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与生态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85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理与生态环境
分类号: P942;X171.1
页数: 28
页码: 001-02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疆的地理与生态环境,其中包括了地理概况、新疆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等。
关键词: 新疆 地理 生态环境

内容

第一节 地理概况
  一、新疆行政区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位于中国西北部,东经73°30~96°30′,北纬34°10~49°30′之间,东西最长处2000公里,南北最宽处1650公里,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东南接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从东北至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为邻。
  1.行政区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5个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7个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2个地级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4个自治区辖市;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和五家渠市;16个地州辖市、62个县、6个自治县、11个市辖区、858个乡镇。自治区首府为乌鲁木齐市。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于1954年,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是国家计划单列单位,受中央政府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现有14个师(垦区)、178个农业企业,其中农牧团场174个,有工业企业890个、建筑企业251个、运输企业36个、商业企业336个,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
  3.周边国界
  新疆古称“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府,总摄西域军政事务,护卫诸国,其统辖范围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费尔干纳盆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从那时起,经过历代演变,到清代形成了中国近代西北疆域的界线。
  16世纪到17世纪沙俄向东方扩张,和中国发生了边界问题。1755年~1759年清王朝出兵平定大、小和卓和准噶尔叛乱后,经过实地调查与测绘,编绘了《西域图志》和《大清舆图》,边界自额尔齐斯河之铿格尔图喇经喀尔满岭(原苏联卡尔宾山)转向西南经爱古斯河(雅尔古斯河)到巴尔喀什湖往西至吹河(楚河)向西南至塔拉斯河转向东南过哈拉布拉岭至纳林河、噶布兰山岭、苏提布拉克山岭、古里察与鄂什之间至阿赖岭,往南至喷赤河上游。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对我国边境地区进行侵略扩张。1860年10月沙俄乘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除割去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还为侵吞中国西北领土埋下“伏笔”。1864年沙俄用军事入侵和外交恫吓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侵占了我国自沙宾达巴哈至帕米尔一线以西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881年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又鲸吞了我国霍尔果斯河以西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沙俄在强占我伊犁地区的同时,与英国秘密勾结,瓜分中国的帕米尔地区,用武力又强占了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对此,中国历届政府一直不予承认。俄国十月革命后,原苏联政府曾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止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但未能付诸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多次同原苏联政府就边界进行谈判。原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哈、吉、塔四国联合代表团继续进行谈判。
  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8个国家毗邻,依次为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阿富汗共和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度共和国。接壤边界总长约5649公里,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边界线总长的1/4,是中国陆地边界最长的省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蒙古国接壤的边界 中蒙边界新疆段自中俄蒙三国交界点奎屯山4104高地起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甘肃省交界处的哈尔欣巴润乌蒙敖包止,现共树177个界标(196棵界桩),181附标(195棵附桩)。全长约1416公里,占中蒙边界总长4673公里的30.30%。
  1982~1984年,中蒙两国共同对边界全线组织了第一次联合检查,签订了联检议定书并绘制了边界附图。198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经两国政府批准生效,这是我国与邻国缔结的第一个边界制度条约。
  经两国政府批准,在中蒙边界西段1989年开放了阿勒泰地区的塔克什肯,1992年开放了哈密地区的老爷庙、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乌拉斯台和阿勒泰地区的红山嘴4个陆路口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俄罗斯联邦接壤的边界 中俄边界新疆段称为中俄边界西段,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东起中俄蒙三国交界点,西至中俄哈三国交界点,全长54公里。1994年9月两国签订了《中俄西段国界协定》,1998年进行了实地勘界工作,共树立界桩两棵,中俄双方各树立一棵。边界议定书已经两国政府批准,新的边界线已正式生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的边界 中哈边界位于新疆西部,北起中哈俄三国交界点,南至中哈吉三国交界点——汗腾格里峰,全长1738公里。1993年4月26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中哈国界协定》,1997年9月24日和1998年7月4日分别签订了两个补充协定,全面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哈两国于1997~1999年进行了实地勘界工作,共设立界标559个,树立界桩688棵。中方树立界桩342棵,哈方树立界桩346棵。边界议定书有待中哈政府批准。
  经中哈政府批准,中哈两国开设了7个口岸。目前已正式开通的有吉木乃、巴克图、阿拉山口、霍尔果斯4个口岸,都拉塔口岸已开通边民互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的边界 中吉边界北起中吉哈三国交界点——汗腾格里峰,南至中吉塔三国交界点,全长约1100公里。1996年7月4日签订了《中吉国界协定》,1999年8月26日又签订了《中吉国界补充协定》,全面解决了边界问题。经两国政府批准,中吉两国开设了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2个口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接壤的边界 中塔边界全长约450公里。1999年8月13日两国就部分地段签订了国界协定,2004年开通了喀拉苏口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接壤的边界 中阿边界自中、巴、阿三国交界点的5587高地起至克克拉去考勒峰止,全长92公里。1963~1965年中阿两国政府签订了边界条约,进行了勘界树桩,在4个山口上树立了5棵界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接壤的边界 中巴边界北自中巴阿三国交界点5587高地起至喀喇昆仑山口,全长599公里。1963年中巴两国政府签订了边界协定。随即进行了勘界树桩,并于1986年两国进行了第一次边界联合检查,先后在15个分界点上共树立了33棵界(附)桩。
  经两国政府批准,开放了红其拉甫陆路口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印度共和国接壤的边界 中印边界新疆段长约200公里。由于历史原因,边界尚未正式划定,目前以传统习惯线进行实际控制。
  二、新疆的地势、地貌
