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杨家岭农民交谈(资料图片)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1020220000998
图表名称: 毛泽东同杨家岭农民交谈(资料图片)
起始页: 010.pdf
结束页: 010.pdf
图表类型: 插图
分类号: K827
关键词: 人物传记 社会政治人物

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上,延安时期是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和愈挫愈奋、兴旺发达的“黄金时期”。其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当时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和艰险困苦的环境中, 在革命根据地认真探索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实践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小脚老太参加选举延安时期进行的四次选举, 堪称国史、党史上民主选举的典范。选民们也用民谣、小曲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民主政治要实行,选举为了老百姓。咱们选举什么人?办事又好又公平。”许多足不出村的小脚老太太,都骑着毛驴,翻山越岭,赶到选举地点。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行使选举权,不少地方还使用了 “碗里放豆”、“香头烧洞”等便于操作的选举方式,开创了“草根民主”的先河。 厉行廉洁政治早在1937年10月10日, 毛泽东在一份材料的批语中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体现了“从严治党”的理念。 由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提出、中共中央政治局1941 年5月1日批准、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1941年11月 21日通过发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在1938年8月 《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还相继制定和公布了《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条例》、《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等法规,把廉政建设逐步纳入了民主和法治的轨道,彰显了延安时期“从严治党”的思想和行动。 “只见公仆不见官”美国记者斯诺在1936年和1939年先后两次长期访问陕北根据地和延安以后写道: 我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林彪请我吃的是“面条宴”;红军大学学员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他们坚韧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斯诺称赞“只见公仆不见官”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 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是“东方魔力”、“兴国之光”。 1945年8月10日,此前访问过延安的黄炎培在重庆岀版了《延安归来》。他在书中写道:“每个人得投书街头的意见箱,也个个得上书建议于主席毛泽东。”“公务人员不论男女都穿制服,女子学生装短发,都代表十足的朝气。” “至于中共重要人物毛泽东先生,依我看来是一位思想丰富而精锐又勇于执行者。朱德先生一望而知为长者。此外,轰轰烈烈的贺龙、彭德怀、聂荣臻、林彪、刘伯承……诸位先生(徐向前先生在病中没有能相见)在一般人想象中,一定脱不了飞扬跋扈的姿态。料不到,这几位先生都是沉静笃实中带着些文雅,一点没有狙犷傲慢样子,天天见面笑谈,真是古人所说'如坐春风中'。 这一点太出我们意料了。”同期访问延安的左舜生也对梁实秋说,在延安的各级政治机关门口没有警卫,任何老百姓都可以直入。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