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从瑶池都督府到濛池都护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74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从瑶池都督府到濛池都护府
分类号:
K294.52
页数:
10
页码:
52-61
摘要:
本节记述了从瑶池都督府到濛池都护府,分裂纷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伊犁河流域这片两汉旧疆已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在风云变幻的天空中漫游飘荡。唐朝建立,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的降而复叛,揭开了唐朝灭亡西突厥汗国、全面统一西域的历史新阶段。
关键词:
伊犁
瑶池都督府
濛池都护府
内容
分裂纷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伊犁河流域这片两汉旧疆已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在风云变幻的天空中漫游飘荡。唐朝建立,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的降而复叛,揭开了唐朝灭亡西突厥汗国、全面统一西域的历史新阶段。
唐朝的崛起非常迅速。早在第二代君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就不仅灭亡了先后雄霸漠北的东突厥、薛延陀两个强大汗国,而且开始为重收两汉西域旧疆不懈努力。贞观四年(630)收复伊吾,创立西伊州,六年(632)定名伊州。贞观十四年,高昌国改置为西州,创立了管理西域的第一个军府——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一年(647)西突厥爆发内战,一方是反唐的西突厥大可汗乙毗射匮可汗,另一方是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西突厥贺鲁者,曳步利设射匮特勤越之子也,初,阿史那步真既来归国,咄陆可汗乃立贺鲁为叶护,以继步真居于多逻斯水,南去西州十五日行,统处月、处密、始苏、葛逻禄、卑失五姓之众,咄陆西走,乃呼贺鲁,欲立之以为可汗,遣兵迫逐,二三年间,遂相侵掠,不尝厥居,执舍地、处木昆、婆鼻三姓,以贺鲁无罪,往请射匮,射匮怒,欲讨执舍地,繇是三姓率部落随贺鲁,有数千人”①。贞观二十一年(647)三月十一日,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献马乳蒲桃一房,长二丈,其色紫②余干亦稍大,”,即为其归款的前兆。唐朝遂乘势全力招抚,似已取得对方的响应。遂决心大举西伐,消灭一贯反唐的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政权,而以其西域的主要据点龟兹为突破口。是岁十二月颁诏西征,发动了一个名为“昆丘道行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以大唐驸马、突厥名将阿史那社尔为主帅,以安西都护郭孝恪等汉将为副大总管,大军尚未正式发师,贞观二十二年二月癸丑(648年3月1日)“西蕃沙钵罗叶护率众归附先遣其俟斤屈裴禄来朝,唐朝册封为忠武将军。③“二十二年四月西突厥贺鲁以王师,问罪龟兹,固请前驱,愿为乡导,仍以数十骑来谒,帝诏授以昆丘道行军总管,宴之于嘉寿殿。及文武三品毕景,甚欢,锡贺鲁绫■,仍解所服之衣以赐之”④,厚礼以待,博其效忠,补授为昆丘道行军总管之一,也参加了昆丘道行军。