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西传
分类号: J825.61
页数: 2
页码: 150-151
摘要: 本节介绍了豫陕两省相邻,为民间民俗文化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地域上的方便。
关键词: 剧种 豫剧艺术 河南

内容

豫陕两省相邻,为民间民俗文化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地域上的方便。20世纪30年代末,陇海铁路修通,为两省文化交往搭建了快捷的桥梁,豫剧艺术首先于两省交接之地潼关、华阴、渭南一带出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原大部地区沦陷,加之灾荒连年,河南大批灾民西流,豫剧文化也随着庞大地灾民潮进入三秦之地。1937年,专业豫剧戏班如太乙班首先进入古城西安,次年,豫剧名坤常香玉带戏社入驻古城。3年后,狮吼剧团落户西安,豫剧艺人渐增。避乱、躲灾的豫籍流民及陕民便是观看豫剧表演的常客。一时间,西安成为后方豫剧演艺的中心。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三秦各地及西安巡演和常驻的豫剧班社如:狮吼剧团、香玉剧社、蓝光剧社、民众剧社、双兴剧社、灾童剧社、豫光剧社、东方红剧团以及分布于咸阳、宝鸡、潼关、商南、铜川的豫剧社团等,约10余家戏社,几乎分布于陕西全境,可见其时豫剧文化在秦声浓郁的大地上其融合与渗透性之强。有可靠的豫民做基础,由此占有牢固地份额。其中如狮吼剧团在陕40年,先后培养豫剧学员130余人。所编演剧目从形式到内容多有创新,如《王佐断臂》、《劈山救母》、《红珠女》、《涤耻血》等40余本。又如香玉剧社入陕后,先后于西安、宝鸡、汉中演出。1948年于西安创办香玉戏校,培养豫剧人才。常香玉在陕四年余,集京剧、评剧、曲剧、秦腔、大鼓等剧种所长,丰富自我,融汇于豫剧豫西调之中,创立新腔,成为豫剧中别具风格的一类流派。代表戏目如《花木兰》、《西厢记》、《白蛇传》、《大祭桩》等。豫剧文化沿丝绸之路西传渐入陇右。1944年,狮吼儿童旅行剧团首先进入平凉演戏。开豫剧入陇之先河。之后入天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豫剧专业剧社入驻兰州。随后有部分班社沿丝绸之路进入河西重镇武威、张掖、酒泉一带。先后入陇的豫剧班社如:香玉豫剧改进社、群豫剧社、景公豫剧社、汉声豫剧团、新义剧社等。1944年,由部分豫剧艺人在兰州组建起新光豫剧团,这是第一个当地自建的豫剧专业表演团体,该团宗旨是改革创新,严以律己,并于次年招学员30余,培养出自甘肃的首批豫剧学员。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