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俺们种瓜脱贫了!发家致富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5200
颗粒名称:
俺们种瓜脱贫了!发家致富啦!
分类号:
F329
摘要:
2009年10月29日中卫报登载的关于中宁县喊叫水乡白圈子村脱贫致富的文章。
关键词:
贫困
农业
干旱
内容
引子
中宁县喊叫水乡白圈子村有“新旧三多”:过去是吃救济的多、上访的多、没事干的人多;规在是汽车多、新房子多、家用电器多。如今的村民依靠种植硒砂瓜脱贫致富了,穿衣吃饭不仅和城里人没有两样,更拥有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私家车。硒砂瓜被当地群众誉为“石头缝里的粮食”、“拔穷根的产业”,不仅让中部干旱带上的群众实现了致富梦想,更成就了群众的致富神话。所以,白圈子村村民想向世人传递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更想对党和政府表达他们的感谢。
温总理种过瓜的白圈子村15户农民想开上自家小轿车上北京,亲口告诉温总理:
俺们种瓜脱贫了!发家致富啦!
过去,中宁县喊叫水乡白圈子村很出名,不是因为别的,就是一个“穷”,让这里的村民羞愧而又无奈地生活了好多年。
这个地处环香山地区中部干旱带上的小山村,和宁夏南部山区一些地方一样,因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严酷,形成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生活困境,曾一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人类不能生存之地。”
现在,中宁县喊叫水乡白圈子村更出名了,不仅是因为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五一”长假期间,在大旱肆虐关头亲手与该村村民一起种硒砂瓜,更是因为村民依靠种植硒砂瓜逐步摆脱贫穷困扰,骄傲而自豪地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硒砂瓜被当地群众誉为“石头缝里的粮食”、“拔穷根的产业”,种硒砂瓜已成群众自愿行动。据统计,2009年,白圈子村硒砂瓜种植面积达到18000亩,白圈子村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户均最低收入达2万元,村里目前已购买小轿车15辆,大卡车20多辆,农用三轮车300多辆。
现在,白圈子村再也看不到贫困落后的旧貌了,一栋栋崭新的砖瓦房、一辆辆气派的小轿车、一幕幕喜悦的丰收场面,将昔日的穷困赶出了白圈子。唯有从村民的记忆中,才能复原昔日生活的辛酸和艰难……
白圈子村党支部书记杨彦国介绍说,白圈子村是个纯回民村,由于常年干旱少雨,被誉为“干旱带上的干旱带”。全村540户2219人,村里没有一分水浇地。2004年以前,村民的生活基本靠政府补助救济维持,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仅有几百元。所以,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种一斗收八升,田里野草不返青;烂土房旧窝棚,家家没有三两银。”
杨彦国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干旱,田里的野草每到开春的时候都无法返青,而村民每年种粮食,种100斤有时只能收回80斤。靠政府补助救济,只能维持生活,家里根本没有余钱,要想翻新房屋根本不可能,所以过去家家户户都住的是土坯房烂窑洞。自然条件恶劣不仅限制了群众生产生活,更将群众的思想禁锢在“等、靠、要”上。长期以来,村民不是跑到乡政府、县政府上访,要救济,就是聚在一起打牌、蹲在墙根下晒太阳。
“2004年以前,村里是吃救济的多、上访的多、没事干的人多,受穷的人更多。一想起过去‘不谋发展,只谋上访’的行径,村里很多人都感到汗颜。”杨彦国笑着说,那时候,住砖房、有存款的生活仅仅是村民的一种奢望和梦想,至于开小车那更是一辈子都不敢想的事了!大多数群众心里已经认定:这辈子没有任何机会摆脱贫困了。
也就在白圈子村村民还在苦闷哀叹时,一个彻底改变他们命运的转机摆在了白圈子村村民面前——2004年,喊叫水乡划归中宁县管辖,中卫市要在中部干旱带上大力发展硒砂瓜产业,白圈子村有望从中受益。
白圈子村村民究竟能不能把握住这次机会,改变贫困落后,脱贫致富呢?
