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线旅游(乌鲁木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和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168
颗粒名称: 二、南线旅游(乌鲁木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和田)
分类号: K928.945
页数: 14
页码: 262-2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疆南线旅游乌鲁木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和田的旅游线路。
关键词: 新疆 南线旅游 旅游线路

内容

1.“华夏第一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位于天山以南的新疆腹地,北达天山,南至昆仑。东邻甘肃、青海,南依昆仑山与西藏接壤,西连和田、阿克苏地区,北隔天山与伊犁、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州市相连。总面积48.3万平方公里。单以面积而论,相当于浙、闽、苏、赣4省的总和,是名副其实的“华夏第一州”。
  巴音郭楞是最富于沧桑变化的一幅历史画卷。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古老的丝绸之路南北两道都从这里经过,汉初西域三十六国,这里就有十一国。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在巴州境内的乌垒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域行使主权的开始。东汉时,在楼兰置西域长史,东晋西域长史仍驻楼兰。唐朝设焉耆都督府,开元年间以之为安西四镇之一。回鹘西迁后,这里成为安西回鹘的统治中心。宋代一度归附西辽。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后,这里成为察合台汗国封地。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改焉耆为喀喇沙尔,设办事大臣。光绪年间恢复焉耆旧名,置焉耆府,所辖区域大体与今州境相同。以后行政区划几经变迁,至1954年成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60年库尔勒专署并入巴州,州府迁至库尔勒市。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现辖1市8县(库尔勒、焉耆、和静、和硕、博湖、轮台、尉犁、若羌、且末)。2004年末总人口114.85万人。
  主要旅游景观:
  巴音布鲁克草原 位于中天山南麓、和静县境内的大小尤勒都斯盆地,海拔2500米左右,面积约2.3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的第二大草原。“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泉很多”。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也是天山南麓最肥美的夏牧场。每当盛夏来临,层峦叠翠,绿野无垠;湖沼广布,牛羊遍野,一片兴旺景象。巴音布鲁克境内有20条河流,是著名的开都河的源头。境内沟壑纵横,有大小山沟550余条。草原四周高山环绕,有的山峰终年积雪,有的山坡林木葱郁,有的山沟绿草如茵。是集多种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巴音布鲁克天鹅保护区 位于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海拔2400米,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1986年国务院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天鹅。天鹅湖以其为天鹅等飞禽的乐园而得名。这里清泉密布,河网交错,水草丰茂,凉爽幽静。每年开春以后,成群结队的小天鹅、大天鹅、疣鼻天鹅飞来繁殖后代。尤其是大天鹅,数量达六七千只。天鹅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盛夏避暑观光的宝地。
  博斯腾湖 位于和硕、博湖两县之间焉耆盆地最低洼处,海拔1048米,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平均水深10米,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湖呈扁平碟形,分大小两个湖区,大湖在东,诸多小湖在西,相互连接,犹如一串碧绿的葡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新疆最大的渔业基地,又是我国4大芦苇产地之一。近年来,在博湖西泵站与大河口等处建设了旅游设施,湖水浩淼,一碧万顷,莲花怒放,鱼跃禽鸣,一派江南水乡景色。
