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正芳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5026
颗粒名称: 现代农业正芳菲
分类号: F327
摘要: 建市以来,中卫市人民戮力同心,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谱写出令人瞩目的壮美农业诗篇。
关键词: 农业 农村 农民

内容

农村是基础,农民是主体,农业是命脉。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求真务实、勇于进取,情系“三农”,心系农民增收;全市人民戮力同心,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以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阔步前进,谱写出令人瞩目的壮美农业诗篇。
  从靠天吃饭到寻求农业发展新路,从自给自足到打造西部蔬菜之都,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参与到农业产业化进程……
  沙漠日光温室:开发利用沙漠的新创举
  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中卫市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抬眼望去是银光闪闪、望不到边的沙漠日光温室。谁会想到,昔日这里是饱受大风侵蚀的沙漠。
  走进一排排沙漠日光温室,农民们正在定植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在已经定植好的沙漠日光温室里,蔬菜、花卉都展示着无限生机。在试验示范的沙漠日光温室里西红柿、辣椒、茄子挂满枝头……
  在感叹中,中卫市科技局局长刘学录走出了已经定植好的日光温室。风吹日晒,他的脸庞变得很黑。“目前正在做定植工作,这一棚是花卉。通过我们采用新技术、新栽培方法对沙漠日光温室的试验种植,经济效益和品质都突破了普通设施大棚。一座沙漠日光温室所产生的效益是2座普通设施大棚的效益,相当于15亩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沙漠农业是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科技与农业、治沙、生态保护融合的一次产业革命。
  近年来,我市设施农业发展到17万亩,让几十万群众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走上了致富路。不过,灌区有限的土地制约着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但中卫有丰富的沙漠资源。为此,向沙漠进军的号角吹响了……
  2008年4月,在市委书记刘云的大力支持下,市科技局借助相关科技支撑项目,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始在沙坡头区碱碱湖搞试验,建起3座顶部为钢架结构,墙体为水泥砖砌的日光温室。在农业科技入员的精心定植和管护下,种植的辣椒、小番茄、小乳瓜、茄子等在沙漠日光温室开花结果。经过对辣椒、小番茄、乳瓜、茄子等进行质量检测,均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沙漠日光温室种出的辣椒、小番茄、乳瓜等证实了沙漠不但能种出蔬菜,而且还能种出品质上好的蔬菜。
  今年,市委、市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决定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建设高标准的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整个园区分两期建设,近期用5年时间,建成一个1.6万亩的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远期用15至20年时间,建成一个占地面积10万亩,具有一定规模和鲜明区域特色的沙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该项目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工程。
  该园区一期建设面积1.6万亩,主要建设沙漠日光温室7100座,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墙体保温材料科技研发,建设防风固沙林网8400亩,完善基础设施。目前,园区已平整土地1.6万亩,修筑道路41公里,打深水井6眼,建设沙漠日光温室1200座。
  沙漠日光温室“扛”起了中卫农民增收的另一面大旗,使沙漠生“金”,可解决失地农民和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并能有效治理腾格里沙漠,逼退沙漠1公里,改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刘学录介绍说,沙漠日光温室今后的经营和管理,主要采取基地+公司+农户模式,走高端市场,走订单农业之路。目前,1200座日光温室通过招标,已全部承包给农业公司进行经营种植。
  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土地流转的新探索
  “生产成本、销售渠道、产业链……”这些现代经济管理专业术语,一个个从农民口中脱口而出,他们在领悟、学习现代农业的同时也推动着我市的现代农业发展。
  以前只种水稻的中宁县宁安镇、新堡镇、恩和镇的2956户农户,现在将集中在船舱沟区域的土地租给广州农艺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供港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集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生产、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实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经营模式,由公司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村民可在基地打工挣钱。
  这一举措是我市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探索。市委书记刘云对该示范基地给以了高度评价:“中宁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看到的是真正的现代农业景象。”
  时下,秋收后的中卫大地失去了夏日的生机,而中宁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却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
  中宁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基地主要种植叶菜类。由于中宁的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所以种出来的蔬菜口感甜、纤维少,很受香港、澳门市场欢迎。”远处正在菜地里收菜的工人每人右手拿着刀,左臂上整齐的摞着菜心。这些收菜的工人有从广东来的技术员,也有当地村民,他们每人每天能收250至300公斤菜,平均每人每天能挣到90元钱左右。
  中宁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是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广州农艺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合利(惠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建设的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也是中宁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次有益探索。
  该基地计划3年内建设标准化蔬菜出口基地1.2万亩,今年前期投资2000万元,建设生产基地6000亩。截至9月中旬,示范基地累计复种各类蔬菜1.85万亩,并已陆续采收蔬菜9000吨运往香港、澳门市场销售。在运营机制上,示范基地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帮助企业与农户签订了12年的土地租赁合同,农户以每亩地每年500元的租金将土地租赁给企业进行蔬菜集约化生产。在生产技术上,按照国际健康消费理念,采用集成节水喷灌、病虫害统防统治、统一采摘、低温储藏、净菜加工、真空包装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专门为香港、澳门等市场提供适合当地消费需求的广东菜心、青菜心、白菜心、芥菜、娃娃菜、生菜、油麦菜等20多种蔬菜。
  据了解,该基地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8000万元,整个项目区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同时,该基地可提供600多个就业岗位,对促进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种植习惯、提高蔬菜种植水平将产生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越夏蔬菜:旱塬上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连年大旱,海原农业发展严重受挫,农业生产举步维艰。
  困难永远抑制不住发展的脚步和势头。正如海原县农牧局局长王有满所说:“连年大旱,海原的农业发展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困难再多,也阻止不了海原农业发展的势头,阻止不了农民发展农业的愿望。办法总比困难多……”
  为了摆脱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阻扰。海原县依据水源定区域、依据水量定规模、依据特色定品种,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科技支撑、企业引领、大户带动、干部示范、农户参与”的运行机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西安镇付套村越夏菜订单农业就是海原县破解不利因素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举措。海原县在西安镇付套村发展越夏菜556亩,共有817座大拱棚和日光温室。集菌菇种植、越夏菜生产、春提前及秋延后种植为一体。
  “我们种植1棚西红柿能收入4000多元,这在我们山区来说,效益非常可观。”西安镇付套村一菜农说。
  海原县在今年越夏菜生产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统一租地、统一种植、统一管理, 5月中旬定植,9月初上市,正好避开了温室和露地蔬菜集中上市的时间,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市委书记刘云对海原县发展越夏菜给予了肯定:“搞得不错,海原县能克服干旱等不利因素,发展设施农业、种植越夏菜增加农民收入,是一大进步。”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彭红兵
责任者
刘学录
相关人物
刘云
相关人物
王有满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卫市委
相关机构
中卫市政府
相关机构
中卫市科技局
相关机构
海原县农牧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中卫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