  1.昆仑神话西域新疆
  “西域”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包括现今新疆以及中亚、西亚、波斯等历史上的中国人所知道的西方地区。狭义的西域则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及其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为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或地方政权所管辖治理的地方。从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到19世纪中叶,我国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对自己的西部版图,一直沿用着“西域”这一名称。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许多先秦古籍,如《尚书》、《竹书纪年》、《禹贡》、《庄子》、《管子》、《逸周书》、《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等对古西域的流沙、大荒、火山、泑泽、西海、昆仑等已有记载。其中,昆仑神话在中原广为流传,昆仑山一直被古人尊为“神山”、“圣地”。
  可能会有游客要问,既然新疆自古以来被称做西域,那么“新疆”之名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原来与清朝政府对全国的统一有关。明末清初,占据天山以北的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势力强盛,控制了南疆,并不断进攻青海、哈密、蒙古高原,清王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反复、艰苦的征讨,至乾隆时期终于平定准部。乾隆为了夸耀他的战功,突出自己,把从前属于清朝后来发生叛乱,经他在位时平定的地区一律命名为“新疆”。如,当时被命名为“新疆”的有四川大小金川(金沙江地区)、云南乌蒙山地区、贵州东南的古州和西南的安顺、镇宁等地。平息准噶尔部叛乱后,1759年乾隆将西域改为“西域新疆”。1821年11月17日,道光皇帝把一部介绍新疆的著作钦定为《新疆识略》。此后“新疆”之名逐渐专指西域新疆。1884年11月17日,在清军驱逐了入侵的阿古柏匪军之后,清政府决定新疆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
  2.金山宝盆
  新疆地貌可分为山地和盆地两大基本类型,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55.7%,盆地占44.3%。地貌轮廓特征鲜明,高峻绵延的山脉与平坦宽广的盆地相间排列,形成“三山夹两盆”的态势。由北向南排布着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天山山脉横亘中部,以天山山脊线为界,将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山脊线以北的叫北疆,山脊线以南的则为南疆。有趣的是:新疆地貌轮廓恰似一个“疆”字。试看,构成北部天然屏障的阿尔泰山,东西横亘全疆中部的天山,虎踞南部的喀喇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就像三“横”,构成了“疆”字的北顶、中腰和南底。被三大山系夹在中间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犹如“疆”字三横中间的两个“田”字,安卧于三山怀抱之中。“疆”字左偏旁的“弓”和“土”,则形象地表明了新疆西部那漫长边境线上曲折蜿蜒的丛山和山口。三山两盆中有许多特殊的自然景观。
  三山两盆孕育出新疆的历史文化,塑造了新疆人的性格。新疆人爱它,赞美它,称赞这块土地是“金山宝盆”。
  三条山脉蜿蜒起伏,峰峦叠嶂,仪态万千,构成无数壮观奇景。旅游胜地浑然天成,以它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人们。
  3.秀美的绿洲
  新疆三大山系以及帕米尔高原的降水和冰川融水,汇成大大小小的河,流向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在河水流经之地,便形成了片片绿洲。新疆的绿洲,是散布在戈壁、大漠中的绿色田园,它们依水而生,依水而存。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新疆各族人民在这里创造出独特的绿洲灌溉农业,养育着天山南北千千万万各族儿女。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的绿洲逐渐扩大,新的人造绿洲(新垦区)不断出现。至今,盆地边缘许多新老绿洲已连成一片。如果你从乌鲁木齐沿312国道西行到奎屯,汽车完全奔驰在绿色原野之中。当春季来临之时,在生产建设兵团开辟的石河子和奎屯垦区,那一排排整齐、青翠的护田林带中,处处是桃李芬芳,燕雀争鸣,拖拉机的轰响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农垦战士们在田间为边疆大地增色添彩。谁能想到在40多年前,这里还是芦苇丛生的荒原!而石河子北部以盛产棉花出名的莫索湾垦区,当年竟还是野驴成群、狐狼出没的梭梭林和红柳沙地呢!新疆大大小小的绿洲不少于1000多个,总面积将近7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总面积的4%。每片绿洲几乎都构成一条沿河道延伸、通向大漠的绿色走廊。如果河流构成一个水系,就可形成大片的绿洲;即使是一口泉水、一弯小溪,也会产生出一片恬静秀美的田园。因此,在新疆的1000多个绿洲中,大的可以养育上百万人口,小的只有几十亩田地,十来户人家。其间果木垂阴,鸡鸣犬吠,自成村落。从高空俯瞰,这些绿洲呈点、块状地散布于浩茫无垠的戈壁沙漠边缘,好似大海上的一处处岛屿,显得分外恬静、分外秀美!
  新疆绿洲分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天然绿洲指的是傍山依水自然生成的绿洲;人工绿洲多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在亘古荒原上开垦出的田园。在新疆现有的333.33万公顷耕地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垦的耕地就有106.66万公顷,占1/3以上。
  新疆的天然绿洲或沿塔里木、准噶尔盆地边缘,或位于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伊犁山间盆地之中,都处在各条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上。绿洲土地肥沃,水量充沛,新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垦荒造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可以说,新疆的农业发展史也是一部绿洲垦殖史,其中包括当地各族人民自发的垦殖与历代戍边将士的屯垦。
  公元前2世纪左右,我国史书就对新疆的农业有了记载。《汉书·西域传》中说:“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这表明,当时的西域已经有了绿洲农业。历代屯垦,给这里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但是两千多年的垦殖史,据曾问吾的《中国经营西域史》记载,直到清末民初,全疆已垦之地仅“1300余万亩”,“耕种方法仍沿古代之原始生产方法,而未能改进,其法至为简陋”。
  新疆绿洲农业的飞跃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间。这50多年,地方与兵团相互学习、促进,共同拓展了绿洲,创造了绿洲的秀美和富饶。
  50多年来,绿洲内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施机械化耕作。今天的绿洲,连片条田如锦似缎,千里林带绿阴如盖,万顷果园蜂飞蝶舞;防渗渠道水清见底,喷灌造雨晴日有虹,机械收割金粒如瀑,沥青小路四通八达……
  在天然绿洲扩大与发展的同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新疆绿洲的扩大、耕地的增加、现代农业的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兵团自1954年成立后,东依北塔山,西到帕米尔,南临昆仑山,北至阿勒泰,用汗水浇灌出阡陌农田,用双手捧出粮棉果蔬。他们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对天山南北的绿洲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新疆土地资源丰富,是一块未经充分开发的宝地。根据新疆资源考察的材料,全疆大约还有1000多万公顷荒地可供建设新的绿洲。今后,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必将有更多更美的新绿洲出现在天山南北。
  4.沙漠、戈壁
  新疆的沙漠、戈壁总面积达7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戈壁总面积的55.6%。其中,沙漠面积为4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29.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沙漠面积和沙漠、戈壁面积的58.9%和51.4%。
