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僧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75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僧侣
分类号: K820.845
页数: 10
页码: 528-5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僧侣的情况,包含了白延,帛法祖,帛法矩与帛元信,帛尸梨密多罗等。
关键词: 僧侣 名人 龟兹

内容

公元3世纪时,佛教在龟兹取得压倒一切的优势,王宫贵族也都遁入空门,成为佛教高僧。如白延、帛法祖、帛法矩、帛元信、帛尸梨密多罗、鸠摩罗什等人,有的是王宫成员,有的是贵族,他们为佛教传播和发展不懈努力。随后,中原与龟兹佛教文化的交流加大,大批中原僧人到西方习佛,也到龟兹,如释智猛、释法勇、释法朗、释法献、玄奘、慧超、悟空等都到过龟兹,与龟兹高僧交流佛经;龟兹高僧如白延、帛尸梨密多罗、佛图澄、鸠摩罗什、佛陀耶舍等。高僧也都赴中原传播佛教,广收徒弟,翻译佛经,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过贡献。同样佛教传播的前提是佛经翻译事业发展,佛经翻译的发展,又促进佛教的传播,龟兹一大批高僧,既是佛学家,也是翻译家,他们对佛教翻译理论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为佛教传播发展繁荣做出巨大贡献。
  白延
  白延,龟兹高僧,精通龟兹语、汉语、梵语,著名的翻译家。据《出三藏记集》,曹魏(254~260)年间,白延在中原生活,主要从事传播佛教、翻译佛经。先后译出《首楞严经》2卷、《须赖经》1卷、《除灾患经》1卷。
  帛法祖
  帛法祖原名白远,龟兹帛白同意音,从其姓帛(白)可判断,他是龟兹人,也是著名高僧兼翻译家。
  三国两晋时期,西域诸国出家人皆以“法”为出家名,并冠名首,而帛(白)姓的西域人是龟兹人,因为帛(白)姓是西域龟兹大姓,因此帛法祖是龟兹僧侣,他通晓梵语、汉语、晋惠帝年间(290~306)在中原翻译《惟逮菩萨经》1卷、《菩萨逝经》1卷、《菩萨修行经》1卷、《严净佛土经》1卷、《大乘如来藏经》1卷、《郁伽罗越问菩萨经》1卷、《等集三味经》1卷、《如来兴显》1卷、《破魔陀罗尼经》1卷、《特陀罗尼经》1卷等佛经16部18卷,他是中原佛教文化发展中翻译佛经最早最多的龟兹人,为佛教在中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帛法矩与帛元信
  帛法矩,龟兹人,佛教高僧,佛经翻译家。他亲自翻译大乘方等部中的《优填王经》、《前世三转经》、《阿阇世王受决经》、《灌洗佛形像经》。同时,他又与法立共同翻译佛教经典4部12卷,这4部12卷中有大乘经典方等部的《大方等如来藏经》1卷,其他3部则是乘教经典。他翻译最多的就是小乘经典。
  帛元信,龟兹人,佛教高僧,也是佛经翻译家。《出三藏记集》言:沙门法护于晋武帝太康五年(284)10月14日所译《阿维越致遮经》,其梵本子得自去敦煌的龟兹副使姜子侯。法护于太康七年(286)8月10日译《正法华经》、有天竺沙门竺力与帛元信共同参校。而帛元信就是龟兹居士。
  帛尸梨密多罗
  帛尸梨密多罗,龟兹高僧,翻译家。他是龟兹王之子,本来应当继承王位,但他却将王位继承权让位于他的弟弟,自己遁入空门,出家为僧(梁《高僧传·帛尸梨离多罗传》)。帛尸梨密多罗天姿高朗,风神超迈。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他到中原,当时中原正值局势混乱,他渡过长江,住建初寺。西晋封建上层各级权贵贵族,将军非常欣赏他,丞相王导一见而惊奇,称其为“吾之徒也”。帛尸梨密多罗还与太尉瘐元矢见,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舆,廷尉桓茂伦等过从甚密。帛尸梨密多罗长于咒术,而当时中原尚无咒法。他于晋元帝时(318~322)在建初寺译出《大灌顶经》13卷(或作九卷),《大孔雀王神咒经》1卷,《孔雀王杂神咒经》1卷。
