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发、辫子与中卫历史(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6549
颗粒名称: 满发、辫子与中卫历史(下)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11月26日,中卫报刊登了满发、辫子与中卫历史。
关键词: 满发 辫子 历史

内容

历史与留惯了满发的中卫人过不去了。公元1644年,满清皇朝取代明王朝,新皇朝出于自家习俗与统治的需要,颁布了一道剃法令,规定国人一律将脑门前的头发剃掉,前面剃得露出脑心,后面稍加剃修,然后把后脑勺的长发辫成辫子。为推行新法,派兵丁环卫待诏(剃头匠),在各地巡查,遇未剃头的,要么当场剃头,要么斩首示众。麻烦了,历史的发展走向了人们愿望的反面,中卫人留满发视发如命的传统,受到了致命的一击。“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剩下的路只有两条:要么剃头,要么反抗。有人反抗了,好汉疙瘩李蔡响马啸聚众弟兄,号令香山,筑寨修堡抗清复明,不久就失败了。中卫人虽然眼里心里很不舒服,但知道抗争无异于以卵击石,不情愿中终于接受了现实,于是乎辫子一根根留了起来。随着日月的流逝,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习惯了,不再觉得不顺眼,辫子成了中卫人的当然之习俗。人们不但安于蓄辫,习惯了蓄辫,而且讲究如何蓄辫,有些官宦人家及有钱家的公子哥儿,饰辫梢以各种饰物,以为时尚而招摇过市,串门过户。
  辛亥义举,革命风起,清亡民国兴。革命党人及一些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从头做起,纷纷剪掉发辫,以示革命坚决。从来没有像剪辫这种潮流,推行之广,流行之快,影响之大,不久,中卫人的辫子便荡然无存了。发辫作为政治的一种畸形表征,永远退出了中卫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头发“百花齐放”的时代:留短发的、光头的、扎毛角子的、剪剪发头的、留分头的等不一而足,头发已完全成了一种装饰和个人爱好。
  民国以后,人们认为发型只是一种地位或生活状态的标志,是很个人化的东西。但历史有时也像惊蛰后的盐碱地,往往也有回潮的时候,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卫人的头发和政治又一次紧密联姻。“文革”初,破“四旧”成风,可中卫没有多少“四旧”可破,造反派的眼睛盯到了人们的头上脸上,有了新的发现:留长发、留怪发、留辫子、蓄胡子不就是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旧传统吗?于是“四旧”破到了人们的头上,中卫城乡立即掀起了见了男人刮胡子,遇到女人剪辫子的革命行为,一时中卫县里人心惶惶,个个自危。无奈中,年长的只好戴一顶有檐无檐的各色布帽,年轻的大都戴当时时尚的绿色军帽,全把头发深藏在帽窝里,千人一貌,万人一相,中卫人的头发单调得不能再单调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卫人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头发足以证明:上世纪80年代前期伴随着喇叭裤的出现,中卫男人流行长发,女人流行烫发,发型变得丰富起来。不久随着一部叫《少林寺》的电影的放映,几乎一夜之间,光头成了时尚,但光头注定是短命的。上世纪90年代以后,染发出现在中卫,伴随黄种人生命始终的黑发受到了前所来有的挑战,黑发不再是主色调,中卫人的发型发色变得异彩纷呈,发式发色开始向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发展。今天,如果你徜徉在中卫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色的发型发式:理短发的,精神霸气;梳背头的,练达持重;留长发的,飘逸时尚;扎小辫的,青春活泼;剃光头的,精明强悍;染发的,中西合璧;留分头的,自然流畅……使人不由得从内心里慨叹:时代真好,人生真美,生活真甜蜜。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黑占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