  在我国,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10大沙漠中,新疆就占了3个: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面积为33.7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面积的47.3%,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7大沙漠之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央,面积为4.8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沙漠;库姆塔格沙漠,位于新疆东部,由罗布泊东南向东延伸至甘肃省敦煌市西部,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各大沙漠中居第九位。除上述3大沙漠外,在伊犁谷地霍城县城西南延伸到中哈边境有塔克尔莫乎沙漠;在焉耆盆地博斯腾湖的南岸和东岸,分别有阿克别勒库姆沙漠和玛尔塔孜宁沙漠;在昆仑山则有世界上最高的沙漠——库木库里沙漠(高程为海拔3900~4700米)。此外,在艾比湖洼地、布伦托海湖盆、额尔齐斯河岸以及一些绿洲中,也零星分布有许多小沙漠。
  新疆的戈壁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地区。其中在天山和库鲁克塔格广阔的山前平原,为洪积或洪积一冲积戈壁,又称为砾质荒漠;哈密以南的噶顺戈壁则为剥蚀戈壁,又称为石质荒漠。
  新疆的沙漠为典型的内陆温带沙漠。东西横亘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使南北疆的沙漠具有迥然不同的特征。在南疆,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代表,年降水量多在50毫米以下,沙漠中心还不足10毫米,是欧亚大陆的干旱中心。这里受西北和东北风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频繁而剧烈。其南缘风沙年均在100天以上,以致沙漠不断南移。从沙漠中残存的汉唐古城遗址推断,1000多年来,沙漠南移了数十到上百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沙丘高大,形态复杂,流动沙丘占85%以上。它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为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性沙漠。这里还有各种特殊形态的沙丘,如金字塔沙丘、穹状沙丘、鱼鳞状沙丘等。在库姆塔格沙漠北部,还分布有我国惟一的一片羽毛状沙垅。从空中俯视,长达数十公里的列列沙埂两侧,又有密布的条条小沙埂,形状宛如巨大的鸟羽,散落在这“飞鸟不敢来”的大沙漠中。在北疆,则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代表。这里由于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缺口,为盆地带来较为湿润的气流,因而年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较多的降水,特别是冬季的积雪,在沙丘上形成较厚的悬湿沙层,为各种沙漠植物提供了维持生命的水分。在这里生存的植物多达300种以上。多种的植物,形成了这里特殊的沙漠景观。尤其在早春时节,各种短营养期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为短命植物和类短命植物),都赶在盛夏到来之前,匆匆地扎根、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惜光阴、争生存,追逐着沙漠中短促的春天。这些植物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薪柴和饲草,而且防止了沙丘的移动,使北疆的沙漠大部分成为固定或半固定型,流动沙丘所占比例较小。
  新疆的沙漠浩茫无垠,但并非贫瘠的一无所有,其中也有丰富的土地、生物和矿藏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沙漠、戈壁地区开拓了许多新的绿洲。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和深入沙漠的河道两岸,先后建立了100多个现代化大型国营农场。荒无人迹的戈壁荒滩上,出现了克拉玛依、奎屯、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塔什店等新型城镇。
  两大盆地的沙漠、戈壁下都有丰富的油气储藏,油气总资源量约为300亿吨以上。著名的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彩南油田,就位于两大盆地的戈壁、沙漠之中。此外,这些地方还有铀、金、铜、铁、硫磺、石膏、硭硝、盐、煤等多种矿藏。
  新疆的沙漠、戈壁中,还是多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动物怡然自得的乐园。以罗布泊周围地区为例,据科学考察队调查,即使不计昆虫在内,现有动物就达120多种,其中包括野生双峰驼、马鹿、普氏野马、鼠类、鹅喉羚、大天鹅、黑鹳、玉带海雕等国家保护动物。这里还是世界珍稀动物野生双峰驼的分布中心之一。
  在新疆的沙漠、戈壁中,也有许多奇异的自然景观,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文明遗迹。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幻景,神奇莫测的响沙,乌尔禾的魔鬼城,罗布泊洼地的雅丹地貌群,幻如魔境的沙漠日出和晚霞,莫不使人兴叹赞绝。沙漠中的古城遗址,更是考古学家向往之地。仅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和沙漠周围,已发现的古城遗址就达40余处。
  浩瀚的沙漠,剧烈的风沙,当然给人类带来许多危害。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人们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梭梭、胡杨、甘草、罗布麻、芦苇等野生植物,被大量樵采,使沙漠化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加剧了。大自然的惩罚,引起了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在许多受到风沙严重危害的地区,已开展了对沙漠的改造、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有“火州”、“风库”之称的吐鲁番盆地腹心的风蚀、流沙地上,经科技人员和当地群众的努力,已建成了一片广达534公顷的生气勃勃的新绿洲。这一科技成果,正开始在南北疆其他沙漠地区大面积推广。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新疆沙漠的面貌将会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沙漠的危害,将会逐渐被削弱;沙漠的财富,将会逐渐被开发;沙漠的魅力,将日益被人们了解和认识。
  三、新疆的气候条件
  1.新疆气候的特点
  唐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说的是新疆之冷;“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岑参),说的又是新疆之热。前者写天山之北,后者写天山之中的吐鲁番。此外,尚有许多古代诗文描写的新疆的奇寒酷暑、雪厚冰坚、风沙弥天等气候景象,看来都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古人见闻均不免于偏狭,文墨复多夸张,因此,这类描绘常常使人对新疆望而却步。其实新疆气候是丰富多样的。
  新疆深处内陆,远离海洋,高山环列,使得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进入,形成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新疆气候具有多种特点,明显的如晴天多,日照强,少雨,干燥,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风沙较多等。
  新疆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干”。因为干,空气湿度低,云雨少,经常是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因为干,太阳供给地面的热量,几乎全部用来加热大地和空气,而地面土壤又很干燥,无法蒸发降温,所以夏季白天温度偏高,到了夜晚,由于戈壁缺少保持热量的能力,地面散热的速度特别快,温度迅速下降,形成昼夜温差特别大。因为干,地面植被相对稀疏,一起风就沙尘飞扬,尤其是戈壁滩上时时有风沙弥漫。新疆这种干燥气候,还突出表现为降水偏少。北疆大部分平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大约为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一半弱。南疆平原区降水量更少,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塔里木盆地内部尚不及20毫米。在吐鲁番盆地,平均每年只有11天下雨,年降水量只有12.6毫米,一般情况,每次下雨充其量仅能把地表淋湿。至于沙漠腹地,有的年份甚至终年滴雨不下。
  但是,新疆也有降水较多的地方,主要是天山山区和阿尔泰山区。这里冬春多雪,夏秋多雨,空气相对湿润,地面植被丰富。天山山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与华北平原相差无几。其中巩乃斯林区附近约达800毫米,几乎与淮河流域的年降水量相等。这些山区不仅降水丰沛,而且每年降水比较稳定,这给山间盆地和山前平原绿洲的农业灌溉用水提供了较充沛的来源。
  新疆气候的第二个特点是冬冷夏热。冬季,由于西伯利亚空气十分寒冷,这种冷空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高空大气环流引导下,就会向南爆发,于是,强冷的西北风像潮水滚滚而来,所到之处气温急骤下降,这就是直接影响新疆气候的寒潮(俗称寒流)。每年冬季,新疆总有几次大幅度降温的寒潮出现。而遭到一般冷空气侵袭的时间就更多了。正因为如此,新疆各地尤其是北疆,冬季温度普遍偏低。例如,拿纬度相近的乌鲁木齐和法国的马赛比较,马赛1月份平均气温为6℃~7℃,草木仍青,清水畅流;而乌鲁木齐,气温却降至﹣15℃左右,遍地银装素裹,滴水成冰,一派北国冬景。乌鲁木齐最冷时达﹣20℃以上,历史上曾出现过﹣41.5℃的极端最低气温。再往北,到了阿勒泰,冬季就更漫长,也更加寒冷。1960年2月21日,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就出现过﹣51.5℃的低温,创全国最低气温纪录。这项记录一直保持了9年之久,直到1969年2月13日,才为黑龙江省漠河镇的﹣52.3℃的低温所刷新。