  公元4世纪以前龟兹已流行密教,并产生了密教高僧,帛尸梨密多罗到中原宣传并翻译佛教密教。一方面发展了龟兹佛教,同时,也将佛教传播到中原,促进了佛教在中原的发展。
  佛图澄
  佛图澄(?~348),龟兹僧人,姓帛,龟兹王族子弟,9岁时出家,曾到罽宾受教,他聪颖多才,能诵经数百万言,并能解得文义,名震西域。《太平广记卷》第八十八言:“佛图澄者,西域人也,本姓帛少出家,清真幼学,诵经数百万言,以晋怀帝永嘉四年适来洛阳,志孔大法,善念神咒,能役使鬼物..澄说出处去邺九万余里。弃家入道一百九十年..”《高僧传》也指出他“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以床油燕脂涂掌,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又能“听铃音以言事,无不效验”。这说明佛图澄能观天象定吉凶,命龙王出水降雨,与天神交往等本事,因此他宣讲的咒术充满妖妄、诡秘的神话震撼人心。这是由于佛教传入龟兹地区,为站稳脚跟,只有借助咒法神通之力,把原始巫术融入佛教,从而广泛地吸收徒弟,实际上也开了密教的先河。佛图澄除了宣传密教外,也宣传教律藏。
  佛图澄是龟兹王族子弟,著名律教大师,精通汉语、梵文。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永嘉五年(311)刘曜攻陷洛阳,佛图澄即隐居。永嘉六年二月(312)后赵石勒的部下,信奉佛教的郭黑略推荐,石勒召见佛图澄问他:“佛道有何灵验?”佛图澄深知石勒不了解佛教的道理,正可以给他宣讲佛教道术,以证明佛道的神灵。因此说“至道虽达,亦可以近事为证”。即取应器盛水浇香咒上,须臾生青莲花,光色耀眼。石勒相信佛教佛图澄受到石勒的尊宠,石勒尊佛图澄为“大和尚”,“有事必咨而后行”。无论是消灭刘曜还是平叛内乱都要让佛图澄参与,并将自己几个儿子送到寺院,让他们学习佛教。石勒去世后,他的儿子石虎继位后,对佛图澄也十分尊重,尊为“国之大宝”。
  石虎继位后暴虐无道,却利用佛图澄的佛教,掩饰自己的暴行。他给佛图澄“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令之日,和上升殿,常待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而上,主者唱大和尚至,众坐皆起,还派高官前往,朝夕问候,太子诸公,更五朝一朝”。可见石虎对佛图澄十分尊敬。佛图澄则向石勒父子宣讲“帝王事佛”之术在于“体恭心顺,显扬三宝”。敦劝石勒效“王者”行“德化”。石勒听佛图澄劝谏后“凡应被诛余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佛图澄对残暴的石虎说“布政猛烈,淫刑酷滥,显违圣典,幽背法戒、不自惩草、终无福佑”,石虎听佛图澄的话后也有所收敛,“虽不能尽从,而为益不少”,佛图澄一方面在中原传播佛教,一方面用佛教的慈、善观念影响当时中原的残暴统治者。