  楼兰古城遗址 位于孔雀河下游,罗布泊西北岸,西南距若羌县城220公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从采集到的大量细石器标本考证,楼兰地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是远古居民的重要聚居点。楼兰约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受月氏王统治。约在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被匈奴所统治。汉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国更名为鄯善国。从东汉至魏晋时期,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交通枢纽的楼兰城,存在了400年左右。约在前凉时期,楼兰古城废弃,沉寂在渺无人烟的荒漠中。1900年的春天,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探险,他的中国维吾尔族向导奥尔德克,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座古城。自此以后,外国探险家接踵而至,他们在罗布泊地区发掘采掠了大量无价古文物,震惊了世界,古楼兰城从此被誉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博物馆”、“东方的庞贝城”。我国科学工作者和考察队,也曾多次到楼兰故城进行综合考察,揭开了楼兰地区古代文明的新的一页。这座古城基本呈现正方形,东城墙长333.5米,南城墙长329米,西、北两面城墙各长327米,总面积108240平方米。城墙为夯筑,中土层夹芦苇或红柳枝。古楼兰城出土文物十分丰富,主要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玉斧、石刀、石箭镞、石针、石杵,进入文明时期的汉简、汉锦、汉文书、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铅器、铁器、金器、银器、纺织器、古钱币、漆器等。其中以晋代手抄本《战国策》和汉锦最为珍贵。楼兰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故城是楼兰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今后随着进一步的考察发掘,将会解开更多的历史之谜。
  海头古城遗址 位于若羌县境东北部,在距楼兰古城西南约50公里处,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仅次于楼兰的第二大城。故城城墙的东北和西南长约189.1米,东南和西北长约106.5米,城墙残高3~5.4米,瓮城、房屋、城门依稀可见,遗址总面积约20139平方米。公元4世纪30年代后,楼兰城废弃,海头古城即成为西域长史府治所在地。
  罗布泊 位于若羌县北部。为蒙古语“罗布淖尔”的汉译,意为“众水汇入”。作为水文地理概念,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尾闾或归宿点,归宿范围是地势平坦的罗布洼地,海拔800米上下,因河流下游经常改道,新湖形成后一般沿用旧名,因而被称为“游移湖”。由于上游灌区大量引水,孔雀河尾水入湖逐年减少,1962年已断流,1972年罗布泊完全干涸。罗布泊在其全盛时期,鱼类密集,鸟儿成群,周围草木茂盛,古丝路南道就从湖边通过。罗布泊周围遗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充满了神秘感。近几年,国家支持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300多公里长的旧河床两岸已逐渐恢复生机。不久的将来,罗布泊有望重现水乡泽国的历史景象。
  米兰古城遗址 位于若羌县城东面80公里的古米兰河北岸,其地正处在丝绸之路南道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此地为西域楼兰国之伊循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鄯善王(古楼兰国)尉屠耆请求汉王朝派兵到此屯田积谷,汉遂派一员司马率40名兵卒屯戍于伊循。唐代时此地为吐蕃所占。米兰古城遗址主要由古戍堡、东大寺、西大寺3部分组成。寺院的佛教遗址是西域早期佛教文化的典型。考古工作者对米兰古城进行了调查、发掘,主要出土有大批吐蕃文木简和文书及其他文物。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若羌县境内阿尔金山中段阿其克库勒盆地之中,是中国最大的高山自然保护区,面积4.5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000米左右。主要保护濒临灭绝的、珍稀的高山、荒漠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大型有蹄类动物随处可见,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均居全国之冠。保护区内的十多座高山湖泊中,鸟类群集,其数量及分布密度,均不亚于青海湖。
  沙依东香梨园沙依东香梨园 位于库尔勒市西郊孔雀河畔。库尔勒香梨号称中国四大名梨之一,沙依东香梨园是库尔勒市香梨出口的主要产地,年产香梨6000吨左右,占全市香梨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沙依东香梨园,不仅可以品尝到清甜多汁、香脆爽口的库尔勒香梨,还可以品尝到砀山梨、鸭梨等,园内还种植了苹果、桃、杏等其他果树,春天繁花似锦,夏秋硕果累累,一派田园风光。
  蒙王府 位于和静县境内,建于1927年,为蒙古宫殿式建筑,是南路旧土尔扈特部最后一个封建领主满楚克扎布的住所,一度成为土尔扈特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府宅坐北向南,正中为正殿,左右为东西两宫,共有大小房间60间。正殿为两层楼,二楼是供奉满汉王祖宗神位之处,常年香烟缭绕。
  2.瀚海江南——阿克苏
  阿克苏地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东邻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西南与喀什地区接壤,南隔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和田地区相望,北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毗邻,西北以天山山脉中梁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交界。总面积13.25万平方公里。