史书又载:贞观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648年5月22日)突厥泥伏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率众内附,置庭州”,⑤。自此,唐安西都护府治下的郡县化州级单位已增至伊、西、庭三州。是役实际上兵分两路,一路由阿史那社尔统领,直取龟兹,另一路由阿史那贺鲁率领,承担对乙毗射匮可汗的正面进攻。两路皆胜。唐军一方连战皆捷,“阿史那社尔前后破其大城五,遣左卫郎将权应祗诣诸城,开示祸福,皆相率请降。凡得七百余城,虏男女数万口,社尔乃召其父老,宣国威福,谕以伐罪之意,立其王之弟叶护为王,龟兹人大喜,西域震骇,西突厥、于阗、安国争相馈驼马军粮,社尔勒石纪功而还”⑥。俘其王阿黎布失毕及那利、羯猎颠等献于庙,勒石纪功而旋。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寅,以昆丘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以鼓纛,使招讨西突厥之未服者⑦。由此获得了更大的权力。贞观二十三年(649)正月,阿史那社尔凯旋,举行了盛大的献俘大典。庆祝龟兹之战的光辉胜利。⑧为了进一步安定西域形势,唐朝开始在西突厥推行羁縻都督府制度,创置了瑶池都督府,册拜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是岁“二月丙戌(649年3月29日)置瑶池都督府⑨,”隶安西都护,“戊子(3月31日)以左骁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⑩。这个都督府尽管存在时间不长,但却是唐朝在天山北麓西突厥境内创立的第一个羁縻州府。
阿史那贺鲁出身于正统的西突厥汗裔,乃室点密可汗五世孙。阿史那步真降唐以后,代之主兵东陲,建牙多逻斯川,统处月、处密、卑失、姑苏、葛逻禄等东偏五部,号令一方,怀有很大的政治野心。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逝世后,其野心开始暴露。史载:“会帝崩,即谋取西、庭二州,刺史骆弘义以闻,高宗遣通事舍人乔宝明驰抚,因令贺鲁遣子咥运入宿卫。咥运中悔,劫于势,不得去,拜右骁卫中郎将。帝遣还”“”于是公张叛帜,“据①。这种怀化无异于放虎归山,遂与其子咥运率众西遁,咄陆可汗之地,总有西域诸部,建牙于双河及千泉,自建号沙钵罗可汗,统摄咄陆、弩失毕十姓..西域诸国,亦多附隶焉。贺鲁寻立咥运为莫贺咄叶护,数侵扰西蕃诸部”。是年七月,派遣其子莫贺咄叶咥运围庭州,寇陷金岭城,”,②“蒲类县③杀掠汉民达数千人之多。与此相呼应,龟兹羯猎颠也起兵反唐,龟兹本为西突厥汗国治下东南小可汗驻节之地。贞观二十二年(648)唐伐乙毗射匮可汗,夺取了龟兹,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国相那利、大将羯猎颠都被俘入唐,置龟兹为都督府,唐朝另遣诃黎布失毕之弟叶护为龟兹都督(一说为龟兹王长子白素稽),监摄国政,然而诃黎布失毕入朝以后,当地的政治形势始终难于稳定,唐朝不得已恢复了龟兹原来的国名,仍遣诃黎布失毕还国执政,授左武卫中郎将,“复封诃黎布失毕为龟兹王”④率其国相那利、大将羯猎颠一起还国。按高宗继位之后,乃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初一日(649年7月15日)事,是年底,龟兹国政已复还于诃黎布失毕手中,“久之,王来朝,那利烝其妻阿史那,王不能禁,左右请杀之,由是更相猜忌,使者言状,帝并召至京,囚那利,护遣王还。羯猎颠拒不肯内,遣使降贺鲁,王不敢进,悒悒死”⑤。“永徽元年以故龟兹王、左武卫中郎将诃黎布失毕为右骁卫大将军,寻放还蕃,抚其余众,依旧为龟兹王⑥。永徽二年(651)·”阿史那贺鲁正式叛唐,以故龟兹王白诃黎布失毕虽有唐朝派遣中郎将雷文成武装,护送,只能到达龟兹东境的泥师城,就被阻不前,终于被迫于显庆元年返朝。据此判断,羯猎颠叛乱恰与阿史那贺鲁之乱都是发生于永徽二年(651)。