事实证明: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进下,白圈子村村民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遇,实现了梦想。
其实,任何人在接受新事物时都需要一个过程,白圈子村村民也不例外。2004年,为彻底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境况,经过反复考察、对比和专家论证,市委、市政府狠下决心,举全市之力在环香山地区中部干旱带上发展硒砂瓜产业,一举改变过去给面、给钱、捐资送物式的“输血”扶贫,取而代之的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硒砂瓜产业,开始了“造血”式扶贫之路。
当年秋季,白圈子村计划试点压砂4660亩。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村民没有种过硒砂瓜,到底能不能种成功村里人心里没有底,抵触情绪大,更有一部分村民认为在石头缝里种瓜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想起当年硒砂瓜产业发展的艰难,白圈子村村委会主任马伟林颇为感慨,他告诉记者,2004年那会儿,大伙对这个项目吃不准,积极性不高。在市委、市政府以及中宁县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最初是部分有经济实力的人压砂,后来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挨户动员,除了每亩补助120元之外,又承诺为农民每亩贷款300元,联系提供压砂车、装载机等,还以干部包户形式捐水费、帮农民运水。村党支部书记杨彦国和几个村干部虽然没有种过硒砂瓜,但通过上级领导干部的引导和劝说,并实地到种植硒砂瓜地区观摩,让他们看准了这项产业。随后,几个村干部率先带头在自家的地里开始压砂,并分头到村民家里动员、鼓励村民积极压砂,种植硒砂瓜。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白圈子村发展压砂地4400亩。第二年春,市县各级包村干部又买来农膜,住在村里帮助村民种瓜、搞管理。
由于遭遇50年不遇的大旱, 2005年,白圈子村硒砂瓜惨遭劫难。这对刚刚起步的硒砂瓜产业无疑是迎头一棒,也给瓜农当头浇了一瓢凉水。但2005年大旱时,硒砂瓜一亩仍能收入四五百元,而种粮食颗粒无收。群众从中看到了希望,也终于明白了干部们的心思,逐渐接受了种植硒砂瓜这一新事物。随后的几年里,白□子村掀起了一股压砂热,农民自发压砂种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村子彻底改掉了“不谋发展、只谋上访”的旧习。
据统计,2005年,白口子村农民人均收入只有900元,这些还包括政策性收入(人均退耕还林草补助300元)。2006年,白口子村种植硒砂瓜9700亩,仅硒砂瓜一项收入44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2100元,入均拥有硒砂瓜5亩。如今,白口子村硒砂瓜种植面积达到了18000亩,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这对于地处我区中部干旱带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
俗话说得好:穿衣吃饭量家当。如今的白口子村,家家户户人字型脊房顶上挂着琉璃瓦,太阳能热水器架在房顶上,外墙瓷砖挂面,铝合金推拉门窗,屋内屋顶吊顶,地面铺瓷砖,而彩电、洗衣机、电冰箱以及各式家具等一应俱全。富起来的村民乐呵呵地说:“俺们这里建房都按城市人的标准来,饮食起居也向城里人看齐!以往不敢想的物件,现在都有了,年轻人个个都有千元以上的手机,家家有摩托车,户户有农用车呢!现在又比着要买小轿车!”村民们形容他们自己的变化是:过去,我们比着要救济,现在我们比的是硒砂瓜的产量和收入!
白口子村一位老人这样形容白口子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社会是“官逼民反”,新时代是“官逼民富”。马东生是白口子村第一个买小轿车的人,几年前,他花4万多元买的夏利车如今在村里已经成了档次最低的。说起他的发家史,那真正是让党和政府给“逼”出来的。2005年,他尝试地压了20亩砂地,2006年4月上旬到5月中旬,种瓜的关键时期,白圈子村滴雨未降,马东生动了放弃种瓜的念头。但看到村干部首先带头在自家压砂地里种上了瓜,然后不停地动员村民种瓜,再加之政府投入近800万元用短短40天时间为喊叫水乡引来了黄河水,马东生和村里群众种瓜的积极性又高涨了起来。当年白圈子村9000多亩压砂地顺利地种上了硒砂瓜,并且成为喊叫水乡硒砂瓜种植核心区,喜获丰收。一说起当时的情景,马东生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目光短浅,若不是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各级领导干部的苦抓苦帮,村干部们的带头干、多次劝,如今肯定把肠子都悔青了。”
白口子村首富周文才,不仅依靠种植硒砂瓜发了财,住上了新房,买上了新小轿车,而且还到中宁县的大青山附近租地压砂,扩大了种植规模。
村民田丰学是残疾人,因为家庭贫困以及自身行动不便的原因,曾是白口子村的“上访专业户”。2004年,当村里开始压砂的时候,他便对压砂种瓜持怀疑态度,但当他看到几年的时间里本村种瓜的农民都挣了大钱,有的人甚至挣了十几万元,便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压砂种瓜。随后,他加入了压砂种瓜的队列中,如今,他不仅盖上了新房,买了新的农用三轮车,而且第一次有了1万多元的存款。
白口子村村民能脱贫致富,离不开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苦帮。村民杨永生在评价乡干部作风时说:“以前乡上有些干部我们见都没见过,现在不光是乡干部,就连县上的、市里的领导干部我们也是经常见,而且有很多干部还和我们一起种瓜、抗旱、卖瓜呢。”
一个地方的干部作风实了,干群的心才能凝聚在一起,心齐了才能更好地谋发展。建市以来,中卫市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扬“三苦”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让白口子村村民永生难忘。2005年为了鼓励白圈子村群众种植硒砂瓜,中宁县的领导在种植关键时期在白圈子村住了2个月。村民们说,2005年至2008年,每年市委书记刘云都要多次来白圈子村,拿着自带的铁锹蹲在田里看墒情和长势。村子变了,村子富了,群众的思想观念改变了。杨彦国说:“这是好政策带路、好领导监管、好干部实干,再加上广大群众苦干的结果。跟着好政策走没错,跟着好领导、好干部走也没错。”
最令白口子村村民骄傲和自豪的是,2006年5月6日,温家宝总理深人中宁县喊叫水硒砂瓜基地亲自种瓜,一再勉励当地群众发展特色农业,扬长避短,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脱贫致富路子,并深情地说:“中部干旱带调整结构大有可为。”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来到中宁县喊叫水乡白圈子村,考察硒砂瓜引黄补灌工程的运行情况时说:“你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很恶劣,但你们很顽强!党中央、国务院没有忘记你们,温总理来了,我也来了,目的就是帮助你们度过缺水难关,过上幸福生活。”“总理都对俺们这么关心,俺们咋能自己不管自己?”总理走后,这句话成了中部干旱带群众的口头禅。
如今,靠种硒砂瓜富起来的白口子村村民买回15辆小轿车,村民琢磨着要开上自家新买的小轿车上北京,带上硒砂瓜,让温总理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口尝尝,并想告诉温总理:“您牵挂着的穷山沟里的群众,您亲自种过瓜的白口子村农民,如今依靠种瓜脱贫致富啦!”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宋大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中宁县喊叫水乡白圈子...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