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22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古道
分类号: K928.6
页数: 10
页码: 7-16
摘要: 本章记述阿克苏地区古道的形成,经历过原始人行小径、驮马路和马车大道三个历史阶段。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又都和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 阿克苏 古道 交通

内容

阿克苏地区古道的形成,经历过原始人行小径、驮马路和马车大道三个历史阶段。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又都和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古代,居住在龟兹、姑墨、温宿的土著民族为了繁衍、生息,在简单的生产劳动中,于山麓水畔踏出了人行小道。随着农牧业生产及其发展的需要,各部落、村落之间驮马路得以开通,牛、马驮运亦随之发展。尤其是汉唐时期,由于中央王朝与西域诸国往来频繁,驮马干道多开辟为车马大道,而且,沿线多设驿站,修筑烽燧。近代,清政府在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同时,以较快的速度修缮道路和驿站。自此,阿克苏城乡之间的驮马路逐步拓宽为车马大道。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道路、关隘、桥梁和路旁树木、标志等设施逐年增加,管理机构也日趋完善。
  第一节 丝绸之路
  一、汉代道路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王朝之命出使西域,随即凿通丝绸之路。后经发展,丝绸之路形成南北两道。南道由玉门关经楼兰,沿塔克拉玛干南缘,昆仑山北麓向西南伸延;北道出玉门关经高昌至焉耆,沿塔里木河西行,过轮台,即进入本境内的龟兹、姑墨、温宿,再经疏勒,越铁列克山道,至大宛、康居。
  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汉王朝为了巩固边防,发展同西域诸国的联系,设置西域都护府于乌垒,代表中央政府统辖西域。从此,龟兹东入中原,西通西域各地的道路畅通,并日趋繁荣。赴西域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一岁中使多者十余辈,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西域各国到中原“通货市买”的商贾,亦络绎不绝于途。正如《后汉书》载:“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
  汉代由都护治所通往乌孙的道路,是从西南天山沿托什干河谷通过的。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都护甘延寿与副都护陈汤发兵康居,袭杀郅支单于,甘延寿由北道取赤谷,即经此路线。这条道路还盛传着龟兹王绛宾与乌孙公主联姻的佳话。
  东汉年间,由于北匈奴的多次入侵,以及河西,陇右羌氏对西域的侵拢,自汉建武至汉延光年间,西域交通曾有过“三绝三通”。
  东汉初,匈奴侵扰,由龟兹通往长安途经车师前王庭至楼兰的道路中断。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汉明帝派奉车都尉窦固和耿忠等率河西及羌胡兵12000余人进驻伊吾一带。派班超到鄯善、疏勒、姑墨等地,协助诸国驱逐匈奴监护使,姑墨、龟兹至中原交通得以恢复。
  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沿天山北麓特克斯河谷西行至赤谷城的丝绸之路新北道形成,经本境的原北道随之改为中道,但因东汉王朝停止伊吾屯田,迎还都护和戍己校尉,龟兹与中原交通又告中断。
  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东汉王朝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居龟兹它乾城,西域交通又得以畅通。
  公元102年,匈奴占领车师前王庭,中原通往西域交通再次中断。
  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班勇为西域长史,联合鄯善、龟兹、姑墨等国驱逐匈奴,第三次打通了龟兹通往内地交通。史称:“三绝三通”。
  二、唐代道路
  唐代,中原王朝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经济日益繁荣,促进了交通的发展,经过本境的丝绸之路,比汉代更加繁荣并有新的发展。
