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路及其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945
颗粒名称: 一、道路及其变迁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
页码: 096-0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疆丝绸之路道路及其变迁的情况。
关键词: 新疆 丝绸之路 道路变迁

内容

一般认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之时,但考古资料证明,在先秦时期,东西方之间就存在着经济文化交流。那时中西方之间的交往之路是经过北方草原地区,即从蒙古草原到西伯利亚草原,然后南去伊朗,西去南俄草原,或到达非洲,或到达希腊、罗马。张骞通使西域后,随着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的设立,一条东起长安,经陇西高原、河西走廊,然后沿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缘,进而连接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中西交通通道正式建立了起来。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经过敦煌或阳关后在新疆境内分为南、北两道。南道从阳关西行,取道鄯善(今若羌一带),沿车尔臣河(且末河)古代河岸西行至且末,然后顺昆仑山北麓,经精绝(今民丰县尼雅遗址)、扜弥(今策勒县东北)、于阗(今和田市附近)、皮山(今皮山县一带),至莎车,再经蒲犁(今塔什库尔干),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西出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南道越葱岭后,向南经罽宾(今克什米尔),还可到达身毒(今印度)。北道出白龙堆(今罗布泊东北岸之盐碛地),先至楼兰古城,折向北行到达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交河故城),然后沿天山南麓山前平原地带即塔里木盆地北缘,经尉犁、焉耆到达龟兹(今库车),或从楼兰直接西行,沿塔里木河故道,到达龟兹,再经姑墨(今阿克苏)、温宿(今乌什县境内),至疏勒(今喀什),继而西北行,翻越葱岭,则出大宛、康居(今锡尔河以北地区)、奄蔡(今里海以北地区)。南北两道之间还有许多小道相连,从罗布泊地区西行,不经过车师前部,可以直接到达焉耆,从龟兹西南行,沿和田河,可以到达于阗,南道可以从莎车至疏勒后,然后翻越葱岭,至大宛、康居、奄蔡,北道也可以自疏勒达蒲犁,然后翻越葱岭,至月氏、安息等。西汉末年又开辟了一条新道,即出敦煌以后,不经过三龙沙和白龙堆,直接向北,取道伊吾(今哈密),越过博格达山,经车师后国(今吉木萨尔县附近),然后沿天山北麓往西直达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地区,这条道路为新北道,原来的北道称为中道。西汉时丝路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匈奴,由于北道容易受到匈奴的袭扰,所以西汉时期通过南道的行旅较多。西汉末,匈奴势力衰微,新北道得以开通,新北道避开了三龙沙和白龙堆的艰险。为了保护丝路的畅通,汉朝政府在各重要关隘路口都建有城垒亭燧,这些亭燧军事上可以起到候望、烽燧的作用,也兼为馆舍、邮驿,保护着交通要道,还可以稽查往来行旅。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大乱,丝绸之路的河西段相继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政权。在五凉政权时期(301~460年)作为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组成部分的河西路、青海路、居延路都比以前繁荣。“河西路”从长安经秦陇,通过河西走廊到玉门关,然后进入西域丝路的南北两道。“青海路”也称吐谷浑路或河南路,在今青海省内,大体经西宁,西越柴达木盆地,连接西域丝路南道。“居延路”是沿漠南之地与河西路平行西进,途经居延绿洲,过天山北麓而通西域,该道为北方游牧民族所常用。这3条干线均经过五凉辖境,交会于敦煌,然后进入西域丝路各道。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西域几乎始终处于鲜卑、柔然、突厥等强大游牧民族以及形形色色的中原政权的争夺之中,但各方为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都尽力维护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尤其是公元6世纪50年代初突厥建立强大的汗国以后,丝绸之路呈现比较繁荣的景象。