  佛图澄学识渊博,精通佛教10万余言,持戒严谨,曾与净检尼一起为当时兵部今女儿比丘尼首受戒,道安也曾为比丘大戒事请教佛图澄,佛图澄成为公元4世纪初中国佛教界的高僧。印度及康居名僧竺佛调,须菩提均曾慕名而来,师事于他,在他门下受业的中外僧徒有数百人。佛图澄一生共教授门徒近万人,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为佛学界的大师。佛图澄把龟兹佛教中实行的戒律传到中原,并在中原宣讲戒律,佛图澄能“妙解深经,旁通世论。讲话之日,止标宗致,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佛图澄从公元310年到中原以咒法神术传播佛教,至后赵十四年(348)去逝,在中原传播佛教30多年,他前后收门徒近万人,所历州郡兴立佛寺893所。他把佛教的教义和中原社会实际相结合,将龟兹佛教、咒术、印度的律藏和密教带到中原,促进中原佛教的发展。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意译童寿。龟兹高僧,著名学者,翻译家,东晋建元二年(344)出生于龟兹。其母即龟兹王白纯的妹妹耆婆,其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他聪明而富有才华,龟兹王邀请他到龟兹,被尊为国师。鸠摩罗什7岁随母出家,在龟兹名僧佛舌弥门下攻读经典,能日诵千偈。9岁随母赴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师从盘头达多诵读《杂藏》、《阿含》等小乘教经。12岁与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驻留一年多,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师从大乘僧人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又师从佛陀耶舍授读《十诵律》等经并同时研究天文学。回龟兹后,鸠摩罗什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大师。时涅槃头多达从罽宾到龟兹,鸠摩罗什晓以大乘宗义,使之垂信,于是其声名大振西域,在中原也有传闻。
  鸠摩罗什回龟兹后,住王新寺,诵读大乘经论,宣传大乘教义,引起轰动,“西域诸国咸服罗什神俊,每至讲话,诸王皆长跪坐侧,今罗什践而登焉”。随着西域和中原交往频繁,罗什高僧的名字也传入中原,中原高僧道安力劝前秦王苻坚派人取罗什来中原,于是苻坚派大将军吕光征西域时,嘱咐他攻破龟兹时得罗什后,立即驿送长安。
  前秦建元末(385)九月,吕光攻灭龟兹劫鸠摩罗什至凉州。吕光自立为凉主,鸠摩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十六七年。由于吕光父子不信佛,鸠摩罗什只能“蕴其浑解,无所宣化”。后秦弘始三年(401)后秦主姚兴攻伐后凉,亲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入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规范宏大的译场(有800余人),请鸠摩罗什主持。当时他已58岁了,《高僧传·鸠摩罗什传》说:“兴少(达)崇三宝,锐志讲集。什既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于是兴使沙门僧、僧迁、法钦、道流、道恒,兴执旧经,以相仇梭。”于是四方义学沙门慕名而来,会集长安的僧尼达5000余人,说明佛教及佛教译经成为后秦重要的宗教文化事业,得到重视和发展。从弘始三年(401)至随后的10余年间,鸠摩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他治学态度严谨,所译经典,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的含义和风格,内容准确,语言精炼,文词流畅,艺术性很强,是当时很好的民间通俗文学。据《出三藏记集》载,鸠摩罗什在弘始三年至十五年(401~413)鸠摩罗什与佛僧共译大小乘经、律、论,《祐录》列为35部294卷,《开元录》勘定为74部,384卷,现存39部313卷。