这两支势力的合流更加壮大了叛乱的声势,迫使唐朝召回了柴哲威,改以高昌王族麴智湛出任安西都护,⑦借其在高昌汉民中王族威望,安定西域形势,并迅速作出了平叛的反应,开始的三次平叛战役,从永徽二年(651)一直持续到显庆三年(658)。第一次战役主将有二,一是汉将梁建方,二是铁勒将领契苾何力,“诏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右骁卫将军高德逸、右武侯将军薛孤吴仁副之,发府兵三万,合回纥骑五万击之”①。主要是收复庭州,初步击破处月、处密等西突厥东偏诸部,但对叛首阿史那贺鲁并无触动。实为平叛战争的历史序幕。
严格意义上的平叛战争始于“永徽四年(653),罢瑶池都督府,即处月置金满州”②。这一决定兆示着唐朝向叛首阿史那贺鲁的正式宣战。起用资深望重的开国元勋程知节主持平叛,命名为葱山道行军,而以年轻将领王文度为副大总管。因粮秣、兵员、军需、运输等问题,一直推迟到永徽六年(655)才正式命将出师,是岁“五月,遣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总管,率左武卫将军舍利吒利、右武卫将军王文度、伊州都督苏海政等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③。又有记载:“六年五月,命左屯卫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等五将军帅师以讨贺鲁”④。另又知会西突厥颉苾达度设,即真珠叶护配合唐朝实现对叛军的东西夹击。同岁,“十一月..西突厥颉苾达度设数遣使请兵讨沙钵罗可汗,甲戌,遣丰州都督元礼臣册拜颉苾达度设为可汗。礼臣至碎叶城,沙钵罗发兵拒之,不得前,颉苾达度设部落多为沙钵罗所并,余众寡弱,不为诸姓所附,”礼臣竟不册拜而归⑤。这表明,阿史那贺鲁已夺取了伊犁河西重镇碎叶城,真珠叶护可汗已为其所败,与之联兵共伐贺鲁的计划基本破产。但此年虽已命将,实未出师,至次岁“永徽七年(显庆元年,656).春正月..甲子,御玄武门,饯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知节”⑥,高宗亲自饯送,大军出发,并发漠北瀚海都督婆闰率回纥部参战,至“显庆元年八月,程知节与贺鲁所部葛逻禄及处月战于天山榆莫谷,大破之,斩首千余级,获驼马牛羊万计,副将周智度攻其突骑、处木昆等于咽城,拔之,斩首三千级,虏获甚众。九月,程知节与贺鲁男咥运战,斩首数千级,进至尝笃城,俘其部落户口及货物钜积”⑦。其副将苏定方“与其别部鼠尼失战于鹰娑川,大破贼众,追奔二十里,斩首千余级,获马两千匹,死马及所弃甲伏(仗),绵亘山野,不可胜计”⑧。可知程知节主持的葱山道行军初战获胜,显庆元年已挺进至今伊犁地区乃至伊犁河以西的尝笃城。而副大总管王文度认为:“‘虽云破贼,官军亦有死伤,盖未决成败法耳,何急而为此事?自今正可结为方阵,辎重尽纳腹中,四面布队,人马被甲,贼来即战,自保万全,无为轻脱,致有伤损’。文度又矫称别奉旨,以知节恃勇轻敌,使文度为节制。遂收军,不许深入,终日跨马被甲结阵,繇是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斗志”⑨。及师至怛笃城(又作尝笃城),城中粟特人已归降,王文度又恣意劫掠,分其资财,引起胡人的不满,自是进军,所在坚壁不下,西征又未克全功。“师还,知节、文度皆被劾除名”①。
另一次西征就以伊犁河为名,称为“伊丽道行军”。唐政府破格擢拔苏定方为主将,并向全国发出了招募猛士的诏书,为西征军配备了新的军事骨干,兵出北道,承担主攻。与此相配合,另遣了一支名为“流沙道行军”的招降大军,委任降唐西突厥首领前可汗阿史那弥射(即阿史那泥孰)与前咄陆叶护阿史那步真,并为流沙道安抚大使,出南道,职在招降。还并发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率瀚海都督婆闰部下回纥精骑从征。“定方至金山之北,其俟斤[女赖]独禄率万余帐来降,定方发其千骑进至曳咥河②之西,贺鲁率十姓兵马且十万众拒战,定方领回纥及汉兵万人迎击,贼轻定方兵少,四面围之和定方令步兵据其原,攒矟外向,领汉骑阵于北原,贼先击步军,三冲不动,定方乘胜击之,贼髓大溃,追奔三十里,斩获数万人”③。时逢“大雪,平地三尺,军中咸请停兵候晴,定方曰:‘虏恃雪深,谓我不能前进,必当憩息,追之可及,缓以纵之,则渐远难追,省日兼功,在此举也’。于是勒兵凛雪,昼夜兼进,”,又斩获数万⑤。“总兵复进,贺鲁之众,
