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发掘地震文化资源打造地震文化品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4247
颗粒名称:
发掘地震文化资源打造地震文化品牌
并列题名:
海原县地震局工作回眸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10月1日中卫报典藏本登载的关于海原县地震局工作的文章。
关键词:
地震
文化资源
地震局
内容
1920年发生的8.5级海原大地震,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强烈地震之一。近年来,海原县地震局领导班子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本着全面发展的全局意识,遵循科学发展观,立足海原县经济发展,真抓实干、谋求发展,深入发掘海原县地震文化资源,以建设海原地震博物馆为契机,努力打造海原地震文化品牌,为子孙后代谋福造利。
提高认识,挖掘海原地震文化的巨大内涵
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级大、烈度高、震害惨烈,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大地震距今虽已过去近90年,但大地震带来的影响深远。当时的大地震波及面积广,震害创伤时间跨度大,围绕大地震形成了众多的地震民俗。同时,大地震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罕世的地震遗迹遗址。这些地震遗迹遗址具有稀有性、典型性、自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种类多,发育序列完整且内涵丰富,为大陆地震构造环境、大陆动力学,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危险性评估、震灾防御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也给科普活动提供了理想场所。它的研究和利用价值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
因此,海原地震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有别于单一特点的文化,它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社会、经济乃至政治范畴的东西。近年来,海原县地震局制订了周密计划,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对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地震遗迹遗址资源的宝贵价值进行大量有力度、深层次的宣传报道,先后有步骤、分阶段地邀请了区内外诸多媒体记者、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前来对大地震和遗迹遗址进行参观、考察、报道,通过这些交流,达到了宣传海原、推荐资源的目的。截至目前,香港《文汇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宁夏《共产党人》杂志、中央电视台、宁夏电视台等区内外数十家媒体都对海原大地震进行过宣传报道。海原大地震及大地震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引起了广泛关注。
筹措资金,对地震遗迹遗址进行初步保护
海原地震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就在遗迹遗址上,因此对地震遗迹遗址的保护刻不容缓。海原县地震局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目前,已对全县11处典型的地震遗迹遗址采取了立碑、围栏保护措施。同时,还依法对破坏地震遗迹的行为予以了坚决打击,先后制止和处罚了几起破坏地震遗迹遗址的行为,并在一定范围内发布了通告公示,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在保护过程中,海原县地震局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方法,结合以往对大地震遗迹遗址的保护措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为保护工作出力。当前, 1920年海原大地震遗迹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已得到了国家、区、市主要领导和部门的高度关注,一部分专业性的保护规划正在具体制订当中。
争取项目,建设海原地震博物馆
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宁夏海原8.5级的大地震,又称“环球大震”,其地震波绕地球传播两圈,地震波将哨马营的一颗古柳劈成两半。89年过去了,古柳依然存活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劈成两半的古柳犹如展开的手掌向着苍天诉说着曾经的一切……
海原大地震是我国历史上地震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三大地震之一。地震发生7年后,海原断裂带西段的古浪发生了8.0级大地震。同一条断裂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两次8级以上大地震,实属罕见。实际上,海原断裂带在史前和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是我国著名的强震带,因此,海原断裂带的地震研究无论对认识地震活动规律,还是防震减灾,都具有重要意义。海原大地震距今已89年了,灾难过后留下的是需要挖掘的财富,正如当今学者们所谈的“灾难变财富”理论,海原大地震遗迹遗址,急需要去开发、保护,通过对海原县地震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建立海原地震博物馆,让世界再一次认识海原、了解海原,提升海原的文明程度,促进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海原知名度。
2006年年初,海原县地震局就着手筹备海原地震博物馆建设。首先,制订了海原地震博物馆筹建总体计划,于当年2月底,邀请了多家区内媒体记者对大地震遗址进行了采访报道。《宁夏日报》、《华兴时报》等刊物先后刊登了报道海原大地震及地震遗址的专题文章,《华兴时报》整版刊发了《海原大地震成因至今悬而来解》的调查报告,引起了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各级领导对海原大地震及地震遗址保护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随后,在海原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海原县地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于2006年6月13日召开,以争项目为突破口的海原大地震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之后,海原县地震局继续在筹建海原地震博物馆方面努力工作。付出就有回报,2007年年底,由海原县申报的海原大地震遗址经中国地震局批复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地震遗址。同时,海原县地震局对地震遗址的保护也加大了力度。在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的关注下, 2008年,海原地震博物馆前期工程经自治区发改委批复立项,得到国补资金260万元。2009年4月29日,自治区副主席李锐亲自主持并召集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文化厅、国土资源厅、地震局和海原县县政府的负责同志召开会议,就博物馆建设事宜研究讨论,提出具体建设原则和指导方针,并再次协调建设资金290万元。
目前,在自治区、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下,海原地震文化的挖掘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海原地震博物馆的工程设计、选址、招投标工作已完成,工程已正式进入开工建设阶段。但人们深知,海原地震文化和巨大价值的挖掘利用并非一朝一夕之工作,它将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工作。今后,海原县地震局将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观念上更加创新。做好地震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就必须在观念上再创新,当前影响海原地震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应该说还是观念问题。要使海原地震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必须要在观念上有一个更大的突破,要改变公益性事业完全依靠国家投入的观念,要依靠多方渠道,大力吸引资金。要树立将社会效益蕴含于经济效益之中的意识,以经济效益扩大社会效益,将二者有机统一。二是在挖掘地震文化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地震文化产业。发展地震文化产业,具有很大潜力和光明前景,大地震蕴藏的宝贵财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依托此优势,逐步、有序地建设与地震有关的地震文化工程设施(例如地震博物馆),丰富地震文化内涵,并在一系列建设的同时,开展其他相关的活动,如举办海原大地震学术研讨会,拍摄海原断裂带专题纪录片等,以此带动和发展其他产业,真正达到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三是坚持地震文化创新工作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实践。海原地震文化创新工作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海原大地震和地震民俗具有独特的地质特点和地域性,地震文化穿插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它们相互依托、相互补充。要想做大做强海原地震文化产业,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这种带有地域性的特色文化。
海原大地震所形成的地震文化价值深远,海原县地震局始终把海原地震文化挖掘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如何将灾难财富有序、合理地开发运用,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工程。海原地震文化背后蕴藏的巨大价值是在数十万生灵惨遭涂炭之后换来的,海原县地震局将不断提高工作效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将这一宝贵财富保护、利用好,深入发掘海原地震文化资源,努力打造海原地震文化品牌,造福一方百姓!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文琴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地震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海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