他翻译的主要是大乘教经典,在所译大乘经典中,最多的是大乘方等的经典,如《菩萨藏经》、《善臂菩萨经》、《须摩提菩萨经》、《自在王菩萨经》、《庄严菩提心经》、《维摩诘经》、《大树紧那罗经》、《思益经》、《持世经》、《诸法无行经》、《文殊师利问菩萨经》、《首楞严经》、《不可思议光菩萨所问经》、《华首经》、《千佛因缘经》、《大善权经》、《大方等大集经》、《阿弥陀经》、《弥勒成佛经》、《弥勒下生经》等30部左右。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成实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十诵律》等,翻译禅学有《坐禅三味经》、《禅和要经》、《禅法要解》,律经有《梵网》、《净清毗尼方广经菩萨戒本》、《舍利佛悔过经》、《文殊悔过经》等,所译经典极为广泛,有些经典后世虽有新译,仍难取代。
  鸠摩罗什佛学功底深厚,大小乘兼备,对般若、中观更倍得其要,他所受的基础教育是以龟兹为主的西域文化,他到长安时汉语并不流畅,既没有玄学与佛学交互产生的思想混乱,也没有格文(“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以生解之列”)等成见的羁伴,排除了非佛教思想干扰译经工作,所以他翻译的佛经质量高,即便是他重新翻译的佛经,也被人们称为“新经”而成为重要经典,广为流传。
  鸠摩罗什对自己的翻译作品非常满意,临终前曾说:“若所传经文无误,当焚身时,舌不焦烂。”传说他圆寂后焚尸时,果然形碎唯舌不坏。唐太宗李世民知道此事后,在《赞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法师碑》中以“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来翻经。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兰荪尚有馨”的诗句,高度赞扬了罗什法师。
  鸠摩罗什是中国史上伟大的佛教翻译家之一,他第一次划清了佛教“大乘”与玄学之间的界限,对中原佛教思想提出挑战,他既是佛学高僧,也是佛学造诣深厚的佛教思想家,他为中国佛学思想的发展,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与真谛、玄奘并称为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弘始十五年(413),鸠摩罗什于长安逝世,终年70岁。他的弟子甚多,后世有“什门八俊四圣十哲”之称。
  佛陀耶舍
  佛陀耶舍,龟兹高僧,著名的佛学家和翻译家。佛教传入龟兹后,最早盛行小乘教,佛陀耶舍是公元4世纪中叶龟兹最有名的小乘教高僧。佛陀耶舍是龟兹罽宾人,13岁出家,15岁时就可以日诵经万言,19岁时能诵大乘小乘经典数百万言,27岁开始受具戒,随后游学疏勒。鸠摩罗什第一次出国深造返回到疏勒时,听到当地人说起佛陀耶舍是得道高僧,就拜他为师,学习《阿毗昙八犍度论》、《十诵律》等佛经。
  公元384年吕光攻龟兹,龟兹遣使去疏勒求援,疏勒王统兵增援,并让佛陀耶舍辅佐太子。由此可见,佛陀耶舍在疏勒的地位及疏勒王对他的信任。在以后的10多年,佛陀耶舍一直在疏勒传播佛教。疏勒王达摩弗多死后,佛陀耶舍离开疏勒来到龟兹。由于他学识渊博,在疏勒时佛学界很有名,龟兹尊他为高僧,佛陀耶舍就在龟兹宣传佛教。