  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原置于交河城的安西都护府移于龟兹,自龟兹东至焉耆镇守800里,南至于阗镇守2000里,西至疏勒镇守2000里,北至突骑施界鹰娑川镇守1000里,东北至北庭府2000里,西南至吐蕃界800里。本境成为联络西域各府、州、县的交通枢纽,也是唐代通往西亚、欧洲的孔道。
  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憬率兵万余人,出龟兹西经跋禄迦数千里到拔汉那国,打败大食和吐蕃联军。
  唐代初叶,新开辟了一条自安西经拔达岭、热海至碎叶通道。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随同商队去印度取经,途经瓜州,至伊州、高昌,再循天山南经阿耆尼、龟兹、跋禄迦,逾凌山至碎叶城,渡缚刍河而入印度。玄奘途经本境,一说由别迭里山口逾天山,一说由木素尔达坂逾天山。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代开辟的由伊州至恒罗斯城通道,其通行本境路线及里程为“由赤岸守捉百二十里至安西,西出拓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入俱毗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罗城,一日威戎,一日姑墨州,南临思浑河。渡拨换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二十里至胡芦河,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日于视,一日温肃州,西北三十里至粟楼峰,又四十里至拔达岭(今别迭里)”。
  唐代,还设碎叶道以取代汉代的天山北道。碎叶地当弓月、龟兹、恒罗斯三城之间,是唐代西部边区的军事重镇之一。
  唐代的弓月道是由龟兹到弓月的南北通道,直接由托木尔峰地区穿越。弓月道是南通龟兹,东通北庭,西通碎叶的交通要道。按今地名路线是由库车西出,经木扎特达坂冰道过汗加依拉克、昭苏、伊宁至霍城一带。
  第二节 驿路
  一、传亭
  汉代,中央政府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加强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在西域各重要通道均设有“传”。西域统一后,中央政府为了保护出使外国和外国来长安朝贡的使者及商贾,在沿途重要地点专门设置了“亭”。其作用是:一方面管理治安,更主要的是供国内外使者和传递公文者食宿之用。据史料载:阿克苏境内设有龟兹亭、姑墨亭、温肃亭、尉头亭。
  汉桓帝永寿四年(公元158年),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孟伯山等6人,在阿悉言城东北喀拉达格山修凿40里山道设列亭,并作“刘平国列亭诵”,刻石置碑,至今犹存。
  二、馆驿
  唐代,为了推行政府的政策法令,促进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在西域各条主要通道沿途设驿,“供行人酒肉”,30里设一驿,其他大路则设馆。各馆驿中均备有马、牛、驴、驼等交通工具,各驿设长1人。据史料载:本境内设有济浊馆、褚者馆、葭芦馆。
  为维护交通安全,在通西域的各道中还设有“尊”、“镇”、“守捉”、“锋”、“戍”等军事机构,人们往来必须持有各级官府颁发的“过所”(通行证),如无过所,即拘留查究。
  三、长行坊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龟兹、拨换、温宿设有长行坊,备有骆驼、马、牛、驴、骡,供官吏及一般人员乘载。以马最多,因此长行坊也称马坊。长行坊的组织机构内有收马所、长行群、槽。为便于管理,还设有群头、槽头、马兵、驴子、兽医、检牧人、押官、长行典、专当官、检校长行使、检校官等管理人员,均归都护府的兵曹管辖。
  长行坊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牲畜均建立“帐案”,其颜色、性别、年龄、物证、肥瘦、字印和死亡等情况均有登记。牲畜死亡要层层申报、公验、审批,如发生错误,有关人员要受处分或赔偿。
  长行坊是与驿馆并存的交通机构,是当时行之有效的管理交通运输的措施之一,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
  四、驿站