  阿克苏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只是没有正式的文字记载。公元前3世纪,龟兹古国(辖今库车、拜城、沙雅、新和、轮台一带)已存于塔里木盆地北缘。西汉初,境内还有姑墨国、温宿国等城郭诸国,均属当时的“西域三十六国”。公元60年,汉朝设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均归西域都护府辖治。东汉年间,重新设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于龟兹它乾城(龟兹王城以东),命陈睦为都护,治西域。东汉后期,西域诸国相互兼并,姑墨、温宿、龟兹仍属汉朝管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朝代更替,龟兹地区也先后为地方割据所管辖,但中原王朝一直在这里推行其政令,龟兹也一直与中原保持着一定的从属关系。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龟兹正式归属唐朝。唐太宗移安西都护府城于龟兹国都(伊逻卢城),命郭孝恪为都护,兼统于阗、疏勒、碎叶和龟兹四镇,史称“安西四镇”。元朝在苦先(今库车)设立都元帅府,统率天山以南的军队。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新疆,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清政府将元时“苦先”正式定名为“库车”。之后在乌什、库车、阿克苏设办事大臣。1884年新疆建省,设有阿克苏道。民国年间,阿克苏改为行政区。此后,阿克苏一直保持地区建制。
  阿克苏地区现辖1市8县,即阿克苏市、库车县、沙雅县、拜城县、新和县、温宿县、阿瓦提县、乌什县、柯坪县。2004年末总人口222.77万人。
  阿克苏地区最令人神往的是那悠久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古老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其中尤以库车最为典型,最有特色。库车素以出产优质羊羔皮而闻名,库车的杏干也为人称道。库车还享有歌舞之乡、艺术宝库的称誉。库车史称龟兹,龟兹乐舞不仅在西域享有盛誉,而且流传内地、名满长安。库车、拜城一带曾是佛教胜地,著名高僧鸠摩罗什就出生在这里,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曾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故事。随着佛教的盛行,也诞生了凝聚着古代龟兹人民智慧的精美造型艺术。以阿瓦提县为代表之一的塔里木河上游“刀朗”文化艺术也十分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近年来日渐为国内外游人所知晓,其影响不断扩大。
  主要旅游景观:
  克孜尔千佛洞 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约7公里处的木扎提河北岸崖壁上,东距库车县城约60公里,前面有渭干河在山间蜿蜒流过,隔河屹立着劫勒塔格山。在绵延数公里的沙石山壁上遍布人工凿出的石窟。石窟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为僧房(又称毗诃罗窟),是供僧徒居住和坐禅用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等简单生活设施。一种是佛殿(又叫支提窟),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东方佛教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克孜尔石窟的雕塑多已被毁或被外劫。现存的多已残缺,但从这些塑像遗存中,仍可看出龟兹雕塑的高超技艺。克孜尔壁画现存1万多平方米,是整个龟兹壁画的绝大部分。其内容主要有佛像画、佛经故事画、动物画、山水画、花树画、装饰图案画等。尤以佛经故事画为多,其中的佛本生故事画和因缘故事画的数量均为全国石窟画之最。克孜尔石窟是我国修建得较早、现存规模较大的一座石窟寺。它的特殊窟形、壁画题材和艺术风格深刻反映了龟兹佛教的情况,代表了龟兹的文化艺术水准,对研究龟兹社会历史、佛教文化以及中西关系,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克孜尔尕哈烽燧 位于库车县城西北约17公里处,克孜尔尕哈千佛洞对面的公路旁。烽燧高约12米,底面边宽约6米,以树梢、木橛加土夯筑而成。由于千年的风沙侵蚀,台体已失去棱角,犹如一座古塔,远看如双塔合抱。烽燧北侧尚存有古建筑坍废后的堆积包,可以从此登临烽燧顶部。烽燧虽已历千年风雨,但仍显示着雄伟的气势。据考证,克孜尔尕哈烽燧为汉代所建,是新疆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汉代烽燧。
  库车大寺 位于库车县老城北端,是仅次于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新疆第二大清真寺。大寺门楼高18.3米,全用青砖砌成。有西、南两个大门,门洞上部和宣礼塔柱上,雕以伊斯兰风格的图案花饰。内院场地广阔,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礼拜大厅是内院的主要建筑,分内殿和外殿两部分,外殿面积1500多平方米,可供3000人做礼拜。寺内还有过去的经文学校及宗教法庭所使用的房屋。
