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梦寻》连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4898
颗粒名称: 《百年梦寻》连载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10月22日,中卫报刊登了长篇报告文学《百年梦寻》。
关键词: 长篇 报告 文学

内容

第三辑 压砂瓜的脉搏
  寻找坐标
  一位80岁的老奶奶有一个孙女,从小生活在穷山沟里,后来考上了大学。这位从香山走出去到南方上大学的姑娘,心中常常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南方的山就那么绿,那么美,那么富有,而北方的山就那么穷?难道大自然带给家乡人民的恶劣环境就不能改变?她想起自己小时候每星期从学校回家只为去取一瓶咸菜,一瓶咸菜就是一个星期的期待!直至20世纪80年代前,香山地区没有机械,没有牲畜,没有化肥,小麦亩产超不过100来斤。也许正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在这样的生存夹缝里,香山地区的人便悄悄侍奉起了压砂地。在南方上完大学的那位姑娘如今回忆自己在香山地区生活的那段时光时,笑着说那是“一段蹉跎岁月”。她记得上初中一年级时学校放暑假,生产队就会安排学生们劳动。她和大人混在一起拔麦子,山里自有“麦死中伏,拔麦子,抢黄天”的说法,她从初一到高中毕业,再到补习,再到上大学,边上学边劳动,从拔二垄麦子到三垄再到四垄,她的手磨起了一层又一层血淋淋的泡。母亲心疼她,就给她缝了护手套子,又到生产队领来羊毛缠指护手,让她搓毛绳扎腕护胳膊。冬天的时候,她和大人一起去背砾石铺压砂地,多铺一块就多一点希望。那些面黄肌瘦、破衣烂衫的农民在最热的伏天里用手一根一根拔完麦子,又在寒冷的冬季到来时,一背篼一背篼背着他们的梦想。从犁耱种拔,到晒碾打扬,不是熬神费力,就是劳心伤身。风调雨顺的时候,大家勉强可以温饱。风不调雨不顺的时候,无麦可拔,无苦可下,无法糊口,大家的景况更是不堪设想了。当初的压砂地也是苦营生,背来背去的,背走了日月,背弯了腰,就为背出自己那干瘪的肚子之一饱。这位姑娘发誓,大学毕业后再也不回中卫了。可这位姑娘哪里知道,当这片被姑娘唾弃的山地,在哭泣了百年之后,居然重新以崭新姿态展现于世界。一种积蓄已久的力量爆发了,乘势而上,风生水起。于是,今日香山,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件事,喊叫水乡白圈子村的村民杨彦忠外出打工,却在2008年的春天突然返回了家乡。原来,他在外地听说家乡的那座荒山漫山遍野地长满了硒砂瓜,运到重庆竟能卖到每斤0.85元!所以,他再也不愿在外漂泊了。为了生存,背井离乡的游子回归家乡,又在家乡的硒砂瓜产业中大显身手。我们没有理由对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位姑娘的行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我们却有理由为今日的香山地区喝彩,为杨彦忠的回归而欢欣。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段鹏举
责任者
张永生
责任者
孙艳蓉
责任者
刘健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