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百年梦寻》连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4548
颗粒名称:
《百年梦寻》连载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10月15日,中卫报刊登了长篇报告文学《百年梦寻》。
关键词:
长篇
报告
文学
内容
第三辑 压砂瓜的脉搏
魂系压砂地
“人哄地皮一时,地哄肚皮一年”,这是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所以,大家不想再哄地皮,押宝似的把梦想和希望押在压砂地里。那时候,走上景庄公社地界的荒山,便看到很多山沟,被挖得东一块西一块,像极了一个“瘌痢”的脑袋。景庄公社冯庄大队年仅34岁的冯士傲,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山里汉子,他性格倔犟,总想把日子过到人前头,所以经常往山沟洞里钻,专找砾石多的地方挖。一天下午,突然,哗的一声,头顶的砾石塌了下来,把他活埋了。旁边的村民发现后,连忙用手去抠砾石,想把他挖出来。“我们不敢用铁锹,怕伤到他的头,只能先用手挖出他的头,再把他拽出来。”一位当年在现场的村民说。听说塌方,附近采砾石的村民都停了工,过来救人。不幸的是,冯士傲最终还是死了。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下了,全家人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
说起冯士傲,村里人都说,这是个很有主见的男人。“他就是太顾家了,他就是太想给家里多挣些工分,多分些钱了。”他母亲知道他出事后,一直不吃不喝好多天,一个劲地哭。那个年代,大集体组织群众挖砾石铺地,男男女女共同劳动,或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肩扛着几乎同样的装备:一个背篼、一把铁锹。冯士傲死了,他是为采砾石铺压砂地死了,他是为集体的利益死了,他是死得其所。在一个产业形成的过去,有人为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山坡上的压砂地,永久地沉默着,似乎是一种天启和神谕。红圈村的村民王学礼也被砂石压伤了腰,瘫痪在炕上,过了几年就去世了。红圈村的村民王玉莲,她被砂石砸伤后,一直病病怏怏活着,现已70岁了。这位老人活到了现在,她的一双历尽磨难的沧桑之目,看到了今日百万亩压砂地的盛况,也许她本身就已经融入到了深层次的生命感念中了,生命,它不再是形式和外在的体验。我们在想,这是王玉莲老人守驻的一个平实素朴而又震撼人心的瞬间,这瞬间由那个年代激荡的岁月带出,在荒漠的山地生成,又在自然天地的交感中弥散着一种强烈的生机。
“子规夜半犹嘀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这是81岁老人拓兆恩在讲述中表露出来的信念,也是山里人共同的信念。压砂地携带着山里人身上的一道道伤疤,更换着不同的劳作方式,在疲惫不堪中继往开来地完成着它的历史使命。没有伤疤的历史也许是苍白的,没有大痛难得大悟,没有积累哪来勃兴?时间像虚幻的镜子一样反映着山地的荒凉,只有从压砂瓜地里走出的山里人,才会在这条道上完成关于未来生活的梦想。我们同样要向拓兆恩老人致敬,他带着满身的伤疤讲述着伤痕累累的过去,他让我们看到了依然在压砂瓜地里跳动着的一颗赤子之心,还有那奔涌着的满腔热血。
可亲可敬的香山人啊,你为一项大产业的形成,付出了太多太多!在这里,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和情结,记住他们的伤痛……记住他们的教训,在发展的道路上,时间和积累,往往是那样的重要!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段鹏举
责任者
张永生
责任者
孙艳蓉
责任者
刘健彷
责任者
冯士傲
相关人物
王学礼
相关人物
王玉莲
相关人物
拓兆恩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