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发、辫子与中卫历史(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6219
颗粒名称: 满发、辫子与中卫历史(上)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11月19日中卫报登载的关于中卫市历史的文章。
关键词: 中卫市 文化传统 历史

内容

一位很有思想的文友对我说,在中卫,一条小小的辫子,便是一部满满当当的历史。初听,似乎言过其实,有些武断的味道,细一想,再综观中卫史,此言确实不谬。
  明代以前,中卫人无论男女老幼皆留满发,不剪也不剃,任其自然生长,头发长了,尽管容易污秽,散乱,大都只是随便洗洗梳梳,在头顶上挽个髻子了事,是很个人的事,一般是不上心的。留满发到底好不好,方便不方便,不得而知,但有史为证。史书上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无空闲梳洗头发,急风骤雨替他梳洗,留下了庄子所云:“沐其风,栉其雨”的千古美谈;还有当年周公姬旦公务繁忙,洗头的时候,还不断有人来会面,不得已一而再、再而三地手握湿发接见来人,传下了“一沐三握发”的历史佳话。从大禹和姬旦的忙碌中可以看出,留满发是极不方便的,想来梳洗起来既烦琐又费时间。
  历史沿着时间的年轮向前走,人的思想不能不变化。后来中卫人对头发越来越重视了。这从娃娃的头上可见其中端倪,小孩一生下来,除剃“满月头”、“百日头”外,便任头发自然生长,到了入塾蒙学的童年,把头发因势理顺,挽结成个髻子,名曰“束发受书”。当时,除非出家当和尚尼姑,削发为僧为尼,不然不管你是18岁的姑娘还是耄耋老者,谁的头发都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一些有闲者还从《孝经》里找到了根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那时是否剃头是中卫当地判定一个人是不是孝顺的标准。但也有些胆大不守“规矩”者,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时代“潮流”相悖,后果往往“惨至极也”。有史为证:明万历年间,中卫广武堡一后生,嫌夏日溽热难耐,剪去了长发,被族人发现,先是群起而攻之,但他不悔罪,结果被绑入宗祠,家法处置,干挨了49柳条,落了个屁股皮开肉绽的下场。于是头发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神圣起来了。
  中国古代妇女历来无地位可言,中卫女子亦是如此。但是头发自古是女子美与不美的一部分,秀发、雪腮、皓目、柳眉是美女的标准,加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更是女子的天性。然而,漫长的中卫历史上,就有不少的妇女为着小小的头发而被社会践踏了一生,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无怪泱泱一部《乾隆中卫县志》,“烈女贞妇纪”竟占了全志的五分之一篇幅,所列烈女贞妇数量之多,情形之多样,足令今人惊诧。这里选取两个与头发相关的,诸君不妨一读:永康堡一年轻的刘氏女子,容貌俊秀,美盖一方。及妍后,媒婆踏破了门槛,然该女子与一就读在县学的书生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姻缘上自然和家人不合。后父母选定当地一家境殷实之财主的二公子,再三逼其嫁之,未料此女性情刚烈,愤然用剪子将己之秀发乱铰一通,变成了今天中卫人所言之“鸡花头”,家人见此,羞愤难当。不几日就引来一鄙俗山民,乘夜黑强行将该女拉上套牛木轮车,远嫁了之。后来如何,志书上没记,想来好不到哪里去;还有一件更悲的事儿:石空堡有个张氏村妇,不幸染上了肤疾,脸面皆烂,发间不断流溢黄液。一天家人请来一郎中,剪去她的所有头发,涂抹一种膏药,没想到当夜该村妇跑到北山边,在一石崖下以头撞石身亡。此两女子落得如此结局,非为什么家国大事,只因头发。这话有点偏激,但无论如何头发终是个中起因,足见头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多神圣。
  中卫自古重文兴教,是文化较发达之邦。但文化发达的同时往往也有其顽固与传统的两面性,表现在头发上就是明证。后来,中卫人一直把头发当作生命、荣誉的一部分,珍惜异常。中卫史上,在这个现在看来平常而柔顺的毛发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例举二:一则发生在明洪武年间,中卫县学有一书生,十年寒窗苦读,幸得州试第二,获秀才名分取乡试资格。往省城兰州赶考途中,一晚住某车马店,深夜发大火,火势凶猛,情急下,秀才急于逃命,不顾一切冲出了火阵,虽无大碍,但头发被烧焦。脸面上也烧了些水泡。乡试时,主考官因其“发焦面丑”,剥夺了其参加乡试资格;另一则发生在清代雍正年间,镇罗堡有一穷儒,家境赤贫,靠坐塾教几个学童勉强糊口。一年除夕,见别人家置办年货,年味十足,再看自家穷得什么都没有,冷冷清清,瞧老婆的头发亦苦得花白了。老夫子触景生情,书一幅对联云:朝朝暮暮,洗洗擦擦梳梳忙上忙;月月岁岁,艰艰难难苦苦穷中穷。倒出了自己的辛酸。可见头发已不是些许小事,完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黑占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