  鸠摩罗什当时在姑臧(凉州),听到佛陀耶舍到了龟兹,就写信劝他东去到凉州来,佛陀耶舍同意准备起程。龟兹人及众僧听说他要走就极力挽留,劝阻他不要离开,他只好答应再住一年。一年后,佛陀耶舍悄悄准备行装,并率领一些佛教弟子离开龟兹至姑臧,找鸠摩罗什。他到姑臧时鸠摩罗什已离开姑臧,被后秦王姚兴迎往长安。鸠摩罗什听说佛陀耶舍到姑臧了更劝说姚兴迎接佛陀耶舍到长安,并要佛陀耶舍到长安来。佛陀耶舍又继续东行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长安,找到鸠摩罗什,并与他同住逍遥园。佛陀耶舍到长安后与鸠摩罗什共同宣讲佛教道义,广收门徒,探讨佛教思想,并翻译佛教经典。他与鸠摩罗什共同翻译《十住经》,并传授《昙无德律》,佛陀耶舍于后秦弘始十年至十五年(408~413)翻译《长阿含经》22卷,《四分律》60卷,《虚空藏菩萨经》1卷,《四方僧戒本》1卷,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去世后,佛陀耶舍返回罽宾。
  佛陀耶舍佛学知识渊博,为促进龟兹佛教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原佛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卑摩罗叉
  卑摩罗叉,高僧和翻译家。幼年出家为僧,天姿聪颖,为人沉静并且有志向。他且勤学苦练,经过几十年的刻苦学习,佛教知识日益丰富,且精于律藏,在佛教界渐有名气。那时候龟兹的律藏不全,他听说以后,就东渡葱岭来到龟兹,传播律藏。经过卑摩罗叉的传播,龟兹的律藏完备,并且声名大震,在西域成为律藏的主要发展地。鸠摩罗什边便拜卑摩罗叉为师,跟随他学习《十诵律》。公元384年,后秦大将吕光攻破龟兹后,鸠摩罗什收伏,卑摩罗叉想办法逃跑并藏匿起来。吕光携鸠摩罗什东归回中原后,卑摩罗叉才又出来,仍然回到龟兹继续修行,宣传佛教,研究佛典理论。
  公元5世纪初,卑摩罗叉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佛经,很顺利,也很成功,并且得到当时中原长安统治者的支持,就携带《毗尼胜品》东行来到中原。后秦弘始八年(406)到长安后,他重点传播律藏,卑摩罗叉与弗若多罗同鸠摩合译的《十诵律》58卷,增译为61卷,并将最末一诵改名为《毗尼诵》。随后他南下江南、关左、江陵各地,宣讲《十诵律》,当时名僧慧观,听了他的宣讲,都很受启发,很多僧尼还做笔记,并将笔记会集成册供其他寺院僧人学习。“深括宗旨记其所制内禁轻重,撰为二卷”。送到京城建康,众僧尼竞相传写,时时有民谚传诵,“卑罗鄙语,慧观才录都人禧写,纸贵如玉”。这就是当时京城盛传卑摩罗叉讲经稿的热烈程度。也是以见得他的佛学功底深厚和在佛学界的崇高威望。后来卑摩罗叉又翻译《杂问律事》2卷。卑摩罗叉作为佛学家、翻译家,为中原的律藏发展,弘扬龟兹律藏,做出积极贡献。
  达摩笈多
  达摩笈多(?~619),意译“法密”,隋代僧人,南印度人,听说东方大国佛教非常兴盛,便取道疏勒到龟兹,公元585年到龟兹,随住两年,挂锡于王寺。他到龟兹后,一方面学习东方语言,既学龟兹语也学习中原语言,另一方面宣传佛教。达摩笈多在龟兹的两年时间里,他一方面刻苦学习语言文学,掌握龟兹及中原文字,另一方面,给龟兹僧侣们讲解《释前论》、《如实论》等佛教经典,积极宣传佛教。当时龟兹王信奉的是大乘佛教,非常喜欢听他讲解大乘佛教经典。只要他讲法,龟兹王一定去听,有时昼夜不回去,陪在达摩笈多和他探讨大乘佛经。达摩笈多,佛理知识渊博,深得龟兹王宫贵族的欣赏和佛教界的尊重,龟兹佛教界及王族要求他长期住在龟兹弘扬佛法,不要东行了。但达摩笈多的目的是要到中原去研究佛学,两年后他带了一个徒弟离开龟兹,经过高昌瓜州,隋开皇十年(590)冬天到瓜州(今甘肃敦煌)同年被隋文帝邀请到长安先住在大兴善寺,后住在东都洛阳上林园翻经馆译经。直到大业末年(617)共计在中原居留30年。达摩笈多到中原后,主要从事翻译佛经,在中原弘扬佛法28年,,倾其毕生精力全力以赴翻译佛经。前后共翻译佛经《超世因本经》、《药师如来本愿经》、《摄大乘论释说》、《金刚般若论》、《菩提贤良》等9部46卷,唐高祖李渊武得二年(619)达摩笈多在洛阳去世。他去世后,沙门彦琮根据达摩笈多所游历的地区著有《大隋西国传》。达摩笈多作为一名印度僧人,在龟兹停留两年给龟兹僧人讲授佛学,为龟兹佛学发展做了一定贡献。随后,为弘扬佛教,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中原,毕生从事讲经译经,为龟兹及中原佛教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最后逝在中原,其精神可佳。