所经收其人众④“”明日,五弩失毕部落相次来降,五咄陆部落闻贺鲁败,各向南道降于步真,所至蕃人皆相率归降曰:‘我旧主也’。定方至双河,与弥射、步真相会,两军合势”⑥。双河就在今伊犁地区。两军会师后,“贺鲁先使步失达干鸠集散卒,据栅拒战,弥射、步真攻之,大溃,又与苏定方攻贺鲁于碎叶水,大破之⑦。碎叶水,属伊犁西道,即今”清称吹河,楚河,乃七河流域巨川。“去贺鲁牙所居三百里,布阵长驱,径至金牙山贺鲁牙所,时贺鲁集诸众欲猎,定方与弥射纵兵击之,尽破其牙帐,生擒数万人,并获其鼓纛器械,贺鲁遂与咥运及其女夫阎啜⑧等脱身走石国⑨。“至”贺鲁与咥运欲投鼠耨设,石国之苏咄城,人马饥乏,城主伊涅达干诈将酒食出迎,贺鲁信其言入城,遂被拘执”⑩。这时,萧嗣业已率婆闰等回纥兵及阿史那弥射子阿史那元爽部尾追至,“鼠耨设乃以贺鲁属之”■。解送长安“定方于是悉兵命诸部,归其所居,开通道路,列置馆驿,埋瘗骸骨,所在问疾苦,分其疆复其产业,贺鲁所虏掠者,悉括还之,于是西域诸国,安堵如故”■。阿史那贺鲁之乱的荡平标志着西突厥十姓部落全面降唐的历史开端。与平定西突厥叛乱的同时,唐朝还另遣一军进军龟兹。主将杨胄,似同前次参与平定龟兹之战的昆丘道副大总管杨弘礼是同一个人,至“正月戊申杨胄及龟兹羯猎颠战于泥师城,败之..擒羯猎颠及其党,尽诛之”①。龟兹之乱也被荡平。同年安西都护府自西州移治龟兹,晋级为安西大都护府,并置于阗、龟兹、疏勒、焉耆安西四镇,发汉军屯戍四镇,拱卫安西。安西大都护府成为号令西域的唐朝最高军政建置。
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以后,颁发诏制:“西域总平。贺鲁父子既已擒获,诸头部落须有统领,卿等早归阙庭,久参宿卫,深感恩义,甚知法式,所以册立卿等各为一部可汗。但诸姓从贺鲁,本非真情,卿等才至即降,亦是赤心向国,卿宜与卢承庆等准其部落大小,位望高下之级授刺史以下官②。
”高宗这一诏制的颁发意味着依据西突厥两厢分治的旧制,册拜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主左厢咄陆诸部;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主右厢弩失毕诸部。显庆三年(658),十一月伊丽道行军副总管萧嗣业押阿史那贺鲁至京师,“甲午,献于昭陵,丙申,”“告于太社③。唐朝又在西突厥增置二羁縻都护的名号,分其种落置昆陵、濛池二都护府。其所役属诸国,皆分置州、府,西尽波斯,并隶安西(大)都护府”④。创立了西突厥两厢可汗兼二羁縻都护府制度,自此垂为定制。以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一世)兼首任昆陵都护,治庭州,以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一世)兼濛池都护,治碎叶。继承了西突厥两厢部落分治的历史传统,唐朝所册兴昔亡可汗兼昆陵都护主管左厢(即东面)咄陆诸部,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主管右厢弩失毕诸部,大体以伊犁河为界,以东属昆陵都护府,以西属濛池都护府。