  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偏高,其最热程度,南疆又高于北疆。最突出的是吐鲁番,那里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为40℃,极端最高气温曾为49.6℃,居全国之冠。如果把最高气温大于35℃的日子定为炎热日,那么吐鲁番一年之中的炎热日平均有100天之多,也是名列全国第一。显然,吐鲁番夏季气温比起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南京还要高出一筹。但前者是干热,白天热,早晚凉;而后者是湿热闷热,昼夜温差小。所以暑天身居火焰山下,反而比在长江边好过一些。至于北疆各地,夏天都比较凉爽。所以,此时是新疆旅游避暑的黄金时节。
  新疆气候的又一特点是气温日较差大(每昼夜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一般是白昼气温升高快,夜里气温降幅大。许多地方最大的气温日较差在20℃~25℃之间。在具有干旱沙漠气候特征的吐鲁番,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4.8℃,最大气温日较差曾达50℃。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的若羌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6.2℃,最大气温日较差达27.8℃。一天之内好像经历了四季变化,白天只穿背心仍然挥汗,夜里盖上棉被方能安眠。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瓜果的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所以新疆的甜瓜、西瓜、葡萄、杏、桃、梨等都特别甜美好吃。
  日照丰富也是新疆气候的一大特色。新疆全年日照时间在2550~3500小时之间,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前列。日照丰富加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棉花等喜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良好的作用。
  新疆不仅日照充足,而且地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能量也较大,在全国仅次于西藏而名列第二。据测算,整个新疆大地全年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总能量,比1980年全世界发电机总容量还多100倍。但是新疆各地情况不一,总的说来,新疆年日照总辐射量从东南向西北随着纬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少。年总辐射量最大的地方是哈密,最小的地方是北疆的乌苏、精河、克拉玛依一带,这与当地风沙的多少有关。在塔里木盆地西南角的和田一带,由于浮尘的时间长,太阳总辐射量也相对减少。
  新疆由于山口、隘道众多,在冷空气入侵时容易出现大风,这是新疆气候的又一个特点。各地起大风的时间多在春季。铁路沿线的阿拉山口、吐鲁番西北部的“三十里风区”、哈密十三间房一带的“百里风区”等地,全年八级以上大风日数超过100天,曾经出现过飓风阻塞火车运行的事故。克拉玛依的全年大风日数也有75天之多。这么多的大风对交通运输、生产、生活都有妨碍。风多风大有其害,也有其利,如果把风能利用起来转换成热能、电能,就会造福于人类。风能的优点是取之不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新疆是多风地区,风次多,延续时间长,年风能理论蕴藏量为3万亿千瓦小时左右。风季一般为3~6月及8~9月,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和东北风,风力一般5~9级,最大10~12级。新疆利用风能资源已起步,现拥有亚洲最大的达坂城风力发电场,未来开发潜力很大。
  新疆的气候资源是得天独厚的,光能、太阳能、风能利用的前景,无疑是广阔而美丽的。
  四、新疆的冰川、河流、湖泊
  新疆冰川资源丰富,有大小冰川约1.86万条,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面积的42%;冰川储量2.58万亿立方米,有“固体水库”之称。
  新疆有大小河流570多条,山泉270多处,2001年地表水总径流量96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692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可采量为204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河、渭干河、克孜河、玛纳斯河、盖孜河、孔雀河、特克斯河、乌伦古河、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等,除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外,其余河流均是内陆河。塔里木河全长2179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
  新疆湖泊众多,其中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139个,水域面积5504.5平方公里,主要有博斯腾湖、乌伦古湖、赛里木湖、艾比湖、天池、喀纳斯湖。其中博斯腾湖水域面积98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新疆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355.45万千瓦,大约相当于西北其他四省区的总和,仅次于西藏、四川、云南,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水能资源853.51万千瓦。
  第二节 新疆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一、新疆开发历史的简要回顾
  从考古发现来看,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全疆各地多有分布,表明当时人们是以狩猎和游牧为主,频繁迁徙。而且这些遗址中的一些文物与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同类遗址文物有相似性。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新疆与这些地区已存在一定的联系。另从疏附、阿克苏发现的以磨制较大石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来看,反映出当地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新疆城镇兴起的历史最早是西汉时期西域城郭诸国。当时南疆已进入农业社会,在水资源丰富的河流下游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形成人类活动密集的绿洲地带。“西域三十六国”主要是依托绿洲形成的。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兴盛,西汉政府在当时的龟兹国乌垒城设置最高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与南疆不同的是,北疆为广阔草原地带,以牧业为主,因“逐水草而居”,城镇很少。随着唐朝在北疆设置北庭都护府,并在东疆地区实行了郡县制,北疆和东疆城镇逐渐增加,经济得到发展。随着清政府在北疆伊犁地区设置新疆军政最高机构——伊犁将军府,伊犁九城和塔城成为清朝新疆商业较发达的区域,迪化(今乌鲁木齐)、古城(今奇台)、巴里坤等地随着屯田移民,人口增多,经济得到发展。清朝后期的新疆屯田,特别是民国前后大规模的民屯以及解放后各种形式的屯垦移民,由于移民绝大多数安置在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一带,因此这一区域经济实力迅速发展壮大,以首府乌鲁木齐尤其突出,并带动了其周围区域的发展。
  历史上南疆以农为主,北疆以牧为主。
  天山北麓一带经济开发与发展较快。新中国成立后,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抓紧粮食生产,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一步确立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指导思想,强调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在大规模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的基础上,各地根据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调整了农业结构和布局,使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地域优势得以发挥,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伊犁河谷平原、天山北麓等地的商品粮基地,结束了南粮北调的局面。南疆地区在粮食自给、小区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植棉优势,开辟了新兴甜菜产区,加快了瓜果、农区畜牧业、蚕桑业的发展;北疆地区在巩固粮食、油料生产和草原畜牧业优势的同时,建成了北疆优质陆地棉区和全疆最大的糖料基地、优质甜瓜外销基地,城郊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亦获得较快发展;东疆地区建成了棉花、葡萄、甜瓜等特种作物基地,地域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在加强北疆山区森林的管护和合理采伐的同时,大力发展平原农田防护林、经济林,保护荒漠胡杨林、灌木林。
