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为中宁风景区写民间故事的朱彦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4487
颗粒名称: 记为中宁风景区写民间故事的朱彦荣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10月14日,中卫报刊登了为中宁风景区写民间故事的朱彦荣的情况。
关键词: 民间 故事 文化

内容

最早知道朱彦荣,是听同学韩银梅说起的,说她正和朱彦荣合写电视剧,我便知道了朱彦荣先生是中宁人,曾任中宁县文联主席。今年夏天因有事去中宁,在朱先生的招呼下我和另一位朋友参观了香山酒业集团公司酿造枸杞酒的基地,又去旅游景区天湖感受了大自然迷人的风光。原来朱先生退居二线后在香山酒业做事,而且做得如鱼得水,心中似乎皆有生命之欢乐。朱先生写电视剧,写散文,也拍摄影作品,现在他又正以喜悦的心情,为红枸杞,为枸杞酒,为枸杞茶,为天湖,为中宁的很多风景区写民间故事。听他讲中宁的地理环境,讲那些有着中宁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民间故事,使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岁月,回到了没有电视电脑的纯自然时代。据说朱先生的姑奶奶是老红军王如东的母亲,肚子里有很多民间故事,朱先生小时候就爬在炕头听姑奶奶讲民间故事,后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朱先生都在民间故事的海洋中遨游。他坚守文苑,努力耕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看到他写的文章,就好像自己从小生活在中宁一样,他的文章带给我们的是缕缕故乡泥土的芳香。
  记得朱先生写过一篇散文《枸杞茶的记忆》,从姑奶奶的小儿子王如东失踪后,姑奶奶不知道他参加了红军,于是日思夜想哭坏了眼睛,后又得着偏方枸杞能明目,就把枸杞当药喝了三个月,结果姑奶奶的眼睛慢慢能看清东西了。这段关于枸杞茶的记忆始终蕴藏着几个鲜明的特色。一是简洁明快、朴实无华、实事求是、不写假大虚、更不会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二是语言生动,贴近百姓生活。三是故事生动,有趣有情,融入了民间故事的元素。通过姑奶奶的命运写出了枸杞茶的功能和作用,为家乡神奇的枸杞树吟诵着赞歌。如今朱先生对撰写民间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写民间故事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文风,为了让民间故事能够深入入心,广泛流传,必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翻阅资料,阅读志史,而且还要保证所搜集的资料系统全面,有根有据、翔实可靠。虽说是民间故事,也要寓意深刻,韵味绵长。从朱先生所讲的关于中宁风景区的几个民间故事来看,没有生编硬造,颠倒是非之嫌。这种对民间故事的创新既要有民俗历史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还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积累资料,去伪存真,尤其是那些民俗俚语,虽是妇孺皆知,街头巷尾常常议论的事情,却又是不登大雅之堂,很少有人知其来龙去脉,而朱先生却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是一种新的探索,更是一种尝试。朱先生能够为中宁各个景区写民间故事,源于他具备了写民间故事的必要条件。他生活工作在中宁,因而他对中宁的文化现象、民风民俗,有长期的积累和调查研究。更可贵的是朱先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那些民间传说、掌故笑语,别人听了往往一笑了之,而他听后却是如获至宝。他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的。
  在游天湖旅游景区时,朱先生讲到了佛教。佛家多讲随缘,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莫攀缘”等说法。“随缘”不是随便行事,而是随顺当前环境因缘,从善如流;“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冥顽不化,而是要择善固守。也许,对于朱先生来说,随缘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成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诚然,在他为中宁各处的风景区写民间故事的时候,这何尝又不是一种随缘呢?拥有一份随缘之心,心中就会拥有一份平静和恬淡。
  故乡人故乡情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健彷
责任者
韩银梅
相关人物
朱彦荣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