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受封为两厢可汗与昆陵、濛池都护兆示着西突厥汗国虽已灭亡,可称之为唐朝治下的后西突厥两厢汗国或两厢封地。其下各辖若干羁縻州兼都督府,每一州、府实际上都是原来的西突厥部落,以其酋长为刺史、都督,较大的部落则分化其势,划为两个或三个羁縻州府。州、府本来是唐朝的制度,西突厥部落纳入唐朝官制体系意味着唐朝政治主权的全面确立。今伊犁地区唐初一度属于昆陵都护府的领地,后来,由于东部天山汉族移民增多,庭州由初置二县变为定制四县,西突厥部落大都西徙,进入濛池都护府地界,因此,伊犁地区大体与唐濛池都护府地界相当,其下属西突厥部落列置为羁縻州府者列举如下:
濛池都护府下属羁縻都督府如下:
叱勒州都督府:在楚河西。
迦瑟州都督府:在楚河西。
西盐州都督府:以咽面部置,在伊塞克湖西。
东盐州都督府:以咽面部置,在伊塞克湖东。
盐禄州都督府:在今伊塞克湖一带。
碎叶州:以聚居碎叶城中的粟特人置。
咽面州都督府:以咽面部置。
哥系州都督府:以哥舒部置,地在今楚河西。
孤舒都督府:以哥舒部置,地在今楚河西。
千泉都督府:以阿悉吉·泥孰俟斤部置,牙于碎叶。
俱兰都督府:以阿史那悉吉·阙俟斤部置,牙于俱兰。
颉利都督府:以拔塞干部置①,地跨楚河东西。
以上三州府都见于乾陵蕃臣石像后所刻官衔,为正史所未载,与史书中的叱勒、答烂迦瑟三州相当,应是一回事。大约都是先设州而后置府,名称亦有所更易。史书中又有盐禄州都督府、西盐州都督府、东盐州都督府等三都督府,究由何部所置,所记不详,如果此三部与咸海有关,很可能也同三姓咽面有关。
唐朝平定西突厥二蕃之后,重新调整和加强了西陲的边防部署,再置安西四镇。显庆三年初置的安西四镇本来是龟兹、于阗、疏勒、焉耆。调露元年(679)再置的安西四镇却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特点是去焉耆,增碎叶。以加强伊犁—楚河流域的防御功能与商贸功能。留其得力副将王方翼、杜怀宝分别担任安西都护与金山都护。其中王方翼尤为出色,他任安西都护时不驻节西州,而驻节碎叶。“唐王方翼为安西都护,高宗朝安抚大食使裴行俭之讨遮匐也,诏以方翼为副,行俭军还,方翼始筑碎叶镇城,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五旬而毕,西域胡夷竞来观之,因献方物”②。又有记载王方翼“大城碎叶,街郭回互,夷夏纵观,莫究端倪。三十六蕃承风谒贺”成为招③。把这座碎叶川上的历史名城重加整修,徕粟特商贾的关市和控御北道的军事要塞。自此以后,碎叶在七河流域的地位更加突出,并设置了碎叶镇守使。
高宗逝世,中宗被废,武曌柄国,罢废了金山都护府,重新恢复了两厢可汗兼二羁縻都护府的建置,这时西突厥首领他匐发动叛乱,一度四镇尽沦,武曌遂于垂拱二年(686)“九月册拜右玉钤卫将军阿史那瑟罗袭父(爵)继往绝可汗”④,兼“濛池都督(应为都护),押五弩失部落”并加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名号,⑤,再次出平他匐之乱。这场叛乱显然仍旧得到吐蕃的有力支持,故平叛战争势必涉及四镇的争夺,此时所谓“四镇”已非显庆年间的焉耆、疏勒、龟兹、于阗,而乃新置之碎叶、疏勒、龟兹、于阗了,易言之,已以碎叶取代了焉耆,备列四镇名单了。可见这次西征告捷,他匐之乱平定,斛瑟罗胜利地完成了阿史那元庆未能完成的使命,再度收复了安西四镇,进驻碎叶,重新安定了西域形势。
但是,继往绝二世阿史那斛瑟罗的胜利并未维持多久。不久由于全局失利和东突厥的复兴而陷入危机。所谓“全局失利”指的是韦待价、阎温古西征吐蕃的败绩。这次西征策划数年,规模巨大,垂拱三年(687)出师,原本期望永昌元年(689)为武周建国献上一束胜利的花环,但是当年五月与吐蕃战于寅识迦河,以粮馈不继,大败,主帅韦待价免职,副帅安西大都护阎温古问斩,于是安西四镇除斛瑟罗所据碎叶以外,又非唐朝所有。而东突厥这时又已复兴,创建了后东突厥汗国,其创业君主颉跌利施可汗阿史那骨咄禄抱着再度统一西突厥的野心,全面介入了西域的政治角逐。史载:“西突厥十姓自垂拱以来,为东突厥所侵掠,散亡略尽,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斛瑟罗收其余众六七万人,入居内地,拜右屯卫大将军,改号竭忠事主可汗”①。这是阿史那斛瑟罗第一次失地奔唐,于是安西四镇复失,其中碎叶为后东突厥所据,龟兹、疏勒、于阗等三镇则乃沦入吐蕃。
