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今昔唐家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5918
颗粒名称:
今昔唐家湖
并列题名:
来自沙坡头区宣和镇盐渍化土地改造治理现场的报道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11月13日,固原报刊登了来自沙坡头区宣和镇盐渍化土地改造治理现场的报道。
关键词:
盐渍化
土地
改造
治理
内容
唐家湖,既无碧波荡漾之湖水,也无鸟翔鱼跃之美景。唐家湖的“前世”就是一个苇子湖。
生活在唐家湖边60多年的沙坡头区宣和镇三营村村民何文忠谈及唐家湖,有讲不完的故事。故事中有唐家湖昨日的辉煌和凄哀,也有今日的欢声和赞叹。
上世纪60年代末,三营村村民在唐家湖改造出1000余亩田地。因此,时任三营村的党支部书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这是唐家湖人的辉煌,也是三营村的无尚荣耀。但辉煌和荣耀却因一条渠、一项移民工程,淹没在逐年上升的地下渗水中。
七星渠和南山台子移民区位于宣和镇北面。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七星渠引水量不断加大,南山台子扬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增,而渗漏到地下的水都流向其南面地势低洼的三营、张洪等12个村。
据现任三营村党支部书记刘成业介绍,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上升,上世纪70年代还是中卫产粮大村的三营村,到90年代末,村里共有的2000亩耕地有1000余亩浸泡在水里,形成盐渍化。
何文忠家有5亩耕地,地下水位上升后有3亩地成“摆设”。耕种时节,田地就是一个泥浆池,人和牲畜根本无法下足。没办法,何文忠只好站在田边用耙子耙着种。冬季时节,田地又是一层厚冰。
2008年以前,“冬天一片白茫茫,春夏秋季水汪汪;要想耕作耙子刨,秋收季节水里捞”是三营村村民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村民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很多村民房屋地基变得松软,墙体开裂。何文忠说:“一年四季,房里都是潮湿的。”
为改变这一现状,每年春秋季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时,三营村就组织村民挖沟排水,但效果甚微。无奈之下,有“门路”的人开始搬往南山台子等地,无“门路”的只好留下来,在连树都种不活的土地上,村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外出打工;二是发展养殖业。但2006年的一场禽流感,让养鸡的村民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
贫穷像一张网,把唐家湖周边的村民网在其中。刘成业曾为此东奔西走。2007年冬季党员冬训时,刘成业又与村里72名党员联名给市委书记刘云写了一封信,如实反映了三营村的灾情,并提出整村搬迁的要求。
收到信后,刘云非常重视,深入三营村了解情况后,沉痛地说:“这里的农民太苦了!”
2008年3月,市水务局在三营村挖了一条排水沟,目的是看该村土地能不能进行改造治理。试验证实,三营村的土地是可以改造和治理的,因为开挖的排水沟两侧的农田水位明显下降,泥土变得松散。因而,唐家湖开始被改变、被称颂。
从2008年4月起,市委、市政府对涉及宣和镇三营、赵滩、张洪等村的盐渍化土地进行改造治理。这项预算投资2780万元的项目,围绕宣和镇挡浸沟、公路边沟、五二支沟、赵家湖沟、第六排水沟、第八排水沟的清淤整修和工程配套,通过挖大沟、多挖沟、挖深沟等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措施进行改造治理。在市委、市政府大投入、大气魄、大手笔改造治理下,不到两年时间,三营、张洪等村地下水位下降了1.2米,3万亩盐渍化土地正在得到有效治理,3万多人口将从中受益。
今年,村民赵明福家改造治理后的2亩地种上了玉米,并喜获丰收。赵明福高兴地说:“没指望的田地,竟能种出庄稼来,让人真不敢相信。”
但这是事实。指着正在改造治理的唐家湖,何文忠说:“20年了,三营村村民总算盼来了执政为民的好领导。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为民办实事的好领导。”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马进军
责任者
杨波
责任者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刘成业
相关人物
刘云
相关人物
赵明福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卫市水务局
相关机构
中卫市委
相关机构
中卫市政府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