  库木吐拉千佛洞 位于库车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渭干河流经雀勒塔格山山口处的山崖间。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编号的石窟共有112个。绝大多数石窟集中在雀勒塔格山山口西北方向约5公里的河谷东岸上。在库木吐拉石窟中,唐代壁画数量最多,壁画有汉文、龟兹文题记。与克孜尔石窟相比,库木吐拉石窟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在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唐朝风韵,集中体现了古代龟兹与中原地区的密切文化交往,同时,这一时期的壁画中也有许多是中原和龟兹画风相结合的产物。
  龟兹故城 位于库车新城西1公里,库车河东岸。现故城仅存断壁残垣,迂回曲折,颇不整齐。旧城内曾有不少土墩和遗址,如南海墩、萨克当墩、皮朗墩、哈拉墩等,这些都是古代巨大烽火台的遗址,但有些现已不存。故城出土有汉唐时期文物以及金石并用时代的石器,证明龟兹故城的范围是库车地区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
  托木尔峰 天山最高峰,海拔7435.3米。在汗腾格里峰西南20公里,温宿县城以北85公里。“托木尔”,维吾尔语意为“铁”,因其地有铁矿得名。属天山南脉。托木尔—汗腾格里山同为天山山势最高山段,在3000多平方公里的山区内,海拔4000米以上山地面积占60%,6000米以上高峰20多座,6800米以上高峰5座。山势巍峨高峻。地质构造为巨大背斜,与山结拱形地貌相一致。垂直自然景观带发育较齐全,南北坡差异较大。现代冰川相当发育,冰川面积达28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冰川区之一,冰川分布集中,以大型山谷冰川为主。托木尔峰是新疆境内对外开放的11座山峰之一。1980年建立了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
  天山神秘大峡谷 位于天山山脉南麓、库车县城以北约70公里,国道217线1026公里处。大峡谷由红褐色的巨大山体群组成,当地人称之为克孜利亚(维吾尔语意“红色的山崖”)。大峡谷全长5000多米,山体高大,山坡陡峭,峡谷细长,山体以红色岩石和粗沙砾石组成。谷内山体陡峭险峻,奇峰异石,千姿百态。峡谷随山势变化,忽而宽阔,忽而细窄,最宽处53米,最窄处0.4米,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峡谷中沟谷纵横交错,峰峦叠嶂,形态奇异,使人产生无穷的想象。谷内还有一处盛唐时期的千佛洞遗址——阿艾石窟。洞内壁画保存较好,风格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有数十条汉文题记。
  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蜿蜒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清人徐松《西域水道记》中记载,塔里木河由4条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汇成的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全长2179公里。千百年来,它穿行于冰峰雪岭、大漠戈壁之间,酷热的夏季,河水骤涨,似一匹“无缰的野马”,汹涌澎湃,恣意咆哮在万古荒原上。塔里木河被誉为南疆人民的母亲河,是勇敢者观光旅游和探险漂流的搏击之地。
  大小龙池 秀丽的大龙池位于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北部140公里处的群山环抱之中,海拔2390米,紧邻217国道。大龙池,由天山雪水融汇而成,水域宽阔,清澈见底,烟云袅袅、生机盎然。神话传说西天王母曾在此沐浴。与大龙池相邻的另一处湖泊称为小龙池,犹如一颗晶莹的宝石,与大龙池相映生辉。夏季来临,细雨绵绵,山坡上青翠的云杉绿草,在雪峰的辉映下层层叠叠,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
  燕子山 燕子山又名乌赤山,位于乌什县城西,因山上大小石块遍布燕子形贝壳化石而得名。山体虽然不很高,但平地突出,山势险峻、四周峭壁如削,只有一条小道可通山顶。山腰有一座燕形贝壳化石碑,记载着燕子山久远的历史,古贝壳化石碑旁有一块巨石,上书有清代人所镌“远迈汉唐”4个字。山路蜿蜓盘旋,外围筑有护墙,酷似古长城,被称为“燕子山长城”。每逢春末夏秋,游人络绎不绝。
  九眼泉 九眼泉即九泓泉,位于燕子山北麓小幽园内,先后经3次翻修扩建,九眼泉池成一字排列,每个泉口都安装有五角形柜架围栏,泉水清澈见底,泉涌如沸,微波涟漪,远望如九星列队,赏心悦目,泉水清澈纯净,水量丰富,水质好,已开发为饮用矿泉水。九眼泉与燕子山相互依傍,山青水秀,草林繁茂,既能游水又可登山,为夏季避暑胜地,被开发为九眼泉公园。
  天山神木园 位于温宿县,天山托木尔峰南侧前山区,占地面积680余亩,海拔1700米,是浩瀚戈壁突现的明珠,距阿克苏市72公里。潺潺泉溪,悠悠古木,萋萋芳草,啾啾鸟鸣,集秀丽神奇于一体。千年古树天然地形成了“九龙搅海”、“还魂柳”、“快活坪”、“通天门”、“鸳鸯树”等十几处景观,园顶处有“圣水泉”,据说泉水有祛病强身之奇效。身临其境者无不赞美叫绝。园内保存堆土古墓十余座,是休闲避暑的胜地,也是信奉伊斯兰教者朝拜的场所。
  昭怙厘寺 位于库车县城东北20多公里的库车河出山口的东西两岸。故有东西昭怙厘寺之称。当地人称之为苏巴什古城。“苏巴什”即维吾尔语“水源”或“水的源头”之意,因其地处库车河出山口之处而得名。昭怙厘寺大约始建于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盛极一时。据说高僧鸠摩罗什曾在此寺升座为西域诸国王公宣讲佛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始将此寺记为昭怙厘寺:“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正是昭怙厘大寺兴盛时期的写照。在昭怙厘大寺曾发现大量文物,除大量的铜、铁、陶制器具外,还发现多种古钱币及多种文字的古文书以及佛教文物。
