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天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4310
颗粒名称: 无言的天路
分类号: I267
摘要: 2009年10月10日中卫报登载的散文作品。
关键词: 散文 家乡 城镇发展

内容

我老家位于海原北部,那里梁塬纵横,丘陵连绵,是一个典型的闭塞山区小村。每次故地重游,打开沉封的记忆,追溯已逝的岁月,划过心灵深处的种种情愫,目睹老家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感触最深的还是脚下那条熟悉的路。
  童年时,家乡的路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尤其是通向学校的路狭窄而陡峭。在炎热的夏天,路上布满几寸厚的黄土,光着脚板走在里面又烫又痛;遇到刮风,尘土和草叶满天飞舞,迈不开步睁不开眼,太阳都显得灰蒙蒙的;下雨时节,女同学一般穿老布土鞋,上下学裤脚上沾满了泥。我们男同学干脆卷起裤脚打赤脚,一脚深一脚浅走在小路上,嫩嫩的小脚踩在烂泥里,丝丝寒意顿时从脚底透心的凉,一个不小心滑倒了还会坐上一屁股的泥巴,回家后少不了挨上母亲的一顿数落;下雪时,路面晶莹剔透,稍不留神就会滑个大跟头,往往眼冒金星,鼻青眼肿;路面解冻后,泥巴跟着脚板走,走不了几步就得停下来用手扳掉脚底的泥巴。这条路伴随着我小学五年的艰苦跋涉,让我初尝到人生旅途的坎坷。
  七十年代初,搞农业标准化建设,大队有了拖拉机,修路成了最迫切的事情。不过那个时期穷,根本没有修路机械。大队指派各个生产队每天安排劳力,挖路基靠的是铁锹和锄头,填路基全凭肩挑人背,终于修成了一条简易的土路,乡亲们叫油光马路。“乡村土路,晴通雨阻。”虽然路况差,但人们心底里还是高兴了好一阵子,毕竟家乡有了一条通向外面的路了。但时间长了,加之缺少管护,拖拉机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艰难行驶,“车在路上跳,人在车中跳,心在肚里跳。”大家诙谐地说:“波浪式的路,摇摆式的车,喊慢点走的人。”我初中与高中的4年学习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土路上步行着度过的。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要致富先修路”口号的鼓励下,家乡的路被垫高、被拓宽,改为砂石路。拖拉机、大卡车不时从路上穿过。客车通过我们村口,乡亲们异常兴奋,老老少少都围着看,个个高兴得像过年似的。有了这条公路,我们村里也开始逐渐热闹起来,村里人的生活就慢慢改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运输车辆日益增多,砂石路渐渐被损坏。
  2004年开始,国家拿出资金扶持农村公路建设,县里实施了农村公路改造计划,不久,原来的砂石路,变成了一条乌黑锃亮、路面达到五米宽的四级沥青路。从此,那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路况一去不复返了。乡亲们对农村公路建设带来的喜悦写满在脸上,“走路不湿鞋,汽车开进来,新村美起来。”走在致富路上,乡亲们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去年回老家上坟,坐在乡村公交里,过去需步行四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坐上公交车只需十来分钟,十分方便。
  斗转星移数十载,沧海桑田一瞬间。漫步在这黑色的沥青路上,回首往事历历在目。从小学时的羊肠小路到今天的沥青路,这几十年的改变又何止是这一条道路的改变。且看公路两旁种植的硒砂瓜,风格迥异的农民住宅,60年的风雨兼程,不仅体现了人生的一个过程,更是一种苦尽甘来的幸福。60年的变迁,不仅记录了时代的腾飞,更验证了一条路的辉煌。路的变迁,它是一面镜子,展示了我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一段历史,更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看着这四通八达的公路,我由衷感叹,路不是修在地上,而是修在老百姓的心上。路路通,万事通,致富的道路更通。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黑占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