吐蕃再克三镇之后,扶立了阿史那俀子为西突厥可汗,立国碎叶川西右厢弩失毕故地,以为政治号召。阿史那俀子乃阿史那元庆长子,元庆兵败后,被召回长安,以私谒太子、为酷吏来俊臣构罪,下狱而死,家属悉被株连,阿史那俀子遂亡奔吐蕃,被扶立为附蕃之西突厥可汗,并与吐蕃联兵,大举犯唐。武后擢用将领王孝杰为武威道行军总管,与西突厥首领继往绝可汗二世斛瑟罗旧将胡禄屋·阙啜、阿史那忠节(又作忠节)联兵,于长寿元年(692)十月大破吐蕃,“克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四镇”②,一举“还先帝旧封”③,被誉为中兴壮举。自此以后,阿史那俀子的活动不复见于记载,但吐蕃又先后册拜其叔父阿史那仆罗与阿史那拔布为附蕃之西突厥可汗,继续与唐朝抗衡。这两个人的事迹更少,但既是阿史那俀子的叔父,显然也具有西突厥正统汗裔的身份。正是这种身份被吐蕃视为号召十姓的政治资本,但是其实际效应未必尽如所想。正如郭元振在奏疏中所指出的那样:“吐蕃亦尝以俀子、仆罗、拔布为可汗矣。亦不能得十姓,皆自亡灭。此非它,其子孙无惠下之才,恩义素绝故也..则册可汗子孙,其效固试矣”④。真正在西域政治角逐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至证圣元年(695)吐蕃又发动了全面反攻,避实就虚,不取道西域,而取道河源,旨在进攻河西,切断唐朝通往西域的通道,唐朝(武周)仍以王孝杰为将,拜清边道行军大总管,统兵相拒,万岁通天元年(696)③月,“孝杰及副总管娄师德与吐蕃首领论钦陵战于素罗漫山的官军败绩”⑤。此战在吐蕃史料中作虎山之战,地在洮州界,唐军之败极惨,“唐之元帅王孝杰尚书越境前来,吐蕃元帅论钦陵以战驱唐人如宰牦牛,双方列阵交战,痛击唐军多人,于尸中立一具使朝天..以表明杀十万众之标志,达拉山之汉墓与马水之汉墓实由此得名也”①。这一记载虽渲染过甚,但唐军失利则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此后唐朝无力再战,而此时吐蕃赞普器弩悉弄也已亲政,不愿再战以强化噶尔家族的权势。右是双方重开和平谈判。唐使郭元振至吐蕃牙庭,论钦陵提出以唐朝拔四镇、弃十姓为罢兵条件,郭元振针锋相对地以交还河源吐谷浑地为交换,双方使者往返,争执逾年。武后采纳了郭元振提出的谈判策略,“为计以绥之,藉事以诱之”,塞钦陵之口,”。果真取得了成效。利用谈判,②“而和事未全绝③进一步催化吐蕃内部矛盾的表面化,实现孤立钦陵的战略目的。以大相钦陵为首的噶尔家族本是吐蕃北进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而这一家族专国日久,兄弟数人,领兵分据四方,早已形成了强臣震主的形势,深为新登位亲政的器弩悉弄所忌恨,正在逐步翦除其党羽,裁抑其权势,志在收政于己。吐蕃历羊年(万岁元年,695)噶尔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噶尔·赞辗辗顺被杀即为其前兆。唐与吐蕃谈判无进展导致论钦陵急欲向唐军事施压,率师攻犯安西,吐蕃历狗年(圣历元年,698)冬,论钦陵攻唐执唐军元帅都护使④大捷,“”凯旋归来,赞普正好乘其出征,揽国中军政大权于一身,并以接风庆功为名,设伏突袭,屠灭了这一专国多年,为吐蕃建功赫赫的宰相家族。进而“宣布噶尔家族获罪”⑤,尽诛其余党,血洗四境,其唯一幸存者赞婆东奔降唐。至此,吐蕃政治又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化。