  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工业生产几乎都在天山北麓经济带的乌鲁木齐至克拉玛依一线。1955年这一地带的工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达4.47亿元,占同年全疆工业总产值的78.8%,以粮食、棉花为主的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南疆各片绿洲,而畜牧业则集中分布在西北疆草原牧区。
  从自治区成立至1978年的23年间,新疆工业布局总的格局变化不大,仍集中于北疆地区,特别是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一线。1978年该地带工业产值占全疆工业总产值的73.5%,其中重工业产值占全疆的83%,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等地;轻工业产值占全疆的62%,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等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提出了“依托天北,扶南促北,强化重点,有序展开”的区域战略布局方针,通过合理分配投资,逐步改善了生产力布局。“七五”以来,随着新疆“一白一黑”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自治区在继续重点发展天山北麓工业的同时,加快了其他区域的工业建设,使全疆工业布局初步得到调整。在搞好准噶尔油田挖潜、扩建的同时,加快了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此外,还新建了泽普石油化工厂,初步改变了成品油、化肥由北南调的局面。煤炭工业在继续扩大乌鲁木齐、哈密等地煤炭基地建设的同时,在伊犁和南疆地区建设了一批中小型煤矿,初步扭转了北煤南运的局面。电力建设按照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布局方针,在全疆各地建成了一批大中小型电厂及其相关电网。原材料工业以天山北麓为依托,逐步向外拓展。初步形成了以乌鲁木齐、独山子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基地,吐鲁番、哈密盐化工基地,乌鲁木齐橡胶加工和钢铁工业基地,阿勒泰、伊犁黄金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乌鲁木齐、库尔勒建材工业基地,巴音郭楞、哈密等非金属工业基地。各地都还发展了具有资源特色的轻纺工业、食品加工业。
  二、影响新疆生态环境的主要自然因素
  1.新疆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抱,降水量少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抱,总的地貌轮廓是“三山夹两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距太平洋4300公里,西距大西洋6900公里,北距北冰洋3400公里,南距印度洋2500公里。新疆北面为阿尔泰山山脉,由西至东南走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南面为昆仑山脉,从西向东有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天山山脉一般海拔3000~5000米之间。三大山脉夹持着两大盆地:北疆的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与昆仑山之间,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据自治区气象部门的资料统计,新疆年均降水2429亿立方米,占大气层水汽量的17.6%。南疆平原地区年均降水量为40~60厘米,北疆平原地区年均降水量为150~250厘米,因此,南疆属于典型干旱区,北疆属于干旱、半干旱区。
  2.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缺水干旱
  新疆河流绝大部分是内陆河,河流水源多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新疆大小河流多年平均总径流量884亿立方米。其中年径流量大于10亿立方米的河流有18条,占河流总数的3%,年径流量为534亿立方米,占新疆总年径流量的60.4%,其余多为分散的小河,水量少,流程短。新疆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72亿立方米,有实际利用价值的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其补给量为395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252亿立方米。新疆的湖泊多为内陆湖和咸水湖,只有河流中游的中继湖(如博斯腾湖、喀纳斯湖、天池等)一般为淡水湖,可用于灌溉。新疆冰川储水量25883亿立方米,夏季气温上升,高山冰雪融化,补给河流水量,冰川是“固体水库”,每年消融量为170亿立方米,占总径流量的21%左右。
  近50年来新疆河流来水总量比较稳定,在820~900亿立方米范围。但降水量和地表水总量分布极不均匀,若沿策勒—焉耆—奇台划一线,将新疆分为面积相当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其西北部降水量约为全疆的80%,地表水资源量占全疆地表水总量的93%,东南部降水量仅占全疆降水量的20%,地表水资源量的7%。新疆各季来水量差别也很大,夏季(6~9月)来水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70%,春季(3~5月)只占10%~20%。所以,4~6月份若水量不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东南部特别干旱,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生态环境影响极大。
  3.荒芜土地面积大
  新疆国土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因缺水干旱,耕地和园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8%,林地占1.68%,牧草地占28.91%,加上城镇居民及工矿用地,水域和可开发用地等实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0.59%。沙漠、戈壁、裸露地、重盐碱地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59.41%。草场虽然较多(4800万公顷),但99.5%是天然草场,0.5%是人工和改良草场,草场总面积中一半是荒漠草场,草原生态环境很脆弱。
  新疆耕地中95%靠灌溉,只有5%是旱地。新疆大小绿洲有1000多个,现有绿洲面积虽然达到7.07万平方公里,但只占土地总面积的4.2%。
  以上自然因素决定了新疆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繁重。因此,在利用自然资源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要慎重对待,充分考虑本地条件。
  三、人工绿洲的拓展及其天然绿洲的保护
  在西部大开发中,新疆开发建设机遇难得,前景广阔。新疆是我国国土大区,资源大区,开发潜力巨大。绿洲是荒漠中有可靠外来水源供给(非天然降水)、草木繁茂或生产发达、人口聚集繁衍的生态地理景观。按其功能和人类干预的程度可划分为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两大类。人工绿洲是干旱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进一步开发的根据地。21世纪,伴随西部大开发,新疆绿洲的拓展前景如何呢?这是个关系到全局的大问题。
  1.绿洲扩展——干旱区开发的主要标志
  西部开发,最重要的是水土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开发,科技与人才的开发。在新疆,历代的开发总是以水土开发为主要内容。在近半个世纪里,新疆开发更以人工绿洲扩展为标志,成为历史上绿洲规模发展最快、增长最大的时期。据推算,1949年,新疆人工绿洲面积大约为2.05万平方公里,而目前人工绿洲面积约为6.2万平方公里,是1949年3倍,平均每年增加人工绿洲达862平方公里。然而人类在开垦荒漠草场或在戈壁荒滩上营建人工绿洲的过程中,有时也会付出牺牲天然绿洲的代价。
  2.未来新疆人工绿洲拓展的基本思路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大举开发,人工绿洲的开拓和扩展是不可避免的。但开发的理念和模式应该创新。
  未来30~50年,将是新疆开发建设机遇更多、前景更好的时期。新的开发建设要以现有的人工绿洲为依托,未来人工绿洲的扩展一定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以增加人口承载力和大幅度提高绿洲综合经济实力及显著改善人工绿洲的生存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为基本目标,确立高起点的绿洲开发模式,坚持“以内涵深度开发带动外延广度开发”的方针。今后扩展人工绿洲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针是:注重质量,高标开发;确定重点,适度拓展;巩固已有,深挖潜力;新建示范,重在优化。
  3.重视和保护天然绿洲
