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庭州与瑶池都督府的创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67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庭州与瑶池都督府的创置
分类号:
K294.5
页数:
7
页码:
136-142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新疆地区庭州与瑶池都督府的创置的情况。
关键词:
新疆地区
庭州
瑶池都督府
内容
庭州创置的时间并非可汗浮图城归唐的贞观十四年(640),而是唐朝发动昆丘道行军的贞观二十二年(648),《唐会要》卷73,安西都护府条下明确记载:“(贞观)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突厥泥伏沙鉢罗叶护阿史那贺鲁率众内附,置庭州。”准确无误地记载可汗浮图改置为庭州的时间是贞观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同年同月同日西突厥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降唐。《唐会要》作者为唐人,记载本朝史事较之五代、宋人所撰两唐书、《资治通鉴》应当可信得多。
从可汗浮图城归唐到庭州创立,时间长达8年(640~648年),其间经历了可汗浮图城的失而复得和大批移民实边,只有可汗浮图所在的天山北麓东段局势完全稳定和汉人移民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创置庭州的条件始完全成熟。
贞观十四年高昌战役结束以后,唐朝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改置西州,首任西州刺史谢叔方在任很短,次任刺史乔师望到任后,赍唐朝所颁二诏,全力安抚高昌降臣、民众,制定了对高昌降官的宽松政策,强调罪止麴文泰及其少数反唐谋臣,“自外一无所问,咸许自新”。①对其中效忠于唐的才干之士,还要量加叙用,在另一安民诏书中规定:“彼州所有官田,并分给旧官人,首望,及百姓等。”使百姓各安生业,并派出了医疗队,免费为当地贫民治病:“百姓有病患者量给医药,老病恂独,粮食交绝者,亦量加振(赈)给。”②尚无暇顾及天山北麓,阿史那步真降唐不久,就全家入朝,而无唐军接防的记载,说明至迟贞观十五年,可汗浮图已经不守。贞观十六年(642)郭孝恪出任安西都护之后,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势力复振,因此到任之初就大赦囚犯,“曲赦高昌部内从军兵士以下,父子犯罪以下,朞亲犯流以下,大功犯徒以下,小功缌麻犯杖罪以下,小功缌麻犯杖罪,悉宥”。③并奏请内地罪人自首应募实边,加强战备。“高昌旧民与镇兵及谪戍者杂居西州,孝恪推诚抚御,咸得其欢心。”④同年,乙毗咄陆可汗大举来犯,“遣兵寇伊州,安西都护(郭)孝恪率轻骑二千自乌骨道邀击,败之。咄陆可汗又以处月、处密等围天山县,郭孝恪 又击走之,乘胜拔处月俟斤所居之城。追奔及于遏索山,斩首千余级,降其处密之众而归 ”。①乙毗咄陆可汗攻犯伊州的记录表明,此年 “庭州”之名尚不存在。伊州在今哈密、巴里坤一带,庭州在其西,由西突厥所在天山北麓西段进攻伊州,攻伊州而不经由庭州是绝不可能的。但传文却记西突厥直趋伊州,只字不言庭州,说明时至贞观十六年庭州建置尚未存在。此役郭孝恪攻拔“处月俟斤所居之城”也非常引人注目。处月入唐后置为金满州都督府,说明游牧于今吉木萨尔、奇台一带,可汗浮图城正位于此。且此役郭孝恪乃师出乌骨道,该道《西州图经》明确记为“右道出高昌县北乌骨山,向庭州四百里,足水草,峻崄石鹿,唯通人径”。其道即由今吐鲁番高昌古城,沿胜金口、木头沟、火焰山、七泉湖、黑沟,越天山谷道而至吉木萨尔县护堡子。据此判断,为郭孝恪攻夺的“处月俟斤所居之城”非可汗浮图莫属,说明自贞观十四至十六年间(640~642年)可汗浮图城经历了一段得而又失,失而又得的曲折过程,至贞观十六年才重新收复。