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压砂瓜的脉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4709
颗粒名称: 第三辑 压砂瓜的脉搏
分类号: I25
摘要: 2009年10月20日中卫报登载的长篇报告文学。
关键词: 农业 压砂瓜 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

(上接10月16日第七版)
  寻找坐标
  据拓兆恩老人回忆,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虽然并没有完全淘汰了种子瓜,但是已经开始在压砂地里种西瓜了。那时候,拓兆恩虽还在香山地区工作,但已退居二线。记得那时香山地区的很多农民是“吃粮靠救济,花钱靠借贷”。有一位叫田丰学的农民说:“那个时候,地里种啥不成啥。一亩小麦产75公斤麦子,不要算人工,就连种子、化肥等成本都收不回来。”有一位叫田自仁的农民说:“俺家从前是土房,墙黑黢黢的,只有一个水桶一口粮缸。”还有一位村民说,20世纪80年代初,他家的家产就是一口黑锅,几只破碗。拓兆恩因从1951年起就在香山地区工作,所以了解那里的一山一沟,一草一木。当时的景庄公社农家,景况基本上跟上面的村民说的一样,拓兆恩作为本土的父母官,他说他对这片土地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当时他看着山下或山外的变化,再看着自己眼前的香山地区,仍然贫瘠、仍然落后、仍然荒凉、仍然愚昧,仍然憨厚而不够精明,仍然大大咧咧没个算计,他心里就像压了一块沉沉的巨石。那个时候,老百姓虽然承包到了山地,可以在自己承包的责任地里画最美的图画。但因为家庭普遍存在着机耕难、浇水难、防治病虫害难、购买生产资料难、打井通电难、销售农副产品难等问题,人们没有钱购买运输工具,没有钱去铺压砂地,没有钱去购买西瓜种子,没有钱修公路,没有钱把西瓜从香山地区运出去,这些事情,单家独户经济实力单薄,负担不起,想做做不了。所以,人们对压砂地情有独钟的同时,却依然望洋兴叹。
  由于举步维艰,当时压砂瓜的经济效益十分不好。1980年7月3日,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传达了中央书记处对宁夏工作的意见,决定放宽经济政策以利群众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当时提出对中卫山区等实行粮食免征购5年的措施。1984年2月,中卫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农村工作会议,讨论部署进一步推行完善以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定建设农林副渔等10个商品基地。同年12月,召开全县山区建设会议,确定“以牧为主,多种经营,三年停止草原破坏,5年解决温饱”的方针政策,签订承包种草合同2100份。1985年,终于修通下河沿至香山红泉简易公路。1988年8月,香山3个乡120余户获政府资金补助加固改建抗震窑居。以上这些信息,似乎没有一条是与压砂瓜有关系的。也许,是山区长期以来在发展压砂瓜的过程中积累了太多的矛盾,积重难返,尤其是见效慢、效益差,政府负担过重、山区农民不愿接受等这些问题,已为迈着迟缓的脚步艰难挤进20世纪80年代的压砂瓜涂抹了一层浓浓的阴影。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段鹏举
责任者
张永生
责任者
孙艳蓉
责任者
刘健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