝松石,喇叭口底座。
黄铜接水器:民国时期。阿克苏市征集。铜质。高13、口径 26、底径 11. 5厘米。敞口,斜腹,圈足,纽四周为镂空花纹图案。饰精美、器形独特、装饰色彩浓厚,展出时备受少数民族观众的喜爱。
双系阴刻花纹红铜壶:近现代。阿克苏市征集。高19.6、腹径32厘米。颈部双耳,垂腹平底,通体雕刻精美纹饰,腹部中间刻有察合台文字。
铜扁壶:近现代。阿克苏市征集。高49.5、宽27.5厘米。盖上有椭圆形纽,细颈,腹部呈轮形,喇叭形足。肩部和纽之间连一铁链子,腹部两侧各有一皮质穿带,便于携带。
腹部中心为镂空花纹,为草原游牧民族使用的器物。
19世纪初,随着沙俄向亚洲扩张,俄国势力进入新疆地区,同时也带来了俄罗斯文化。俄罗斯人好喝茶,他们有专用的茶具,原理如同中国内地的炭火锅。俄语称 “萨马尔宛”。
萨马尔宛铜壶:近现代。阿克苏市征集。高25.5、宽18.8厘米。单耳带流,镂空底座。由盖、壶身、底座三部分组成,底座下可放入炭火。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本书对阿克苏博物馆进行了介绍,内容分为:馆长寄语、历史沿革、精品典藏、文明的诠释与历史的传承、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