郭孝恪又是自内地大量招募罪犯实边政策的创始人,而西州地少人多,这些自内地实边的罪犯未必留居西州,很可能北戍可汗浮图城,从而为庭州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贞观十六年(642)乙毗咄陆可汗犯唐兵败后,亡走吐火罗,乙毗射匮可汗成为西突厥可汗,虽然接受了唐朝册封,所奉反唐政策同前可汗并无二致。贞观十八年(644)唐与乙毗射匮可汗之间爆发了焉耆、处月争夺战。其中焉耆之战明载于史,唐军主将就是安西都护郭孝恪,时间为贞观十八年八月十一日壬子至二十二日壬戌(644年9月17日~9月27日),处月之战的信息却仅仅保存在唐朝一封诏书中,诏中提及: “西域之地,经途遐阻..君长失抚驭之方,酋帅乖叶赞之义,虐用种落,肆行残忍,遂使部落离心,战争不息..朕受命三灵,君临六合..迪蜷西顾..皇言拯救。可命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西州道抚慰使,屯卫将军苏浓泥孰,仍兼为吐屯,检校处月、处密部落。宣布威恩,招降纳叛,问其疾苦,济其危厄,多尽绥怀之道,称朕意焉。”②参稽《阿史那忠碑》、《阿史那忠墓志》,此人贞观十八年继郭孝恪之后,再次率师出征焉耆,则处月之役当在郭孝恪征焉耆之前,即贞观十八年九月初(644年10月),处月为可汗浮图城附近的西突厥游牧部落,此年派出阿史那忠前往“抚慰”,说明可汗浮图城一带又发生了动乱,“抚慰”实为镇压的雅名。又专门派出了“屯卫将军苏浓泥孰,仍兼为吐屯,检校处月、处密部落”。常驻处月、处密二部,以“吐屯”(即监政官)身份加强监控。自此之后,以可汗浮图为中心的天山北麓东段地区的局势才完全稳定下来。兆示着此年之后,可汗浮图城改置为庭州的计划开始在唐廷酝酿。
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推行的反唐政策,决定了双方决战不可避免。唐朝只是在谨慎地选择时机。贞观二十一年(647)西突厥内部爆发内战,前可汗乙毗咄陆 可汗败走吐火罗之后,仍图谋复国,其心腹党羽沙钵略叶护阿史那贺鲁仍留西突厥故境,而与之同谋,被发觉。是年五月乙毗射匮可汗统兵西征,失势的乙毗咄陆可汗又自吐火罗南奔波斯①,返师之后开始穷剿阿史那贺鲁,“遣兵迫逐..不尝厥居”②,处境日艰,唐朝乘势全力招抚,似已取得对方的响应。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是岁十二月传檄西突厥,所打击的主要目标就是“昔与北埸(北突厥,即东突厥),本同根蒂,乘戎致阋,遂尔携离”的“西土游魂”③,亦即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发动了名为“昆丘道行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而以西突厥统治西域的中心龟兹为突破口。起用东突厥降唐将领,已成为太宗长公主婿的阿史那社尔为主帅。率安西都护郭孝恪等五路行军总管,整装待发。次岁,史书上出现了如下记载:贞观“二十二年(648)二月西蕃沙钵罗叶护率众归附,四月西突厥泥伏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率众属于庭州”。④《旧唐书·本纪》所记更为具体,二月癸丑(二月初二日,648年3月1日)“西蕃沙钵罗叶护率众归附”,先遣其俟斤屈裴禄赴唐,作为试探,唐朝册封为忠武将军,受到厚遇,至二十二年四月阿史那贺鲁亲率数十骑入唐朝谒,“帝诏授以昆丘道行军总管,宴之于嘉寿殿。及文武三品毕景,甚欢,锡贺鲁绫■,仍解所服之衣以赐之”。⑤厚礼以待,补授他为昆丘道行军总管之一,至此,这次行军已达六总管,承担着同乙毗射匮可汗主力作战。唐朝其余各路大军得以全力进攻龟兹。顺利地结束了龟兹之战,兵临昆丘,即昆仑山北麓的于阗而归。统一了葱岭以东西域的全部地区,包括天山南北和昆仑山北麓,基本上相当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境。只是这时,唐朝在天山北麓东段全面推行郡县化的条件才完全成熟。