  在大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天然绿洲的保护,因为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互相有割不断的联系。有关新疆天然绿洲的消减趋势尽管一时拿不出可靠数据,但可以断定,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开发强度的提高,人工绿洲面积的不断扩张难免要挤占和取代一部分天然绿洲。有限的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利用势必会减少天然绿洲的水源供给,局部天然绿洲的萎缩与消亡,如同以往干旱区湖泊的退缩一样,实在是难以避免和遏制的。
  中亚地区,从巴尔喀什湖到咸海;新疆平原地区湖泊(多为吞吐调节制湖或河流尾闾),从罗布泊到玛纳斯湖,从艾丁湖到台特玛湖,这些中亚内陆湖泊都经历着同样的命运;逐渐萎缩,甚至消亡。20世纪50年代,新疆综合考察结果,湖泊总面积为8800平方公里;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调查的新疆湖泊面积为5505平方公里,减少37.5%,减少的绝大部分是平原湖泊。这表明平原湖泊在几十年里减少了1/3。如果考虑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已建成的48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新增水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大部分也在平原地区),这等于新增了人工绿洲中的“库塘水域绿洲”。扣除这一转化因素,湖泊绿洲也退缩了15%,平均每年缩减30平方公里,可以说整个天然绿洲减少的幅度不会低于这个数。干旱区湖泊环境变化的这种命运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既要承认既定的事实,又绝不能任其退化下去。天然绿洲是人工绿洲的天然防线和屏障,天然绿洲一定要保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度”。而且哪些可以容许其消亡,哪些必须严加保存保护,当代人和未来开拓者一定要用战略眼光作出科学的筹划和理智的选择。
  四、绿洲生态保护与荒漠化防治
  新疆平原区降水稀少,荒漠面积约占平原区面积的87%。发源于山区的河流,孕育出植被繁茂的平原绿洲,平原绿洲的“根”深扎在山区。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三大山系,山地面积86.6万平方公里,高山冰面积2.6万平方公里,贮水2.8万亿立方米,冰雪融水占河流径流量的30%~60%。山区年降水量约占全疆降水总量2429亿立方米的84.3%。如果没有高大山区在发挥“湿岛”作用,新疆的自然环境就会像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
  从生态学角度讲,新疆的绿洲或绿洲群是依赖外源性水源而存在的生态系统。由于面积相对狭小的绿洲被面积广大的荒漠分割、包围,易受沙漠、盐碱、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在干旱区,荒漠和绿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共生共存的格局。绿洲作为干旱区人类生存的基地,得到长期精心经营,其内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然而,在人口增长压力和利益的驱动下,人类不断扩大绿洲规模,蚕食荒漠植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次生荒漠化发展。人类活动不仅改变了绿洲内部的生态结构,而且破坏了绿洲与荒漠的生态平衡,部分地区呈现出绿洲与荒漠极端对立的局面,形成悬殊的生态位差。近50年,新疆绿洲有较大扩展(现有绿洲约7万平方公里),对自然的索取甚于保护,新疆次生盐渍化面积占现有耕地的1/3,水体面积减少近1/2。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山地水源涵养功能弱化以及环境灾害频发危及绿洲安全,已成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协调新疆绿洲农业稳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1.遵循干旱区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生态规划,加快编制全区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并列入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计划,确定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优先地位,在国家支持下,组织力量全面实施。
  2.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力度,重点加强天山与阿尔泰山水源涵养林保育、塔里木河“绿色走廊”保育、博斯腾湖与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保育、天山北麓绿洲经济带生态安全保障和三大油气田的生态环境建设。
  3.绿洲内农业稳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调整耕地使用结构,合理调减粮食等种植业用地,增加饲料、饲草用地比例和草地、防护林网的面积,一般应逐步形成两方面各占50%左右的格局。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水资源的农业使用效率和土地的经济产出率。限制高耗水作物种植,发展精细农业和特色农业。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与发展有效益的生态环境产业相结合,发展优质高产的林果业和草业,建立畜牧业基地,加强农牧结合,提高经济效益和居民收入。
  4.建立生态示范区。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示范性经济区域。开展以县域为单位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有针对性地选择农业生态、乡镇工业、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恢复、防止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类型,精心实施,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五、新疆人居绿洲生态环境趋向良性
  新疆环保局的统计显示,近5年来,虽然新疆大地整体荒漠化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但新疆人居绿洲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良性转化。这是他们在搞新疆生态环境宏观规划时所得出的结论。
  新疆是典型的绿洲经济,因为近年降雨量的增加,更由于西部大开发后新疆人生态意识的增强和人工绿化的种种努力——荒山绿化、人工种树、退耕还林,新疆南北疆所有人居地区的绿地都在扩大,所有绿洲系统的农林牧区都增加了绿色和扩大了绿意。
  截至目前,新疆已有11个地州、80个县市实现了林网化,45个县市实现平原绿化,93%的农区做到了林网的有限保护。
  据统计,全疆绿洲森林系统的森林覆盖率,已由12%上升到14.5%。走过乌鲁木齐、石河子、伊犁、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一片片新的绿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如果说,先前的时代,新疆人曾破坏过环境,那么,新时期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新疆人在建设环境,美化生态。
  绿洲生态系统的良性转化,对气候改善、居住环境改善、人们心态的改善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节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疆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由新疆绿洲生态和绿洲经济的区情决定的
  绿洲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不可自我修复性的典型特征。绿洲生态系统是绿洲经济活动的源泉,绿洲经济是一种直接与生态系统相联系的经济,具有典型的生态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意味着绿洲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绿洲生态系统的循环转换以及与这种循环转换相联系的各种条件,如自然资源、交通、通讯等。只有这些条件得到合理的配置,才能促进建立一个向更高生产力层次发展的绿洲经济结构。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绿洲的经济活动只有遵循绿洲的生物群落组合和能量转化的规律,绿洲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绿洲的经济才能顺利发展。超越了绿洲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破坏了系统内部聚居与扩散的物质正常循环,建立在这一特定空间之上的经济活动,将会因为物质基础的崩溃而无法进行下去。