  清朝,驿站的管理比汉、唐又进了一步。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与大小和卓叛乱之后,为传递军令及文书,在交通沿线置军台。每台置外委1人,字识兵1人,供差兵4~5人,翻译等若干。军台除置差马外,并备牛车以便运输。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改军台为驿站,并在很多方面有了加强和改进,按各站距离远近、任务繁简制定了人员、马匹及经费支销定额。规定:每站驿书1人,月支工食银4两8钱;马2匹,马夫1人,月支工食3两;马月支草料银2两4钱;每驿月支油、烛,纸张费银3两。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阿克苏境内计有58个驿站编制,共有驿书58人,马夫268人,马532匹,岁支经费白银32552.40两。
  五、烽燧
  汉唐时期,为保边防和行旅安全,在西域沿城障处驻兵,置烽燧作通信联络,遇有警讯,驻兵速即用烽燧报警,一时狼烟四起,烽火连天,迅速而及时地将军情传至都护府。一般一烽燧有烽帅一人,烽卒数人。本境内现存有两条烽燧线,近10座烽燧遗址,间隔距离在50公里或30公里左右。著名的有克孜尔桑哈烽燧、羊达古都克烽燧、奇浪烽燧等。克孜尔桑哈烽燧是目前全疆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的烽燧,它位于库车县城西10公里处,高约16米,顶上望楼木栅残迹仍存,建于汉代,现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 清代官道
  一、干支道路
  清王朝为了巩固边防,加强对边疆的统治,在新疆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修建新路,拓宽旧道,形成一个新的交通网络,人称官道。清代官道均为土路或沙石路,建有木桥和木涵洞,其干支道路可通行大型马车。官道的形成方便了军队、商贾及百姓往来。清军一幕僚途经乌什时,在燕子山上题书:“远迈汉唐”四个字,颂喻时事盛如汉唐。
  吐喀路(吐鲁番—喀什),阿克苏道辖段共18站,计1570里。吐喀道路由吐鲁番起60里至布千台驿,又60里经托克逊驿、焉耆府底驿、库尔勒驿,由布古尔驿100里进入本境阿尔巴特驿,70里至哈尔巴驿,70里至托合鼐驿,70里至库车厅底驿,70里至托合拉旦驿,110里至黑色尔驿,40里至赛里木驿,100里至拜城底驿,50里至鄂依斯驿,80里至察尔齐驿,180里至哈拉玉尔滚驿,60里至扎木驿,80里至温宿府底驿,30里至阿克苏驿,80里至温巴什驿,60里至萨伊里克驿,80里至乔里乎图驿,100里至齐栏驿,120里入喀什界。
  阿—乌道路(阿克苏—乌什),共5站,计300里。由阿克苏北30里至温宿府底驿,折西北30里至温泉驿,又折西南80里至虽雅力史驿,住西80里至洋海驿,又80里至乌什厅底驿。
  阿克苏—特克斯道路,共11站,计790里。由阿克苏起30里至温宿州底驿,80里至扎木驿,80里至阿尔巴特驿,80里至和约伙罗驿,70里至图巴喇特驿,50里至瑚斯图托海驿,80里至塔木哈塔什驿,120里至噶克察哈尔海驿,60里至河东格尔驿,60里至沙图阿满驿,80里至特克斯台。
  另有库车至沙雅120里,库车至托克苏80里,托克苏至沙雅40里。
  二、州府县属大道
  库车厅属道路城东80里至托合鼐驿,又70里为哈尔巴驿,70里阿尔巴特驿,45里拉依苏河即接轮台西境官道;城南70里至长兴八扎即接沙雅北境官道;城西40里至夏德即卡伦,30里托合拉旦驿,20里托和拉旦达坂,即接拜城北境官道。
  沙雅县属道路城北10里至鄂根河,15里排先巴扎,50里亮格尔驿,20里即接库东南境官道;城东南320里至塔里木卡伦而通于阗;城西南320里至赛拉里克卡伦通温宿;城西北280里至铁吉克卡伦通拜城。
  温宿府属道路城东5里处接温宿县境官道;城南30里过浑巴什河,25里至小巴扎,又折西南40里至色克索尔里克即接柯坪境官道;城北15里即接温宿县境官道。
  温宿县属道路城东20里至栏干,25里西莲池村,20里栏干村,15里扎木台驿,2里亦克其沟,15里野克怡坎沟,10里乌洛呼雅沟,30里栏干(与前处栏干同名异地),3里哈喇玉尔滚驿,10里求里塔里达坂,70里至托和夸旦即接拜城境官道;城南15里即接温宿府官道;城西8里过汤那哈克河,20里格梭婆那村,2里瑚玛喇克河,5里托和山格村,30里虽雅里克驿,15里恰克拉克庄,25里唐雅阿奇卡伦,3里至托什罕河即接乌什境官道;城北无道路,由扎木驿北行100里至阿尔巴特驿,60里黑不拉村,20里和约伙罗驿,60里图巴喇特,60里瑚斯图托海驿,80里塔木哈塔什驿,120里噶克察哈尔海驿即接伊犁。
  柯坪县属道路城东100里阿碛小站,80里齐栏驿,折东北40里即接温宿府官道;由齐栏驿西南行50里即接巴楚境官道。

知识出处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出版者:人民交通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大事记、附录,主要内容有交通地理、古道、机构、公路、航空运输、渡口运输、交通工业、职工队伍与行业组织等,记述了阿克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建设新疆、重点发展南疆起到了“先行官”的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