庭州创立于贞观末年,而不是贞观中期,在史书中并非没有踪迹可寻。五代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志记述可汗浮图城归唐与庭州建置的时间就有区别。“北庭都护府:贞观十四年,侯君集讨高昌,西突厥屯兵于可汗浮图城,与高昌相影响。及高昌平,二十年四月,西突厥泥伏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率众内附,乃置庭州,处叶护部落。”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56陇右道七废庭州条所记大略类似:“庭州(北庭府,今理金蒲县⑥)..唐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征高昌,于时西突厥屯兵可汗浮图城,及高昌平,二十年四月,西突厥泥伏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率众内附,乃置庭州,处叶护部落。”这里出现了两个时间,一是可汗浮图城归属唐朝的贞观十四年,另一个与庭州创置同年的西突厥叶护来降之“贞观二十年四月”。而贞观二十年四月,并无任何降唐之西突厥叶护,所指肯定是贞观二十二年四月降唐之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前引传文中的 “二十年四月 ”实乃“二十二年四月 ” 之误。
庭州始创于贞观二十二年还可从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得到印证,此年之前唐朝文献中从未发现过“庭州”字样。阿斯塔那221号墓出土的贞观二十二年 73TAM221:5号文书①《庭州人米巡职辞为请给公验事》乃庭州建置之初见。全文引录如下:
贞观廿二 ■庭州人米巡职辞:
米巡职,年叁拾,奴哥多弥施年拾伍
婢婆匐年拾贰,駞壹头,黄铁勒敦捌岁
羊拾伍口
州司:巡职今将上件奴婢駞等,望于西
州市易,恐所在烽塞,不练来由,请乞
公验,请裁谨辞。
巡职,庭州根民,任往
西州市易,所在烽
塞勘放,怀信白。
廿一日。
唐制规定异地转贩须公验名为过所的通行证件,以上文书内容就是庭州人米巡职辞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赴向西州都督府申请公验,赴西州进行驼马交易事。又吐鲁番出土的《唐天山县南平乡令狐氏墓志》中郭孝恪的下任安西都护柴哲威已拥有 “使持节伊、西、庭三州诸军事 ”的名号,前两任都护乔师望和郭孝恪都没有这个官衔;可考之首任庭州刺史骆弘义也是贞观末年才见诸记载,足以相互印证。尤为不可辩驳的坚证乃《唐会要》卷73安西都护府条明确记载:“贞观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648年5月22日)突厥泥伏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率众内附,置庭州。”《唐会要》以唐人苏冕旧作为底本,可信程度远较五代人所著《旧唐书》、宋人所著《新唐书》为高。足证庭州创置的准确时间乃贞观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即648年5月22日。可见长期以来关于庭州置于贞观十四年的错误必须改正。
史书中记载,庭州下属金满、蒲类、轮台、西海四县。其中轮台、西海二县都是以后陆续增置的。此外《新唐书·地理志》还有初隶庭州,后来改属西州的蒲昌县。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记,是由于弄不清蒲类、蒲昌应区别所致。蒲昌位于罗布泊附近,一开始就隶属西州,是侯君集所平高昌二十二属城之一,从来不曾隶庭州。庭州初创时仅领金满、蒲类二县。此二县的创置时间亦绝非如一般史书中讹记的贞观十四年,而应是与庭州创置时间相同的贞观二十二年。自此,大量移民实边,开始在天山北麓全面推行郡县化,旨在强化这一地区的边防实力,以达到控 驭西突厥降部的战略目标。故阿史那贺鲁谋反后,此州也是首遭侵掠的对象,永徽二年(651)“寇庭州,掠蒲类”①,“杀掠数千人去”。②显然,多数被杀者都是汉人,说明自庭州建置以来,天山北麓东部地区的汉人已数量可观。