  3.无花果之乡——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西部,是中国最西部的地区。自治州北部和西部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70多公里。东部与阿克苏地区的乌什、柯坪两县相连;南部与喀什地区毗邻,州境东西长500多公里、南北宽约140多公里,面积为7.09万平方公里。
  克孜勒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栖息繁衍。秦汉以来,这里就有了地方建置,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苏温古城、汉疏勒国遗址就在州首府阿图什市境内。隋朝时,为突厥活动区,辖于西突厥汗廷。唐时隶属安西都护府,为疏勒都督府治所所在地。元朝,这里辖于别失八里行尚书省,为察合台汗王封地。明朝仍辖于别失八里。清朝统一新疆后,这里归喀什噶尔办事大臣所管,1884年新疆建省后,辖于喀什噶尔道。1954年成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为州政府所在地。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现辖1市3县:阿图什市、阿合奇县、乌恰县、阿克陶县。2004年末总人口46.8万人。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新疆柯尔克孜族的主要聚居地,民风纯朴。处于古丝绸之路要冲的克州首府阿图什,自古就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而阿图什人善于经商,至今仍是名冠全疆。阿图什的巴扎以浓郁的风情,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主要旅游景观:
  奥依塔克风景区 位于阿图什市以南127公里的帕米尔高原深处,是当地的避暑胜地。这里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沿奥依塔克河谷是一片绿色的小谷地和平原。
  进入谷口,仰望雪山皑皑,俯首绿草如茵,清风拂面,鸟声啾啾,令人暑气顿消。沿奥依塔克河谷而上,抵达河谷终点,就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区——克其拉孜。
  公格尔峰 位于阿克陶县布伦口乡一带,距喀什市160多公里。海拔7649米,是帕米尔高原上的第二座高峰,其高度仅次于喀喇昆仑山脉中的乔戈里峰,以凌峻峭拔、难以攀登而闻名于世。它的姊妹峰——公格尔九别峰海拔7530米,与公格尔峰并肩而立,也是终年积雪,雄伟壮观。
  喀拉库勒湖 位于阿克陶县中巴公路旁。这是一个高山湖泊,因湖水呈青黑色,故名喀拉库勒,维吾尔语“黑湖”之意。当地人又称其为“神湖”。湖面海拔3663米,面积6平方公里。北为巴色克库勒湖,柯尔克孜语,意译为“平静湖”,湖面海拔3652米,面积4.5平方公里。喀拉库勒湖坐落在慕士塔格峰和公格尔峰之间,左右相连的两个湖泊由一条小溪相通,犹如手拉手的一对姊妹,故又名“姊妹湖”。远望湖面波光闪闪,近看湖面清澈如镜。雄伟的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和公格尔九别峰倒映其中,湖光山色,十分秀丽。湖边建有登山训练基地。
  三仙洞 位于阿图什市西南14公里处的上阿图什乡塔库提村恰克玛克河边。在临河的悬崖峭壁上并排的3个洞窟,即为汉代佛教石窟三仙洞。三仙洞高出河谷中的河床十多米,每个洞窟都有2米多高、2米多宽、2.7米深的空间。据考证,这3个洞窟可能是佛教传入新疆后最早开凿的,洞窟内的壁画也属早期绘画,因此三仙洞是我国西部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一处佛教遗址,也是我国境内最西边的佛教洞窟。
  素勒塔麻扎 全称“素勒塔·萨吐克·布格拉汗麻扎”,位于阿图什市西南2公里左右的松他克乡买谢提村,是新疆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伊斯兰建筑。始建于公元956年,萨吐克·布格拉汗的陵墓就在其中。现存建筑为1950年在原址重建,由大门、围墙、庭院、墓室等组成。萨吐克·布格拉汗是喀喇汗王朝毗阙哈锹尔汗的孙子,相传是喀喇汗王朝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王室成员,他将伊斯兰教作为汗国的国教,并向全疆推广。
  4.故国疏勒——喀什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与阿克苏地区的柯坪县、阿瓦提县相连,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市、乌恰县和阿克陶县相邻,东南与和田地区的皮山县相连。喀什地区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邻,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边境线总长888公里。周边邻近国家还有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印度3个国家。全区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东西宽约750公里,南北长535公里。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汉为疏勒国地,张骞出使西域曾经到此。班超经营西域,这里是大本营。唐代为安西四镇之一。宋、元以后,“喀什噶尔”逐渐替代了“疏勒”的名称。清代,这里一度是清政府“总理南八城事宜”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驻地,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设置了喀什噶尔道。民国年间,先后在此设立第三(喀什)和第十(莎车)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曾是南疆区党委、南疆行署和喀什地委、喀什行署驻地,以后莎车专区并入喀什行政区至今。1952年喀什市成立,它是喀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喀什地区现辖1市11县(喀什市、巴楚县、伽师县、莎车县、叶城县、泽普县、英吉沙县、麦盖提县、岳普湖县、疏附县、疏勒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2004年末总人口361.54万人。
