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子 地处中宁县喊叫水乡大台子村与海原县徐套乡小湾村之间苦水河的北岸,整个 地势险要,造型独特,选址独具匠心,规模宏大,影响范围广,是方圆百公里范围内回族群众心中的圣地。每逢回族传统的圣纪、古尔邦(宰牲)、开斋等节日,周边及外市县乃至甘肃、青海等地的信徒都身穿节日盛装络绎不绝来这里相聚,赞主纪圣,诵经礼忏,欢庆节日。
大台子 建在苦水河、亮泛河、井儿沟河3河交汇三角台地北岸石崖中人工开凿的石质平台上,占地约 12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布局紧凑,开阔而富有层次,分大殿、诵经堂、藏经阁、礼拜堂、邦客楼、水房、伙房等几部分,每座建筑物地基都铺有红色长方形条石,墙体用青砖白灰勾缝砌成,顶尖呈六角形覆盖绿色琉璃瓦,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具有浓郁的回族建筑风格。每当在落日余辉映照微风吹拂下,从南岸望去,浓重的天幕下,整个 横卧在北岸的石崖中,清风徐徐,铃声叮当,诵经声空旷悠远,给人以庄严、肃穆、空灵之感。
大台子 具体建于何时?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有一则传说是这样的:说是明洪武年间,有一姓段的汉族老者赶着毛驴给营盘里送粮草,途经现今建 的沟涧时, 正值中午,只见一回族装束的人,ー脚踩在沟底,一脚踏在沟岸,顶天立地,手提汤瓶洗“无苏里”(小净);惊吓得老者目瞪口呆,跪倒在地不断地磕头。消息传开后, 当地的回族群众感念真主安拉的显化,集资筹建了这座 。当然传说归传说,其实 的建筑年代、原因、形制在 前一块高约3米、宽2米的石碑上用中阿两种文字介绍的很清楚:该 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 年),建成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是为纪念一位将一生献给回族民族事业、广存影响而学识造诣都很深的回族大学者而建的,算起来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历史岁月中,它经受了兵祸、匪患、地震,特别宜文革期间人为的损毁,屡毁屡建,一直保留至今。从现在的眼光看来,该 的主建筑是埋有金姓学者遗骨的大殿。大殿内的墓地上盖有历代虔诚的穆民散的布质苫单,积有3米多厚, 另一有影响的建筑是开凿在北部石崖下方的石窟藏经阁,阁里藏有历代回族经典一万余册。
大台子 之所以在众多的 中广有影响, 除了当地是回族聚居地,学者学识渊博影响大的原因外,还与该 选址上的独居匠心有关。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一是巨石悬空不落。大台子 建筑群的上方悬崖上立有3块如小山丘般大小的巨石,下方几乎悬空。从我们的眼光和知识判断,会随时滚落下来,但就是这3 块巨石几百年来稳立在悬崖上,即使经历了 1920年那场8级以上的大地震,也安然无恙,不能不令人称奇。
二是石质地址独一无二。大台子 地处黄土高原的腹地,周围沟壑纵横,北为撒布拉滩,南为黄土丘陵区,土质全为黄土,当地群众连找一块腌菜石都不易,而 所处的地方全为石质结构,没一寸黄土。传说当年真主被人们的诚心所打动,特地从圣城 搬来了一块整石让人们修建 。从碑文看,建 前这里是一处以打制石磨、石碾、石丨磙子为主的石料场, 但这样的石质结构在周围几十里范围内独一无二,选址时可谓独具匠心。
三是 前的甜水井在当地堪称独一无二。苦水河上下几十里水井不少,可水质都是又涩又苦,无利用价值。独有 坡下的小石井里的水甘甜醇美。当年学大寨时,当地群众在离甜水井相距不到50米的范围内打井, 井水仍是又涩又苦。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西北地质学院的专家为此专程来到这里,用科学的知识和办法考察了几天,也未找出原因,他想不通,遗憾不已,只好散了 5块钱的乜贴(施舍),回了兰州。
四是甜水井的水位永不变化。甜水井不大,用石块镶成,井深约1.5米左右,水深约1米。但就是这口小井,不管取水多少,用量大小,不论早晚,不分四季,水位总是保持不变,即使干旱少雨的年份也是如此。当地很多人都观察过,屡试不爽,很是神异。
五是洪水大小都漫不过甜水井边的石墩。每当夏秋两季,天降暴雨,3河洪水交汇,水深有时达10米以上, 而井边的石墩绝对高度距河床不过5米左右,据当地年龄最大的老者回忆:他们从上辈子口中听说,自己亲眼所见,无论洪水多大,从未漫过石墩,淹了甜水井,水涨到石墩边就不再上涨了。笔者在海原工作时,于1984年的夏天就经历过:当时3河同发洪水,水面宽约60米, 巨大的水流挟裹着泥沙奔流东去,吼声震耳。洪水果然漫到石礅边不再上涨,经仔细观察,这种现象可能与该处的特定地形有关。3河相汇处,该河床呈一较规则的 “S”形,水井处在“S”的上弯顶点,洪水达到一定的限度,主流将摆向南岸,所以不上涨,这是笔者的猜测, 是否准确另当别论。
金秋十月,笔者再次来到大台子 ,只见下流水至徐套的二级公路已修成通车,当地政府如能整合相应的人文、地理资源,该地当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