同阿史那贺鲁降唐、庭州建置密切联系的重大事件还有莫贺城与瑶池都督府的建置问题。《新唐书》卷215,突厥传将这两件事搅在一起叙述,“(阿史那贺鲁)擢累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处其部于庭州莫贺城”。同书卷218沙陀传也记:“贺鲁来降,诏拜瑶池都督,徙其部庭州之莫贺城。处月朱邪阙俟斤阿厥亦请内属。”似乎是莫贺城就是阿史那贺鲁所领瑶池都督的治所。其实深味其文义,此城不过是贞观二十二年阿史那贺鲁降唐之初的受降地点,其时尚不存在瑶池都督府的建置,可见它们完全是两回事。《资治通鉴》卷199,贞观二十二年条记:“四月..乙亥,贺鲁帅其余众数千帐内属,诏处之于庭州莫贺城,拜左骁卫将军。”其中只字未提及瑶池都督事。“庭州莫贺城”,也有写作“庭州西莫贺城 ”,更为准确。其地应即今吉木萨尔县的唐沙钵守捉遗址,沙钵守捉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城西偏北20公里,庆阳湖乡镇双河街上村东北2公里的平原地带。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四周残垣清晰可辨,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0米,东、西两侧有城门痕迹,残高1.2米~80厘米,宽2~3米不等。出土器物有红面素陶、灰陶和古钱。当地称“唐朝城”。确为唐代建造,与《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有沙钵城守捉”,地望相符。本是唐朝一个守捉城,“沙钵城守捉”之名显然同阿史那贺鲁所领沙钵罗叶护名号有关。莫贺城应当是阿史那贺鲁降唐前的旧名,这座城规模很小,根本不足以作为瑶池都督府的牙庭。所谓“处之于庭州(西)莫贺城”所指应当理解为在此处举行了沙钵罗叶护降唐的仪式,亦即阿史那贺鲁的受降地点,自此后正式更名沙钵城守捉。
瑶池都督府是唐朝在天山北麓创建的第一个西突厥羁縻都督府。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唐朝发动的昆丘道行军已胜利结束,但同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的战争仍在继续,主战场在碎叶川、伊丽水一带激烈进行。
《资治通鉴》卷199记此年十二月唐朝颁诏:“戊寅,以昆丘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以鼓纛,使招讨西突厥之未服者。”将征讨全权交给了阿史那贺鲁,准予使用唐朝鼓纛旗号,至贞观二十三年又创立瑶池都督府,正式授予阿史那贺鲁以唐朝都督的全权,主持这场对乙毗射匮可汗之间的战争。
对此,各种史书记载完全一致。例如《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记: “二十三年..二月丙戌,置瑶池都督府,隶安西都护府。”《资治通鉴》卷 199,贞观二十三年条记: “二月,丙戌,置瑶池都督府,隶安西都护;戊子,以左卫将军阿史那贺 鲁为瑶池都督。”《新唐书》卷43,地理志记:“贞观二十三年,以阿史那贺鲁部落置瑶池都督府,永徽四年废。”《唐会要》卷73,安西都护府记:“(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十一日置瑶池都督府,(隶)安西都护府,以贺鲁为都督。至永徽二年正月二十五日贺鲁以府叛,自称钵罗可汗,据有西域之地,至四年三月十三日废瑶池都督府。”足证瑶池都督府与莫贺城毫无关系。莫贺城绝不是瑶池都督府的治所或牙庭。
瑶池都督府显然因瑶池而命名。今新疆境内传说中的瑶池(天池)有二:一为阜康县之天池,该地不适合作为牙帐;另一即赛里木湖,湖畔就是肥美广袤的草原,元人邱处机途经其地,留诗歌咏其形胜:“天池海在山头上,万里镜空含万象。”①正是建牙立纛的理想地点。后来唐朝册拜突骑施首领乌质勒的名号也是瑶池都督。《册府元龟》卷967:“圣历中,突厥(应为突骑施)首领嗢鹿都督乌质勒移衙碎叶,则天授以瑶池都督。”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瑶池都督府虽然是唐朝在西突厥故境创立的第一个羁縻州府,却是昙花一现的建置。