天授年间斛瑟罗第一次奔唐以后,西突厥故地形成了两大地方势力。一支是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他在碎叶失守后一直率部屯于碎叶西北界,伺机收复,终于击杀后东突厥汗国重臣阿史德元珍,光复此城,唐朝予以嘉奖。“圣历中,突厥(应为突骑施)首领嗢鹿都督乌质勒移衙碎叶,则天授以瑶池都督”⑥。此应是圣历二年,即699年事。同年八月乌质勒遣其次子遮弩朝唐,表示效忠,可见这支力量是臣属于唐的;另一支势力乃阿史那忠节,又作阙啜忠节,阙啜乃胡禄屋部酋爵号,其人以阿史那氏而主胡禄屋部,显然出身监国吐屯。他本是斛瑟罗旧部,及其主东归,乌质勒聚兵反抗东突厥,其人也归属其帐下,故《旧唐书·突厥传》又记之为“乌质勒部将”然其后自立旗号,领兵而西,王孝杰反攻西域,以之为副帅,收复龟兹、疏勒、于阗、焉耆诸镇,卓建功勋,“”可见这被宰相宗楚客誉为作捍玉关,国之干城⑦,支势力也是臣属于唐的。然而这两支势力彼此“代为仇雠”⑧,唐朝不好处置,乃于700年(圣历三年,即久视元年)腊月再次任命“司礼卿兼池州(应为濛池)都护(“大”乃衍字)、竭忠事主可汗阿史那斛瑟罗为左屯卫将军,仍立平西军大总管,还镇碎叶”①。期望这位西突厥可汗的返封能驾驭两位互不相容的旧部,恢复西疆的安定,却事与愿违。继往绝可汗二世返封不久,发生了吐蕃支持的阿悉吉薄露的叛乱,这是吐蕃在十姓故地最后的政治余响。斛瑟罗在汉将田扬名、封思业的大力协助下,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史载田扬名所统汉军进至碎叶城,“薄露夜伏兵于城傍,掠官驼马而去。思业率轻骑追击之,翻为所败,俄而扬名与阿史那斛瑟罗、忠节率众大至,薄露据城拒守,扬名拔之,积十余日,薄露诈降,思业诱而斩焉,遂虏其部落”。②阿史那斛瑟罗返封之初对于边疆防务起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很快在处理乌质勒、阿史那忠节矛盾问题上显现出鲜明偏袒本姓的倾向,顽固地保护蓝突厥贵族的地位,引起异姓突厥诸部的不满。长安三年(703)乌质勒公然起兵反抗斛瑟罗,战事蔓延,“安西道绝”③,结果,阿史那斛瑟罗大败,重返长安。原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所辖封疆大部分为乌质勒所并,其领地“东邻北突厥,北(应为西)诸胡,东直西、廷州,尽并斛瑟罗故地”④。从而结束了继往绝二世兼濛池都护的政治生涯。
濛池都护府的政治中心碎叶城。初本粟特商人所建聚落。早在唐朝之前就已存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诞生于这里,唐初玄奘法师还在碎叶城外会见了统叶护可汗,主要是以贸易商城的形象出现,基本上没有什么军事设施。王方翼率先将它扩建为军事城堡,唐朝改以碎叶取代焉耆备列安西四镇,派遣汉军进驻。初建的碎叶军镇,称为保大军,后来改名碎叶镇守军。碎叶城故址就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西南8~10公里阿克·贝希姆村西1公里的阿克·贝希姆废城。唐朝在碎叶的主要镇兵称为保大军,驻于碎叶附近,开垦屯田,以耕养军,且耕且战,屯田数至少也不下七屯。仅次于碎叶的城镇是弓月和双河,这两座城镇都在伊犁河流域。唐朝碎叶、伊犁河流域的居民,除西突厥人以外,主要是汉人和粟特人。驻边汉军大都带有家属,人数相当可观。以其乡籍而论,主要来自河西凉、甘、瓜、肃、沙诸州,也有少量来自秦、雍等关中诸州。平常按军事编制,以屯为单位,进行屯垦,自己解决粮食问题,亦兵亦农。碎叶镇存在时期(679~719),由于汉军与西突厥军的共同协防,伊犁河流域乃至整个天山北麓地区的防务都进一步巩固。直至开元七年(719)突骑施黑姓王雄主苏禄为可汗,与唐朝达成了共同抗击大食(阿拉伯)的盟约,作为交换,唐朝放弃了碎叶的主权,成为突骑施的牙庭,恢复以焉耆取代碎叶备列安西四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汉朝伊犁、魏晋南北朝唐伊犁、两辽蒙元明伊犁、清代伊犁、民国伊犁、伊犁民族文化、伊犁历代文化遗产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伊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