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粟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631
颗粒名称: 十五、粟特
分类号: K928.6
页数: 2
页码: 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粟特属于西域古代民族,其族居住于阿姆河下游及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情况。
关键词: 地理 民族 粟特

内容

西域古代民族,又译作粟弋、窣利等。其族居住于阿姆河下游,部分经营农业,部分从事商业。早先服属于大夏,后又听命于大月氏。魏晋时期建立粟特国。到了南北朝后期,粟特国又分离为十几个小国,唐朝称之为“九姓胡国”。早在东汉时期,大批粟特商人和佛教徒前来塔里木盆地经商和传教。南北朝时期,迁居天山南北和内地的粟特商人更多。粟特商人在突厥和塔里木盆地各国还掌握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在唐朝,粟特商人也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西从疏勒,中经吐鲁番、敦煌、凉州,东至长安、洛阳,处处都有粟特人的经商根据地和居民点。粟特人不但自身有较高的文化,而且善于吸收和传播其他民族的文化。随着他们不断向天山南北和内地经商和移民,大大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他们对西域的开发和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塔里木盆地的粟特人大多融合于维吾尔族中,内地的粟特人大多融合于汉族中。
  西方探险家伯希和在古龟兹境内大其土尔遗址发现了两件粟特文文书,为当地粟特人的遗物。在同地发现的汉文文书中题有“和众坊正曹正德”、“付钱人安元俊”、“作人曹美俊”等大量粟特姓氏的人名,可见当地村镇中曾住过许多曹国、安国迁来的粟特人。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西域之龟兹形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些众多的民族,或原居于此,或由外地迁入。先来的、后到的、侨居的、世居的各种居民在龟兹大地上居住、经营、生息、繁衍..古代的许多民族现已不复存在,而现今的许多民族又都是历史上各民族互相迁徙、同化、融合的产物。这不仅形成古代民族与现代民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现象,而且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更形成了“三个离不开”的新型民族关系。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