  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关口,素为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这里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堪称“新疆历史的活化石”,是新疆民俗风情的缩影,最具新疆维吾尔民族特点。
  主要旅游景观:
  阿帕克霍加(和卓)墓 俗称“香妃墓”。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喀什市北郊5公里的艾孜热特村,是今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和卓”(即圣人后裔)陵墓。墓主为喀什噶尔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当地传说清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香妃之墓也在此陵园内。陵墓占地约2万平方米,由门楼和小礼拜寺、大礼拜寺(加满)、教经堂、主墓室(拱拜孜)4大部分组成。是一个具有维吾尔族传统艺术特色的古建筑群,
  艾提尕尔清真寺 位于喀什市中心的艾提尕尔广场西面,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伊斯兰教寺院建筑。占地约1.68万平方米,由寺门塔楼、庭园、经堂和礼拜殿4大部分组成,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艾提尕尔清真寺建于察合台汗国的后王赛亦德·阿里在喀什统治时期(公元1435~1575年),至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当地很多穆斯林“聚礼”之地,寺内平时每日有两三千人做礼拜,居玛日(星期五,聚礼日)有六七千人,逢节日时在寺内外跪拜的穆斯林可达两三万人之多。
  红其拉甫口岸 位于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海拔近5000米,是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986年5月向第三国开放。该口岸目前为季节性开放口岸。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喀喇汗王朝时期喀什噶尔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以其语言学巨著《突厥语词典》闻名于世。11世纪末去世,安葬于他的故乡——今喀什市西南48公里的乌帕尔山上。为了纪念这位学者,这座小山被人们称为“艾孜热特毛拉木”——圣人山。墓地周围还兴建了陵殿与礼拜寺,占地面积达1200平方米,陵园背后还有这位学者后裔的墓葬群。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在强烈地震中倒塌,1986年新修建。在纪念馆里,陈列着《突厥语词典》的各种版本及与作者有关的各种文物书籍,还有一些在附近出土的各类文物。
  莫尔佛塔 位于喀什市东部20余公里古玛塔格山中段一座沙丘上。“莫尔”亦译作“莫热墩”或“莫拉提木”,维吾尔语,意为“烟道”、“烟囱”。因位于该地的两座高土塔向被当地群众视为古代烽火台而得名,是我国古代西域的一处著名佛寺遗址。莫尔佛塔遗址现有两座残存佛塔,附近有大片古代村落遗址,还出土了陶器碎片、古钱币和不少石膏塑像残片,其中的一片佛像面部极为生动逼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慕士塔格峰 位于英吉沙、阿克陶和塔什库尔干3县的交界处,距喀什市约200公里。慕士塔格峰号称“冰山之父”,海拔7509米,是帕米尔高原上的第三高峰。慕士塔格峰终年积雪,山顶冰层厚达一二百米,主要冰川有十多条。慕士塔格峰雄伟壮观,山头云雾变幻多端,在海拔4500米处,可见丛生于这一带的冰塔、冰柱、冰洞、冰峡和蓝珍珠般的冰潭,吸引着众多的登山家和旅游者。
  乔格里峰 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东南部,中国与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边界上。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国外地图又称奥斯腾峰或K2峰。乔格里峰为喀喇昆仑山主峰,终年冰雪覆盖,现代冰川发育,南坡雨雪丰沛,是世界最大的山岳冰川区。峰顶突起在冰川区之上,为金字塔形角峰。由花岗岩、片麻岩等组成,有黑色大山之称。峰区气候恶劣,天气变化剧烈,多大风,常年降雪。为自治区对外开放的11座山峰之一。