  木叉麹多
  木叉麹多,是隋末唐初龟兹小乘教高僧。他年轻时到印度学习佛教20多年,精通声明学,这是专门研究语言、文字的学说。学成后他回到龟兹,在阿奢理贰大寺宣传小乘佛教,成为龟兹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高僧,龟兹王及僧侣百姓非常尊重他,号称他为“独步”。唐初中原佛教僧人玄奘是大乘佛教徒,到印度去学习大乘佛教路经龟兹,木叉麹多当时已年迈,高僧木叉麹多听说大唐高僧玄奘来到后,非常高兴,他特地从阿奢理贰大寺赶到龟兹城,并和龟兹国王、大臣及大批僧侣在东门外迎接玄奘。
  第二天,木叉麹多又邀请玄奘住在阿奢理贰寺,他不计年份长幼,十分谦虚的以主人身份招待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玄奘,并和玄奘探讨佛教大小乘的道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木叉麹多对玄奘说:“他龟兹国《佛典》、《杂心》、《俱舍》、《毗婆沙》等一应俱全,足够你学习了,不必要越过千山万水到西方去了,路途很辛苦的。”玄奘向他要《瑜伽论》时,木叉麹多说:“你为什么要这些邪书?如果是真正的佛家弟子,一定不要这类东西的。”玄奘说:“《杂心》、《俱舍》、《毗婆沙》等佛经,我们那里已经没有了,我觉得它理疏言浅,不是结论性的经典,所以才特意西行去学习大乘教《瑜伽论》,而《瑜伽论》本来是弥勒修成菩萨后所说的经典,你却说他是邪说,不怕掉到无底深渊吗?”后来玄奘就《俱舍论》的问题向木叉麹多发问,木叉麹多很多问题都不能圆满回答。由于大雪封路,玄奘在龟兹停留了两个月,叉木麹多与玄奘进行广泛、深入地讨论佛学,收获很大,很佩服玄奘的佛学知识,对僧侣说:“这位中原僧人很难对付,他佛学知识非常丰厚,既使他到天竺与他同龄的僧人中未必能与他匹敌。”当时龟兹是小乘教为主导的,要找大乘教《瑜伽论》经典很难,这种行为被龟兹佛教高僧视为是邪书。可见当时大小乘教之间的矛盾和相互排斥、诋毁的情景。木叉麹多作为龟兹小乘教高僧,但他相信真理,并不排斥信奉大乘教的玄奘,并与玄奘在龟兹共同探讨佛经学问。他以诚待人、谦虚求学的精神,对推进龟兹大乘教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阿质达霰与达摩战涅罗
  阿质达霰是北天竺国人,达摩战涅罗是东天竺国人,都是得道高僧。他们都羡慕龟兹文明及蓬勃发展的佛教,而来到龟兹,挂锡龟兹,弘扬佛教。
  阿质达霰到龟兹后,刻苦学习汉语,他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战无不胜的人”。他不仅会说汉语,而且还能写汉字。随后他把一些梵文译成汉文,先后翻译出《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2卷,《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1卷。他请法月和尚把这些汉文译经带到长安呈送唐王朝,成为唐朝佛教经典之一,他译的佛经被收入唐朝《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