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隋朝时丝绸之路北道、中道、南道路线情况在《西域图记序》中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北道:出敦煌至伊吾(今哈密),经蒲类海(今巴里坤湖)、铁勒部到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今锡尔河)至拂林(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达到西海(今地中海)。中道:出敦煌至高昌(今吐鲁番),经焉耆、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度葱岭(今帕米尔),又经钹汗纳(今费尔干纳盆地)、苏对沙纳(今乌腊提尤别)、曹国(今伊什特汗)、安国(今布哈拉)、穆国(今查尔朱),至波斯(今伊朗),达于西海(今波斯湾)。南道:出敦煌至鄯善(今若羌),经于阗(今和田)、朱俱波(今叶城)、羯盘陀(今塔什库尔干),度葱岭,又经护密(今阿富汗东北之瓦罕)、吐火罗(阿姆河南,兴都库什山北)、帆延(今阿富汗东北之巴米扬)、漕国(今阿富汗之加兹尼),至北婆罗门(印度北部),达到西海(今印度洋)。
  进入唐代,唐朝的势力达到中亚地区,唐王朝不仅直接牢固控制着塔里木盆地的西域诸王国,而且成为天山以北、葱岭以西广大区域内各个王国的宗主国,丝路交通达于鼎盛。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西行天竺求法,足迹遍历丝路北、中、南3道,可见当时丝绸之路之畅通。随着吐蕃政权的崛起,除传统的北、中、南3条丝路主要通道外,唐代又开辟了由现在的西藏地区经尼泊尔到达印度的道路,这条道路通常被称做“吐蕃道”。唐初著名僧人道宣将这条路线称为“东道”,这条道路由河州(今甘肃临夏)北渡黄河,到达今青海乐都,然后沿湟水西行,至现在的青海湖以西地方,再转而西南行,经都兰、格尔木、越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经安多、那曲进抵拉萨,再由拉萨西南行,经日喀则,由聂拉木进入尼泊尔。吐蕃道的兴起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0世纪中叶以后,宋王朝先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处于敌对的状态,传统丝绸贸易路不是十分通畅。加之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繁盛起来,相对来讲,陆上丝绸之路比从前有所衰落。在中原王朝与西方陆路贸易受阻的同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西方的贸易日益频繁。例如,辽就与大食、回鹘有贸易往来,其贸易路线的东段是经过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到宁夏西去,即日本学者松田寿男先生所说的“漠南路”。其西段通过宁夏进入河西走廊,或经敦煌进入南道的且末、和田地区。这条路在元代得到更加频繁的利用,成为中西交通贸易的主干道。
  13世纪初,蒙古汗国在东方崛起,建立地跨欧亚的帝国,中西陆路交通又极一时之盛,主要贸易路线分北、中、南3道。北路是出阿尔泰山以南的叶密里地区(今塔城、额敏一带),然后西南经讹答刺、养吉干,从咸海和里海以北到达伏尔加河畔的萨莱城。中路是经过河西地区及阿力麻里(今霍城县境内),之后到达塔垃斯(今江布尔),再经讹答刺城到达玉龙杰赤(今乌尔根奇)。再向西走就到达了萨莱城。或者向西南到达帖比力思(今大不里士)。南路是由喀什噶尔出境,从这里出发有3条路。一条是经巴达哈伤、塔里寒沿阿姆河诸城到达玉龙杰赤。另一条路是从喀什噶尔经阿富汗北部到忽里模子。第三条路就是经过塔里寒、巴里黑以及你沙不儿城后到达帖比力思。
  明代从洪武立国到嘉靖初年闭关(公元1368~1524年)的一个半世纪中,由于古丝路深远的历史影响与明王朝对西域的积极经营,传统的丝路贸易在经过元末明初的短暂的阻断之后很快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路途的艰难与中亚的动乱,国际性陆路贸易与隋、唐、宋、元相比已相形见绌。明代与中亚、西亚的国际贸易,除了与帖木儿帝国之外,其他均为数寥寥。严酷的历史事实说明,中西交通与丝路贸易的哀落在明代已成无可挽回之势。
  清代前期,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4朝时期(即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丝路贸易虽已衰落但并未走向终结。由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西北疆域的逐步稳定,亚洲内陆民族区域贸易一度还呈现着兴盛的局面,并且以边境贸易的形式得到集中体现。清王朝在取得平定准噶尔部胜利后,即以伊犁、塔城、乌鲁木齐为中心与哈萨克各部开展绢马贸易;在丝路南道上,清王朝与浩罕、布哈拉商人进行边境贸易;内地还通过北方丝路沿长城一线与蒙古各部贸易。
  进入近代以后,传统的丝绸之路东西贸易逐步被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强加给中国的掠夺性贸易所取代。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