  新疆绿洲生态与绿洲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目标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新疆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目前,新疆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的过渡阶段,推进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是新疆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实践已经证明,在新疆这样一个生态环境脆弱、某些资源并不富足的地区,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推进工业化,不仅资源难以支撑,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新疆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途径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具体体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消除贫困,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与永续再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有利于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新疆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生态环境建设
  近20年来,在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新疆的环境保护和建设成就斐然。主要表现在: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及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重大环境问题形成了广泛的共识。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执法氛围。多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相继启动和实施,如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天山和阿尔泰山百万亩山林再造工程、防治荒漠化工程、塔里木河干流治理工程、“13211”环保行动计划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新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为大规模展开生态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累计人工造林面积25.5万公顷,封育恢复荒漠林52万公顷,其中恢复改造胡杨林42万公顷,新增4万公顷,人工绿洲面积扩大。全疆85个县市及131个农牧团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治理盐碱地47万公顷。累计建设人工草地80万公顷,改良草地96万公顷,围栏草地60万公顷,全疆近70%的牧民摆脱了天然畜牧业,实现了定居、半定居。
  当前新疆正处于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方面,随着自然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以及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无疑会给新疆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发展观由主要强调经济增长转向注重可持续发展,已将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新疆大开发的重点领域,正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面对压力,实施这些重大工程对于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改善新疆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具有现实意义。
  1.山区天然林保护工程
  新疆地表水资源总量的89.7%来源于山区,山区天然林资源,是巨大的绿色水库。新疆山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大山系国有林及林中空地、疏林地、林缘下限外延150米及火烧迹地、采伐迹地、退耕还林等地段上进行。计划公益林建设总规模为76.49万公顷,工程期为1998~2010年,平均每年人工造林3500公顷、森林抚育4340公顷,人工促进天然更新7000公顷,封山育林4.4万公顷。项目的实施将恢复天然林资源的良好生长,增加水源涵养作用,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
  2.两大沙漠边缘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新疆两大沙漠边缘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项目,以塔里木盆地南缘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漠化治理为重点,目的在于从根本上遏制风沙蔓延的趋势,消除风沙危害,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项目建设总规模为393.53万公顷,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防护治理工程建设规模为152.67万公顷,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保护治理工程建设规模为240.86万公顷。在总规模中,营造防风固沙林58.67万公顷,飞播造林3.67万公顷,封沙育林育草179.26万公顷,植被保护151.93万公顷,同时建立配套的种子、苗木繁育基地。
  3.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工程
  近几年,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建设源流,改造上中游,拯救下游”的方针,以源流灌区节水、地下水开发和塔里木河中下游综合治理为重点,以合理调整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为突破,保证干流沿岸及中下游“绿色走廊”的生态用水,有效扼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远期,以源流山区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和干流上游治理为重点,保证源流向干流的输水和干流上游的合理用水;适时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逐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塔河水利工程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可控性为突破口,通过源流区节水工程、地下水工程和在上、中游修建堤防工程、分水枢纽工程、引水工程、水库防治工程,使三源流汇合处向塔河干流年平均输水46.5亿立方米,并确保向大西海子以下输水3.5亿立方米,满足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天然植被恢复和更新用水。塔河林业生态工程以引洪封育、恢复荒漠天然林为突破口,以提高胡杨林郁闭度和覆盖率为重点,到2005年,恢复和保护荒漠天然林60.42万公顷,其中胡杨林44.66万公顷,退耕还林1.43万公顷,人工造林1.43万公顷。到2010年,再恢复和保护荒漠林103.78万公顷,其中胡杨林42.5万公顷。草地生态工程以引洪封育天然草地和人工种草为突破口,以保护和恢复荒漠草地,提高草地盖度和改善生长状况为目标,到2005年,改良天然草地5.33万公顷,发展人工草地2.13万公顷,建立经济植物保护区2.06万公顷。
  4.节水灌溉工程
  新疆农业属于典型荒漠生态环境的绿洲灌溉农业,水利是新疆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走以节水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的道路,是实现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解决新疆农业干旱缺水问题,加快新疆水利建设步伐,尽快满足工农业生产对水需求的客观需要。
  新疆节水灌溉项目主要以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改善和增加灌溉面积为目的,项目主要在9个地、州(市)、34个县(市)建防渗渠道1274公里,更新和改造机并2296眼,推广田间节水灌溉11万公顷。工程实施后,每年可增、节水量8.67亿立方米,调整种植结构面积9.38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1.05万公顷,发展经济林3.38万公顷。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地改善灌溉体系和绿洲及绿洲边缘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5.艾比湖区域生态保护与整治工程
  艾比湖区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旨在扩大湖水面积,扼制天然植被衰退,减少风沙浮尘天气,减缓沙漠扩展速度,抑制艾比湖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十五”期间,艾比湖区域综合治理工程以防风绿化、治理艾比湖干涸湖底和发展节水灌溉、稳定湖泊面积为重点,加强荒漠植被保护和恢复、治理沙源,初步扭转艾比湖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尽早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进一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两方面对水资源需求,使区域生态环境全面好转。