  达摩战涅罗汉语意为“法月”,精通三藏,医学。他到龟兹后收受地战涅罗(汉意真月)为徒弟,公元730年安西节度使推荐法月入朝。法月就带门徒真月及阿质达霰译的三本经书东行,历经两年到达长安。到长安后,达摩战涅罗将阿质达霰翻译的佛经及医书献给朝廷。公元741年,他思念家乡而返回,途遇战乱,只好居住于阗金轮寺,公元743年11月去世,唐朝安西节度使副大使夫蒙灵詧为其安葬。
  阿质达霰和达摩战涅罗,从天竺国来龟兹,又从龟兹东行到长安,传播佛教,翻译佛经,促进了天竺、龟兹,中原佛教的融合与发展。
  昙摩密多
  昙摩密多,汉译名是“法秀”,罽宾人。主攻佛学中的禅学,并取得成就,成为佛学高僧。由于他眉毛浓且直,后人称他为连眉禅师。昙摩密多潜心研究禅学,禅学造诣很深。随后他东渡葱岭,挂锡龟兹。龟兹王久闻其名,敬慕他的禅学知识,便率臣、僧出城亲自迎接他。昙摩密多到龟兹后,受到龟兹王的厚待。他在龟兹居住很多年,潜心研究佛学,继续宣传禅学,同时,他认真学习龟兹语言和中原文字,进行苦行磨炼,成为龟兹有名的苦行大师。为了宣传禅法,昙摩密多继续东行,前往中原,经过敦煌、荆州、长沙、建业,边走边宣讲禅法,并进行禅法的翻译工作。他边宣传禅法,边翻译禅法经典,前后翻译了很多卷,比较有名的是《禅经》、《禅要法》、《普贤观》、《虚空藏观》等禅经著作。在他的推动下,中原的人逐渐学习禅法,禅法开始在中原流行起来。昙摩密多为龟兹和中原禅法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了成功。
  释法朗、释法献
  释法朗,高昌国人,幼年出家为僧,曾从师释法进学习佛经,佛道高深。北魏驱灭佛法,释法朗无法继续在中原居住,就向西而行到达龟兹。龟兹国王很尊重他收留他在龟兹。他余生一直住在龟兹,宣讲佛法,由于他长期在中原弘法,来到龟兹后,将中原与龟兹佛教相融合,传播佛教,广收佛徒,促进中原与龟兹佛教文化的融合,他去世后,龟兹国王为他建佛塔。
  释法献,西海逃水人。出家为僧后听说释智猛西行学法,取得成功后,自己立志一定要像释智猛一样到西方学经,以求正果。当时桑然与北魏正在对立,河西走廊无法通行,他就从柔然到达于阗。由于栈道断绝,他无法继续西行,只有在于阗传教。在传播佛教中他得到一颗佛牙,舍利15粒,以及观世音灭罪兜,调达品,如获珍宝。他非常高兴,获取丰厚,便满载而归到龟兹,在龟兹他继续学习佛法,搜集佛品,并获得金锤山解佛像一尊。
  从释法朗、释法献等人传教过程可见,他们有的是西域人常年在中原弘法,后返回龟兹定居,传播佛教,弘扬佛法,龟兹成为东西佛教文化的交会中心,也是东西僧侣停留、居住研讨、传播佛教中转站,并在龟兹形成东西佛教交融与融合,它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与繁荣。
  盘头达多
  盘头达多是罽宾王的弟弟,是小乘教的高僧。鸠摩罗什王5岁家在罽宾时拜他为师,习佛经,主要学习《杂藏》、《中阿含》、《长阿含》。鸠摩罗什学成后返回龟兹,后来龟兹佛教由小乘教为主改为以信奉大乘教为主,盘头多达听后,便向东行来到龟兹。他到龟兹与鸠摩罗什就佛教中大乘教与小乘教进行长达一个月的辩论,最后盘头达多终于被鸠摩罗什辨论所说服,不得不承认和信奉大乘教,并要拜鸠摩罗什为大乘师。鸠摩罗什坚决推辞,认为自己曾师从于盘头达多学法,尽管是小乘教,但为自己佛学奠定了基础,而今盘头达多是为佛理而来,目的也是促进佛教发展,自己又年少于他,坚决不肯接受盘头达多为徒。盘头达多则说,你也别推让了,这样吧,“和尚(你)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你)小乘师”。可见,盘头达多一是为佛理而孜孜追求的佛门高僧,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胸怀宽广,不计年龄大小,也从佛教角度上说,他是讲真理的,一旦认为你说的有理,他就会信服你的。龟兹佛教由小乘教改为大乘教,是佛教的发展趋势,也是东西方佛教文化的相融合的结果。