阿史那贺鲁的降唐,不过以退为进,意在一箭双雕,退则保全自己,进则借唐声威,翦除自身政敌,取而代之。通过与唐朝的联手,已重创了政敌乙毗射匮可汗,逐之碎叶川西偏僻之地,其自身则“庐幕渐盛”,羽翼日丰。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崩逝之后,名为瑶池都督,实为西突厥可汗,阴谋叛唐。高宗永徽二年(651)遣子咥运,发兵攻庭州,围天山,陷蒲类,正式叛唐,徙牙碎叶,自立为沙钵罗可汗。迫使高宗连续发动了弓月道行军、葱山道行军、伊丽道行军等三次大规模西征,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是显庆二年(657)发动的第三次西征。此年,以汉将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兵出北道,在曳咥河会战中击溃了阿史那贺鲁的主力。以西突厥降将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并为流沙道安抚大使,名为“安抚”,率降唐西突厥精骑,兵出南道,一路招降纳叛,与苏定方所统北路军会师双河,突破西突厥最后防线,进军金牙山,粉碎了叛军的最后抵抗。阿史那贺鲁偕其子咥运逃亡中亚,为唐军擒获,引起西突厥两厢十姓部落的归降。是年十月,唐朝颁发诏书,以“西域总平,贺鲁父子既已擒获,诸大部落,须有统领。卿等早归阙庭,久参侍卫,深感恩义,甚知法式。所以立卿等为一部可汗”。②推行兴亡继绝政策,册拜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主西突厥左厢部落;册拜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主西突厥右厢部落。至显庆三年(658)阿史那贺鲁被俘入京,另一路唐军统帅杨胄也已平定了追随阿史那贺鲁的龟兹羯猎颠叛乱,安西都护府移治龟兹,晋升为安西大都护府,并置安西四镇,西域局势已经大定。是年三月二日唐朝又进一步颁诏,将西突厥左厢地置为昆陵都护府;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兼为昆陵都护,将西突厥右厢地置为濛池都护府,以 阿史那步真为濛池都护。①一并归属唐安西大都护府治下。唐朝这两道诏书反映了唐朝于灭亡了西突厥汗国之后,在继承了其两厢分治的历史传统、继续册拜其两厢可汗的同时,又将西突厥传统制度纳入唐朝的官制体系之内,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等西突厥二降唐首领对内称可汗,对唐称都护,则又进一步反映出昆陵、濛池二都护府的羁縻性质。这两个都护府实质上同所册西突厥二首领同时兼领可汗名号一样,纯属地方自治性质,虽然其建置名号已同唐朝官制取得一致,实际上不过纯属名义而已。
附注
①《文馆词林》,卷664,《贞观年中慰抚高昌文武诏》。 ②《文馆词林》,卷664。 ③《册府元龟》,卷 1000,记此赦令为贞观十六年。 ④《资治通鉴》,卷 196。 ①《旧唐书》,卷194,下。 ②《文馆词林》,卷664,《贞观年中抚慰处月、处密诏》。 ①《册府元龟》,卷995,外臣部,交侵。 ②《册府元龟》,卷995,外臣部,交侵。 ③《册府元龟》,卷985,外臣部,征讨四。 ④《册府元龟》,卷977,外臣部,降附 ⑤《册府元龟》,卷974,外臣部,褒异一。 ⑥金蒲县实为金满县。 ①《吐鲁番出土文书》,第 7册,8~9页。 ①《新唐书》,卷 110 。 ②《新唐书》,卷215下。 ①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 。 ②《旧唐书》,卷 199。 ①《旧唐书》,卷4。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文献学与考古实物相印证的方法,对北庭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山北六国及其考古文化;柔然、突厥与可汗浮图城等14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