  石头城遗址 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城北部的一个高土丘上。石头城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外城方圆3600米,已遭严重破坏,内城保留较完整,古代城堡的规模依稀可见。该城是以土丘的自然结构为基础而建的,其建筑形式与下宽上窄的土丘的形状完全一样。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的结果,古石头城被认为是公元初期塔吉克人的先民建立的喝盘陀国的都城。塔什库尔干古石头城悠久的历史、复杂的建筑、牢固的结构、宽大的面积,都使其中外闻名,它是中国历史上三大著名的石头城建筑之一。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是喀喇汗王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学者。11世纪末在喀什噶尔去世,安葬在今喀什市东南部吐曼河畔一个名叫“巴日尕”(维吾尔语意为“军营”)的地方。16世纪中叶,叶尔羌汗国第二代君主阿不都·拉失德汗将旧墓迁到喀什噶尔城南门外的“阿勒敦鲁克”(王室陵园)内,即今喀什市体育路南侧,加以重修扩建,规模宏大,占地965平方米。19世纪70年代末又经整修达今日规模。1987年重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是一组具有维吾尔传统艺术特色的建筑群。陵园正门朝南,园内除中心庭院外,可分东、西两大部分。整个建筑群高低相间,主次分明,形成一完整的群体。礼拜殿木柱的雕刻花纹古拙奇特,纹样丰美,与一般制作方法不同,是新疆伊斯兰建筑中难得的精品,体现出古代维吾尔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杰出才能。
  喀什大巴扎 又称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位于喀什市东北角的吐曼河东岸,占地面积130亩,是喀什市乃至全疆规模最大的园林化综合性市场,许多外国游客将这个巴扎称为“中亚物资博览会”。大巴扎由衣料、服装、百货类,手工业产品类,皮毛、靴鞋类,牲畜、套具类,木料、家具类,修理服务类和旧货类等专业市场组成。内设5000多个摊位,商品齐全,种类繁多。
  盘橐城(班超纪念公园) 盘橐城位于喀什市东南郊的吐曼河岸边,又叫做“艾斯克萨”城。20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合曾到此实地勘测,据其所绘图纸标示,此城当时原存北面和西面两段土筑城墙,北墙长287米,西墙长205米,墙基厚约7米。城的平面近似一梯形,占地总面积近20亩。现今,遗址大部分为工厂单位占用,仅有一段长约8米,高近3米的旧城残垣遗留下来。
  史载,公元1世纪70年代,盘橐城是当时疏勒国的宫城,后来,它成了班超经营西域的大本营,它的名字和班超开拓的事业连在一起,所以有的史料上干脆呼其为“班超城”。为纪念这位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喀什市在遗址上兴建了班超纪念公园。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阿曼尼莎汗生于1526年,卒于1560年,叶尔羌汗国国王阿布都热西提之妃,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她整理创编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阿曼尼莎汗纪念陵占地1050平方米,有王墓、王宫、阿勒屯,与清真寺连为一体,陵高22米,陵墓修建在一座2米高,10米宽,10米长的正方形基座上,陵顶为圆塔状,在陵宫内,宫殿墙上镶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位于莎车县近郊的阿曼尼莎汗纪念陵构思奇妙,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阿不都·热合曼王陵 位于莎车县西南铁列克村,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建于公元1752年,墓主为当时的莎车王。陵墓为砖木结构建筑,外敷彩色琉璃砖品种达16种之多。方形墓室,圆形拱顶,大门两侧及建筑四角均砌塔楼,属于典型的伊斯兰风格。旁边还建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其寺内木刻告诉人们这里的沧桑历史。
  5.佛国于阗——和田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南枕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接西藏,西南与印度、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毗邻,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
  和田古称于阗,藏语意为产玉石的地方,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现在的和田城,明清时就已经形成,清初改“于阗”为“和阗”。1959年,“和阗”又改为“和田”。1983年设和田市,成为和田地区的中心。
  和田地区现辖1市7县,即和田市、和田县、于田县、洛浦县、策勒县、民丰县、皮山县和墨玉县。2004年末总人口177.21万人。
  历史上,于阗(今和田)曾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之一。于阗也是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地区,至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于阗由普及到鼎盛,成为西域著名的佛国。11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的盛行,这里又成为接受伊斯兰文化的地区。
  和田自古以来就以“稼穑殷盛,花果繁茂”著称,以产美玉、丝绸、地毯名扬中外,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和“瓜果之乡”,是一片富饶的宝地。
  主要旅游景观:
  尼雅遗址 位于民丰(古称“尼雅”)县境以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距民丰县城150公里。因初发现时,地处于该县尼雅庄境内,故名。据考证,是汉晋时代的精绝国故址。它是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约22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发现有佛塔、寺庙、城墙、宅院、房屋、涝坝、羊圈、果园、篱笆等50多处古代遗址。在墓葬区清理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夫妇合葬墓,成为新疆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出土的文书、木简等是研究西域历史的珍贵文字资料,出土的纺织品则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很高的手工艺水平。近年中日学者联合对尼雅遗址进行考察发掘,成果丰硕。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等文物,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反响。
  热瓦克佛寺 遗址位于洛浦县城西北方向50公里的库拉一坎斯曼沙漠中。“热瓦克”,维吾尔语,意为“楼阁”。因寺中佛塔耸立,故名。该寺是我国现存十分罕见的印度风格的寺院建筑,对于研究中印佛教文化很有意义。
  桑株岩画 位于皮山县桑株巴扎西南乌拉其的桑株河谷中。距桑株巴扎26公里。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桑株岩画是新疆较著名的岩画之一。岩画刻于河谷东岸一块高约6米、宽约4米的火成岩上,左边画面是一幅狩猎图,画面中有7个人、一条猎犬、一匹马、3只北山羊,画面之间有呼应关系,是经过构思后一次完成的,生活气息十分浓郁,画面中还有古维吾尔文或阿拉伯文字母和一些符号。右边画面因漫漶和今人增刻覆盖,已无法看清原有的图形。岩画是用硬器敲击而成,线条朴拙,风格古朴。
  约特千遗址 位于和田市西11公里处的巴格其乡艾拉曼村境内。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古代于阗地区重要聚落遗址。从现代遗址的分布看,遗址无任何古建筑痕迹,城池轮廓不详。历代出土文物均来自于距地表5米以下的文化层,文化层厚达3米左右。在遗址的东北角有一处裸露于地表的文化层,陶片密集分布。历代出土的文物有陶俑、陶器残片、古钱、玻璃片、珠子、金质铸像、画押、玉块、骨头等文物。陶俑多为人物、动物等。陶器碎片大多有刻画、压印和附加的纹饰及浮雕,题材为几何图案、植物图案、人物和动物等,波斯、希腊风格极浓。古钱种类繁多。历代出土金箔和金器甚多,均被当地人熔铸销毁。该址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遗址,在西方影响很大,出土文物融合东西方风格,是研究东西文化融合的理想之地。
  500年核桃“树王” 位于和田县巴格其镇喀拉瓦其村内,距和田市区15公里。经考证,该树已有560多年历史,当属元代的果树,堪称老寿星。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核桃王仍以其高大伟岸,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的雄姿,展现于游人面前,给游客一种深邃悠远、欢畅淋漓的美感。该树独占一亩天地,树高16.7米,树冠直径20.6米,主干周长6.6米,冠幅东西长21.5米,南北宽10.7米,树型大致呈“Y”字型,整个大树主干5人合围而有余。由于年代久远,主树干中间已空,形成一个上下连通的“仙人洞”,洞底可容纳4人站立。入口直径0.74米,出口直径0.55米,可容游人从洞口进入,顺着主干从树丫上端出口处爬出。树干皮色粗糙而深沉,恢宏而古老,像画家笔下凝重苍劲的色彩,形状奇特,气势雄伟。核桃王如此古老,却叶肥果盛,年产核桃20000余颗,所产核桃以个大皮薄,果仁饱满而著称,具有健身益肾,滋肝润肺,润肠健脾,延年益寿之功效。
  无花果王 位于和田县拉依喀乡政府后果园内,距和田市区22公里。无花果王历尽沧桑至今近300年,树冠像一丛巨大而别致的绿色蘑菇,占地面积达0.1公顷,周围的新枝根连根,相互撕扭,盘根错节,爬地而生,向四周蔓延,如蛟龙起舞,银蛇出洞。无花果王虽然年代久远,但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年结果2万多个,从6~10月都能吃上新鲜果子,果大鲜嫩,色泽鲜黄,味道甜润爽口,令人回味无穷。像这样历史久远而又异常硕大,生机蓬勃的灌木不仅在新疆乃至全国也属罕见。
  喀拉墩古城遗址 位于于田县城以北240公里处的克里雅河下游处的沙漠中,距离和田市440公里。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堡呈长方形,边长60米,现存的土城墙高8米。是当时于阗国境内“小城数十”中的城堡之一。这里曾出土过陶片、毡子残片、汉代古钱币等文物,都属于汉代—南北朝时期。
  买利克阿瓦提古城 位于和田市南25公里的玉龙喀什河西岸,为一南北狭长低地。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始建年代在约1500~1600年前,遗址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2公里。遗址内有古建筑群、古墓葬地。古城大部分被风沙吹蚀掩埋。城墙遗迹已无存,仅留有许多大小高低不等的土墩。出土文物有铜佛像、玉器、泥塑佛像残件、回纹图图案墙饰、壁画残片、陶器、金叶子和大量钱币。
  安迪尔古城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民丰县安迪尔农场东南约27公里的沙漠腹地,在安迪尔河下游东南。安迪尔古城遗址由佛塔和寺院组成,始建于汉代,于公元11世纪逐渐被废弃。安迪尔古城是丝绸之路南道一处汉唐时期重要遗存。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斯坦因曾在此盗掘大量吐蕃文、婆罗迷文和汉文文书及一批精美文物。古城遗址现有环形城址(居址),佛寺,佛塔,墓地等。自唐代中后期随着安迪尔河流量减小,古城逐渐被废弃。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