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谋发展励精图治谱新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4217
颗粒名称: 因地制宜谋发展励精图治谱新篇
并列题名: 海原县七营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纪实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10月1日中卫报典藏本登载的关于海原县七营镇经济发展的文章。
关键词: 经济 乡镇 产业结构

内容

“路走差了,越走越远;路走对了,越走越宽。”海原县七营镇党委书记李秉平认为,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基层领导班子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超前谋划,长远规划。近年来,七营镇大力实施“农业强镇、商业兴镇、环境立镇、民生和镇”四大工程,农、工、商、服务业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海原县七营镇地处扬黄灌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年积温高,上世纪七十年代该镇就引种过枸杞,2002年以来,依靠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自治区实施枸杞南移工程的机遇,开始发展枸杞产业。
  近年来,七营镇党委、政府依托清水河河谷漫滩地的地理资源优势,以立足实际,因势利导,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指导茨农实施有机枸杞生产技术推广与示范管理,实现了全镇有机枸杞区域化布局、良种化栽培。2009年,该镇枸杞栽植面积达2.2万亩,预计产量达400万公斤,总产值超过6000万元,纯收入突破4500万元,枸杞带来的收入预计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9%以上。种植枸杞已成为七营镇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枸杞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兴起。”七营镇镇长李铭臣说。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这是七营镇农民在尝到了种植枸杞的甜头后形成的共识。该镇党委、政府瞄准市场行情好、种植投入少、适宜种植的葵花、玉米等产业,不断引导农民扩大种植面积。为提高传统产业品质和产量,镇党委、政府积极利用科学技术,测土配肥,优化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成立收购葵花经纪人组织15家、玉米5家,从而提高了农民传统产业的经营性收入。2009年,该镇葵花种植面积从几年前的不足千亩发展到如今的3.6万亩,玉米种植也发展到了2万亩,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目标。
  经过多年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玉米等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为发展养殖业奠定了丰厚的饲料基础。“加快养殖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李秉平说,基于这种认识,七营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帮助农民多渠道增收,发展养殖业。在政府大力引导下,该镇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的经营模式逐渐向种养业并重的经济模式转变,2009年,扶持建成马莲肉牛养殖示范村一个,新建标准圈棚179栋,并以此为带动,全镇牛存栏1906头,羊存栏17311头,养殖场10家,生猪存栏2586头,小型养鸡场14家,家禽饲养量达到126700只。
  “七营镇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和培养了一批‘跑市场’的农民经纪人。”李铭臣说。该镇北嘴村的赵全明每年购销葵花6000吨以上,纯收入超过5万元。七营镇的枸杞、葵花、玉米就是通过赵全明这些农民经纪人源源不断地流向全国各地。现如今,七营镇已经是我区南部山区枸杞、葵花、玉米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建有专业市场,有400多人从事枸杞、葵花、玉米的收购、贩运,繁荣了一方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与此同时,该镇立足已经形成的市场规模,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非农经济产业。目前,仅七营镇镇区有个体经营户872户,市场每集日交易额达到29.5万元(年成交额达到4200万元);全镇个体工商户、个体、私营企业达1021家,从业人员1644人,预计今年上半年创收2206.5万元,其中,大型运输车辆418辆,创收超过1200万元。该镇初步形成了以清真牛羊肉交易,活牛羊贩买,枸杞交易,农副产品批发、交通运输为主的七营商贸流通市场,辐射周边8乡(镇)的商贸发展,有力地拉动了该镇非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七营镇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该镇充分利用黄河水、机井水、清水河等水资源,以集中示范点为带动,“硬”字当头、“苦”字当先、“情”字为重、“干”字为要,按照“村培大户、大户带小户、辐射千家万户”的原则,采取集中连片建设和零星分散种植相结合的方法,以设施瓜菜种植为重点,干给群众看,帮着群众干,帮资金、送技术、抓管理,目前共建成设施大拱棚1912亩。
  在抓规模的同时,该镇还下大力气狠抓技术服务、种植效益,有力地推动了设施农业健康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设施农业技术要求高,七营镇为了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专门为种植户印发了《设施农业管理技术指南》,农技人员吃住在一线,为种植户开展技术服务。
  地处扬黄灌区的七营镇农民依靠黄河水种葵花、玉米,逐渐告别了贫困。今年以来,部分农民通过政府的引导种植大拱棚瓜菜后,收入翻了几番。设施农业成了该镇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该镇设施农业种植大户贾治武喜滋滋地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种植10栋大拱棚甜瓜,不到3亩地,平均每棚收益1000元,毛收入近万元,纯收入6000元,亩均2000元。预计今年该镇设施农业创收573.6万元,亩均收入3000元,成为该镇群众增收的新亮点。
  七营镇党委在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的同时,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努力实现七营镇脱胎换骨的蜕变。从大学习大讨论大兴调研解决民生问题入手,加强民计民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从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入手,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种养技术;从宣传教育引导入手,全面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提升七营镇知名度,促进七营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2008年,该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6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收入1.1亿元,非农产业创收48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5元。2009年上半年,预计该镇实现社会总产值7266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427元。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闫青英
责任者
何尚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海原县七营镇
相关地名