  法惠
  法惠,高昌国高僧。他年轻的时候放荡无羁,游手好闲。他娶的妻子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引起一些富家子弟的追求,法惠心中不快,却又没有办法解决,就离家到龟兹,准备放弃红尘的恩怨出家为僧。由于他身无分文买不起法服,各大寺院都拒绝他,无奈之下,他就将外国客商死后的衣服脱下来卖了3000文钱后买法衣出家为僧。
  法惠出家在龟兹,主要学习禅法,由于他刻苦学习,悟性高,很快取得成绩,在龟兹界的地位也渐渐提高了,成了龟兹国的高僧,他的成就被高昌国知道后,高昌国王极力请他返回高昌传播佛经。他回到高昌以后,住在仙窟寺,被聘为比丘尼依止师。此后,专心在高昌传禅法。
  都朗中寺女尼冯氏告诉法惠,龟兹国金华寺直月和尚那里有更高明的禅法。法惠为学到更深禅法,又返回龟兹。他见到直月和尚后,就请求直月和尚教给他禅法业髓。直月和尚说传说给你可以,但必须要饮葡萄酒一斗五升。法惠是僧人,知道僧人饮酒是违背戒律和教规的,坚决不喝。直月和尚也不理他,就走了。
  法惠怕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只好将葡萄酒喝了。不一会儿,法惠就头晕脑胀,醉卧在直月和尚僧房里,酒醒后,法惠非常懊悔气愤,认为自己违反佛教关于僧侣的戒律,想结束生命。突然间,他却悟出小乘教第三果。他非常高兴,随即回到高昌。到高昌后,他主要宣传小乘佛教,成为远近闻名的小乘佛教高僧。
  玄奘
  玄奘(600~664)姓,法相宗创始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唐贞观四年(630)春,,玄奘在去印度学习佛法途中来到龟兹。不久,他就赶上了龟兹盛大的佛教节日——行像节。这天,龟兹全城装饰一新。龟兹王、王后和玄奘坐在城门上临时搭的棚中,一座高达三丈的巨大佛像,立于四轮车上,向城里驶来。佛像运到距城门百步时,玄奘率众僧侣合十迎候,国王脱掉王冠,赤脚捧着一柱香走下来,跪在佛像前,王后及宫女则从城楼上撒下丘彩缤纷的花瓣。这时城楼上鼓乐高奏,倾城而出的百姓跳起了欢腾热烈的“乞寒舞”。歌舞到高潮时,国王邀请玄奘脱去袈裟鞋袜,同跳乞寒舞。
  玄奘在龟兹数月,传经讲法,尤其是与龟兹城西北阿奢理寺住持木叉麹多的一场辩论,令痴迷佛教盛事的龟兹王族僧侣耳目一新。
  悟空
  悟空京北之阳人,俗名车奉朝,曾经是唐玄宗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客。公元750年,奉唐玄宗命随特令张韬光使节及从吏40余人护送罽宾国使者返西域。公元753年2月完成护送使命将回中原时车奉朝生重病,不能按期返回,他当时发誓,只能冶好病,就出家为僧,果然他病好后就入寺为僧,法号法界,并学习印度语及佛经,因思乡心切,其师舍利越摩同意他回国并赠送梵本佛典《十地》、《回向轮》、《十力》三部及佛牙、佛舍利等。他回国时到了龟兹,龟兹王请求他在龟兹弘扬佛法,并让他住龟兹王城西门外莲花寺。在这里他遇见了精通梵文、汉文的龟兹高僧勿提提犀鱼。悟空非常敬重勿提提犀鱼圆博的佛经理论和梵、汉文能力,请求勿提提犀鱼翻译他带回来的佛经《十力》经,几年间,悟空与勿提提犀鱼共研究佛经,探讨经论,翻译佛经。唐贞元元年(790)悟空回到长安,易僧名悟空,住在章教寺。他回到中原后,一边讲道弘法,宣传佛教,,一方面撰写回忆录,写成《悟空入竺记》。悟空从一名唐朝护吏并在27岁出家为僧,在其随后的岁月中,以弘扬佛学为任,特别是在龟兹期间,与勿提提犀鱼相遇,共同探讨佛经,促进了龟兹佛教与印度佛教文化相融合,他的回忆录则记述了他遁入空门的历程,对研究龟兹佛教和中原文化有积极意义。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