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齐聚逼和中卫(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4545
颗粒名称: 三军齐聚逼和中卫(上)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10月15日,中卫报刊登了中卫的历史。
关键词: 历史 解放军 战士

内容

1949年8月26日,解放军一举攻克兰州,全歼守敌。前去增援兰州的宁夏敌八十一军顿时惊慌失措,急速向中卫撤守龟缩。兰州战役胜利结束,参加战斗的各兵团休整几天后,开始分头向各方挺进。
  兰州解放后,马鸿逵决心以“打光、烧光,决河放水”的办法顽抗到底,叫嚣“宁夏要效法山西阎老西的做法抵抗到底,就是损失尽了也在所不惜”。并扬言“先由我的大公馆放火烧起,把银川城变成焦土。
  当时宁夏马鸿逵总兵力达七万人,马鸿逵委任其次子马敦静统一指挥。马家军的战略部署是:以骑兵第二十团固守同心,第八十一军一部守靖远,骑兵第一旅守景泰,构成第一道防线;以贺兰军守中宁,第八十一军主力守中卫,构成第二道防线;以一二八军守金(积)灵(武),第十一军守银川,构成第三道防线。
  马鸿逵虽然设置了三道防线,用重兵把守,但实际上早已成为惊弓之鸟。解放大军进军宁夏的战幕一拉开,杨得志司令员和李志民政委就针对马鸿逵设置的三道防线,巧妙地指挥六十三军一部精兵直奔靖远、景泰轻牵马首;命令六十三军主力直插中卫,六十四军直捣中宁,如双刀齐下,狠斩马腰。当时,国民党中的有识之士曾冷嘲热讽地说:马鸿逵绝非杨得志的对手。其三道防线,形似一匹瘦马,必为杨将军“快刀斩乱麻(马)!”
  当时担任解放宁夏任务的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决定兵分北、中、南三路挥师东进,向宁夏急速开进。
  9月2日,部队在兰州各界群众的欢送声中,踏着晨露,沿着兰州至靖远的土公路,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北路
  北路大军兵分水、陆两线,由一八八师担任攻击任务。
  水路先头部队由一八八师政委李真带领,乘坐羊皮筏子顺黄河一路东下,于15日逼抵景泰,守敌新编第一骑兵旅旅长张钦武不敢抵抗,率部投诚。
  这时南线传来消息:黄河以东守敌在一八七师的强大攻势下,仓皇向中卫逃窜;中卫守敌八十一军亦开始动摇。为了追歼逃敌,分进夹击中卫,将其就地歼灭或迫敌投降起义,六十三军郑维山军长命令一八八师按原定路线,加速向中卫推进。
  16日凌晨,五六四团一营在毛毛细雨中乘坐七十多只“战船”和羊皮筏子沿黄河顺流而下,直捣中卫。部队在汹涌的波涛中忽上忽下地穿越红山峡、黑山峡、大柳树峡,于晚十点左右来到卫宁平原,在离中卫县城不远的沙滩上登岸,开始隐蔽休整。
  陆路六十三军炮兵团在兰州战役结束后,经过短短三天休整,即奉命随大军经靖远县境挥师北上,一路上车轮滚滚,战马嘶鸣,浩浩荡荡地直插中卫,向宁夏进军。
  9月17日,部队经过急行军,已跃马挺进到中卫县西边、大漠东端的长流水,进入一条十里长的狭窄山谷,并在风雨中穿行,一路向中卫挺进。当东方朝霞泛起时,大军走出了长流水峡谷,也基本上走出了沙漠。
  大军来到了卫宁平原,地势顿时开阔起来。“好一个塞上江南!”——战士们在行进中赞不绝口。这地方说来也怪,远远望去,只见黄河两岸金黄的稻浪翻滚,沟渠里到处可见活蹦乱跳的金色大鲤鱼,真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这番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战士们的疲劳和饥渴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了,一个个挽腿撸袖地下田捉鱼。每当战士们捉到大鲤鱼时,当地一些信佛的居士便来“买鱼放生”,战士们这才知道当地人居然连鱼都不吃,也许这就是“鱼米之乡”的奥秘。来自白洋淀的战士们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个算是大饱口福了……
  在团长徐信、政委刘炎田的带领下,五六三团也奉命穿越腾格里沙漠,出奇兵直插中卫,意图截断敌人西窜去路。
  五六三团的战士多来自华北平原,从没有见过沙漠。他们幻想沙漠可能就像海边的沙滩一样平坦,走在上面软乎乎地,微风一吹,舒适惬意。可是,出景泰城不到二十里,这种幻想就很快破灭了:一望无际的沙山横在眼前,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巍峨的长城被浩瀚的沙漠吞没匿迹了,古代征伐的战场和商旅通行的驿站也都被掩埋在沙山之下。这条曾经是车水马龙的古道驿站,如今却少有人问津了,在这“沙海鸟飞绝,茫茫人踪灭”的荒漠里,战士们只有跟着向导,手脚并用地爬着一座座灼热的沙山,艰难地向前推进。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冯玉森
责任者
刘钧
责任者
马鸿逵
相关人物
马敦静
相关人物
杨得志
相关人物
李志民
相关人物
李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