  6.生态环境监测网建设项目
  新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被破坏,恢复十分困难。因此,建立一个系统的、监测项目齐全、覆盖全疆而且信息传递及时有效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新疆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的监测,随时掌握生态环境的最新动态,进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新疆生态环境监测网的建设,包括环境资源卫星地面信息接收处理站、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中心、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牧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水文环境监测系统及气象监测系统等在内的综合性环境监测网。主要内容为建立80个生态环境监测站、40个无人职守自动观测站。建成区—地—县—监测站信息传输网。生态环境监测网建成后,能掌握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状态并做出变化预测,为政府及决策部门提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科学依据。
  7.博斯腾湖水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
  东泵站引水工程:配合西泵站引水工程加大湖水横向环流,加速湖水循环,促进湖水淡化,改善水生生物生态环境,提高孔雀河供水的保证率。
  焉耆盆地水源地工程:通过开采地下水,使焉耆过丰的地下水位降低3米左右,增加入湖淡水,使博斯腾湖水矿化度下降至1.16g/L以下。
  博斯腾湖芦苇湿地恢复工程:重点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主体芦苇的面积,增强其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为其他生物种群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加大对湖区废水治理,并通过水利工程,使入湖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入湖水质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农田废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入湖盐污染物消减率达到40%以上。
  8.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工程
  新疆生物多样性富有独特性,在我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构成中具有重要地位。新疆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包括建成8个自然保护区(目前已建成2个),10个野生动物禁猎区,2处湿地保护合理利用示范区;建设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包括野生动物繁育救护中心21个,珍稀动植物培植基地4个,濒危物种种质基因库1座。通过这些工程建设,将建成一个结构比较合理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管理网络,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将发挥重要作用。
  9.鲁木齐市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乌
  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的治理主要针对煤烟型污染中的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通过改变燃料结构和利用方式,发展集中供热、热电联供,推广燃气、燃油及其他清洁能源的使用,逐步形成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到2005年,冬季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控制在300微克/标立方米。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完成市南区、市中区和市北区3个集中供热片区的建设工程,使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70%;加快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建设,使日供气达到30万立方米,积极扩大工业、服务业等用气规模,同时不断扩大液化石油气供应量,使城市气化率达到99%。“十五”期间,工业治理结合“一控双达标”工作,实施在线监测,全面稳定达标工程,对锅炉烟尘的治理主要侧重于引进、推广先进炉型和技术,采用新型高效除尘设备;水泥行业要逐步将熟料生产迁出市区,向原料地转移;下大力气治理汽车尾气,提高汽车尾气达标率。
  三、自然保护区
  新疆共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2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保护面积20.42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土地面积的12.3%。建成森林公园4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个。
  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近年来,新疆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同时,全区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投入显著增加,污染物排放基本得到控制,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保持了生态环境整体稳定和局部改善。但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中,来源于工业的污染物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新疆按照国家“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的总体设想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把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使大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相协调。加强对天然林、草地和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加大退化草地的治理力度,加快湖泊湿地生态综合治理。抓紧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遏制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扩大的势头,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力度。
  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近几年重点实施六大工程。
  1.抓塔里木河干流中下游治理,通过加强管理,兴修控制工程,整治疏浚河道,保护胡杨林和草地等措施,基本控制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重建“绿色走廊”,保护新疆与内地的战略通道的畅通。
  2.全面开展塔里木盆地南缘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漠化治理,加强对荒漠植被保护,采用生物治理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推动生态林、经济林、防护林建设,遏制两大盆地南缘沙漠化的趋势。
  3.积极进行艾比湖区域生态保护整治,严禁毁林开荒,发展节水农业,建设防风林体系,通过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增加生态用水,稳定湖水面积,改善湖区水质,使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4.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对山区天然林的采伐,制止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加大对平原天然林的封育和恢复力度,扼制新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5.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有利时机,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积极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绿洲生态环境。
  6.实施乌鲁木齐以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变城市能源结构,积极采用清洁能源。推广集中供热,加快治理现有大气污染排放源,从严控制重污染工业的发展。保护饮用水源,防治水资源污染。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